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5.07.15
新階級社會《創新之後:當水電技師、護理師與維修工程...
作者 / 李.文塞爾(Lee Vinsel)、安德魯.羅素(Andrew L. ...
523期
社會上也迫切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霍德凱維奇感嘆道:「這麼說有點殘酷,如今我們養出了一批找不到工作、也不會有人想要的大學工科畢業生。但他們也從來沒想過要去當稱職的技術人員。」
技術斷層
職業聲望
高等教育
STEM教育
2024.10.21
AI時代下的人才能力評估新任務
作者 / 陳慶瀚/國立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
514期
未來的人才評估方法不僅需反映對技術能力的掌握度,在當今快速變動的社會環境中,應更加重視創造力、適應力和全球視野。筆者建議以下五點作為未來人才能力評估的新方向:
AI協作能力
創新
未來人才
2024.06.01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20週年 看見生物多樣性...
作者 / 陳國勤/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及主任
654期
如果將每個物種視為一小塊拼圖,這些拼圖彼此經由食物鏈產生連結,加上物種間的互動關係,例如寄生、互利共生等,結合成一個很大的生物多樣性圖案,再透過與環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就形成地球上不同的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
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
臺灣本土物種
社會責任
開放研究資訊
臺灣物種名錄
研究人才
主流化
2020.11.15
淺談《特管法》修法所引發的人才聘用爭議
作者 / 高啟明/臺灣大學研發處產學合作總中心新創組長;前臍...
467期
《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實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以下稱《特管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提升臺灣醫療的服務品質;該法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就特定的醫療技術、檢查、檢驗或醫療器材,規定其適應症、操作人員資格、...
《特管法》
LDTs
基因表現
核酸定序
醫檢師
法律
醫療
生技醫療
2020.11.01
未來金融的新面向─區塊鏈
作者 / 廖世偉/在矽谷工作22年,任職過史丹福大學、Google和...
611期
區塊鏈(blockchain)是一種數位化分散式帳本的技術,特色為一式多份、容易互相勾稽,也就是說,帳本的每個區塊都是相互連接、環環相扣。
區塊鏈
雜湊樹
單向函數
比特幣
電子交易
2020.06.12
技專體系實作人才參與研究 多所學校於科技部展示成果
作者 / 郭羽漫/本刊主編。
462期
科技部於2020年5月15日舉辦「107年度鼓勵技專校院從事實物型研究專案計畫成果展」記者會,並邀請南臺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與亞東技術學院的計畫主持人,展示計畫開辦兩年後的成果。
實務型研究
AI
智能頭皮膚質檢測系統
資料集
綠色塑膠
生醫保健
機電技術
社會科學
2019.09.18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攜全球生技大廠安進 培育生醫人才、...
作者 / 編輯部
453期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以下稱生技園區),日前與全球生物科技大廠安進(AMGEN)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將於未來五年聯手推動臺灣生醫發展,合作面向包括新藥研究、生醫產業價值鏈及培育生技人才等。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
生醫發展
2019.07.20
留住好人才、貢獻好技術 科技部REAL計畫成果不俗
作者 / 郭羽漫/《科技報導》主編。
451期
作為全球高科技競爭核心,半導體產業無論在設備或人才上,都需擴大投入,以因應人工智慧、大數據及物聯網等科技浪潮為時代帶來的改變。科技部先前推動產學研發聯盟合作計畫(Academia-Industry Research Alliance...
REAL計畫
產學合作
2019.02.01
國研院半導體中心揭碑 將積極推動人才培育
作者 / 編輯部
446期
【本刊訊】國家實驗研究院臺灣半導體研究中心(以下稱半導體中心)日前正式揭牌,是全球唯一整合積體電路設計、晶片下線製造及半導體元件製程研究的國家級科技研發中心,並與產學合作平台「臺灣半導體產學研發聯盟(...
國研院
半導體
人才
培育
2018.08.01
Google AI創新研究營的啟動 期望培育更多臺灣AI人才
作者 / 李依庭/《科學月刊》主編。
440期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這兩年來勢如破竹的發展,不僅衝擊各項領域,更被科技產業視為未來一波發展的全新革命。
AI創新
Google智慧臺灣計畫
機器學習
2018.03.01
心臟微弱的生理訊號-利用心電圖辨識身分
作者 / 沈祖望/威斯康辛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曾獲選史丹福...
579期
根據國外科技研究中心(Interstate Technology & Regulatory Council, ITRC)的報告,越來越多的身 分竊取犯罪案件,像是ID被偷取、帳戶被盜、密碼遭竊等,所以資訊安全是現代人很重要的課題。
心電圖
生理訊號
醫療
身分
2017.08.01
生技領域,「人人」有責
作者 / 陳映嘉/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工程博士,曾任...
428期
臺灣開始重視生技發展已有20年以上,至今仍是新政府主打的五加二產業之一,帶有全民的期待,但投資已久卻仍未見顯著的產值,到底臺灣的生技有沒有希望?
生技領域
創業投資
人才需求
2012.10.01
論我國核能人才與技術發展亟欲突破之困境
作者 / 劉公典/曾任核能研究所分析組副組長。
514期
1955年中美簽定〈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決定讓具有清華基金基礎之清華大學在台復校。而清華水池式反應器 (THOR)及阿岡諾反應爐(THAR),先後於1961年4月及 974年4月運轉,也正式開啟了我國在原子能領域...
中美簽定
核能
核電
放射性物質
核醫產業
«
1
»
頁次:
1
資料總數:13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