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2.04.15
我見我聞:學術倫理面面觀
作者 / 陳慶鏗/退休國家講座教授、前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特聘講...
484期
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周成功於《科技報導》第480期「科報40周年」撰文指出:「自我反省及批判的精神,似乎已經從臺灣學術圈內完全消失」。筆者從事生物醫學教研50年,參與學術行政亦35載,深感常與學生及同仁分享的「...
學術界
學術倫理
生物醫學
學術研究
學術論文
科學
人性
數據
撤稿指數
研究倫理
2022.04.01
結合生物學、統計學、資訊學的科學生物資訊學是什麼?
作者 / 林志鵬/現職英華達醫療電子事業部資深經理,銘傳大學...
628期
生物資訊學是一種結合生物學、資訊學、統計學的科學。生物資訊的資料主要來自於傳統生物實驗數據,再搭配各種物理化學特性,透過電腦軟體將整合資訊整理、發現新的生物法則,進一步解決生物或醫學問題。目前生物資訊學處...
生物資訊學
生物學
資訊學
統計學
數據
蛋白質
人類基因體計畫
DNA
次世代定序
2022.04.01
用程式寫未來的精準醫療 生物醫學資訊科技帶領醫療數...
作者 / 張明台/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資訊工程學位,現為「亞大...
628期
生物醫學資訊科技,是一項結合生物資訊學及現代資訊科技的技術領域。透過雲端運算與開源軟體,生物醫學資訊科技將實現精準醫療,在未來提供全新的醫療照護服務。根據全球基因體學和健康聯盟預測,2025 年臨床醫療場域將...
生物醫學資訊
科技
基因定序
次世代定序技術
雲端運算
醫療
半導體產業
自動化電子設計
基因檢測
2022.04.01
以「次世代定序」完成精準醫療,更能協助生命科學領域...
作者 / 趙盈婷/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系統生物與生物資...
628期
1977 年,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發明了第一代核酸定序技術「鏈終止法」。他利用雙去氧三磷酸核苷酸(ddNTP)終止DNA 合成,再藉由分析終止的產物片段反推其序列,使用方法簡單、快速,且反應成本較低。 2005 年,次世代定...
核酸定序
次世代定序
雙去氧三磷酸核苷酸
人類基因體計畫
DNA
桑格定序
橋式聚合酶鏈鎖反應
微生物
精準醫學
2022.04.01
學習生物資訊學 要具備哪些能力?李御賢教授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
628期
生物資訊學是一種利用資訊方法分析生物資料,藉以理解生命現象的學問。它的研究命題範圍相當廣泛,涵蓋了DNA、RNA、蛋白質等3個層次。
生物資訊學
DNA
RNA
序列組裝
計算生物學
次世代定序
臺灣精準醫療計畫
基因學
基因體學
2022.03.15
新創生物科技公司該如何運作? — 對比「女版賈柏斯」...
作者 / 洪文敦/美國加州大學化學博士,曾在美國從事醫療診斷...
483期
今(2022)年年初,有一個世界級的新聞廣為傳播,那就是關於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與她的生物科技公司「Theranos」。有人將它做為有趣的茶餘飯後話題,也有人認真研究起個案。
矽谷新星
Theranos
霍姆斯
新創生物科技
停損點
生技產業
公司運作
2022.03.15
由Theranos案看臨床血液檢測與新創公司文化
作者 / 楊凱雯/加州柏克萊大學管理碩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
483期
今(2022)年1月4日對許多矽谷的生技新創公司與生技人來說是個五味雜陳的日子。之前紅極一時的臨床檢測新創公司Theranos創始人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被加州陪審團宣告有罪。
矽谷新創文化
臨床檢驗
疾病
癌症標記
Theranos
液相層析法
質譜聯用檢測
實驗室開發檢測方法
企業文化
2021.12.14
推動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幫助更多患者的轉譯醫學...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
480期
如果有一個地方,有著充足的先進實驗儀器與資源可以讓學者、醫師共同進行實驗,結合基礎研究結果與臨床上得出的結論,雙方一起生產出對患者最有用的研究成果,這會讓他們碰撞出什麼火花呢?
轉譯醫學
醫學
基礎研究
臨床實務
奈米粒子
介白素-33
慢性疾病
免疫調控機轉
母胎醫學
細胞治療
PDL1
免疫治療
2021.10.01
狗鼻子能拯救人類嗎?嗅出疾病味道的醫療偵測犬
作者 / 陳筱筑/訓練師,專長為偵測犬訓練、動物行為訓練及犬...
622期
當我們罹患疾病時,人體細胞在代謝與合成的過程中,會釋放出數以百計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由於犬隻能嗅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氣味變化,再經過訓練後,就能針對這些疾病作出示警行為。目前醫療偵測犬可分辨出癌症、細菌感...
科學月刊
犬
偵測犬
醫療偵測犬
醫療警報輔助犬
嗅覺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s
癌症
細菌感染
帕金森氏症
瘧疾
糖尿病偵測犬
癲癇警示犬
COVID-19
2021.09.16
注射過玻尿酸和肉毒桿菌素,接種 COVID-19 疫苗的注意...
作者 / 資料整理|黃馨弘 Aaron H./非典型醫學人,既寫作也...
478期
隨著現在醫美越來越普遍,許多人都曾接受過玻尿酸注射、肉毒桿菌注射、雷射,甚至是植入填充物等療程。曾經接受過這些醫美療程的民眾,如果要接種疫苗,現在有哪些相關研究,又要注意那些事情呢?
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建議
新冠肺炎
COVID-19
疫苗
接種建議
玻尿酸
肉毒桿菌
2021.09.10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在藥物開發及疾病治療上的應用
作者 / 陳淵銓/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助理教授
477期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現已廣泛用於基礎研究技術,包括基因轉殖、模式動物(animal model)的建立、食品檢測試劑及其他輔助工具的開發等;應用端已用於農產...
科技報導
基因編輯
CRISPR
藥物開發
藥物標靶
藥物標靶點
精準醫療
個人化醫療
人體基因資料庫
遺傳性疾病
2021.07.20
COVID-19 疫苗,愛滋病患者接種建議
作者 / 資料整理|Aaron H./非典型醫學人,既寫作也翻譯,長...
臺灣即將在接下來的疫苗接種計劃中,開始接種第九類接種對象。第九類接種對象包含了 18 歲到 64 歲中,具有需要優先保護的高風險疾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等,容易導致嚴重疾病的患者,其中愛滋病患者也屬於此類。
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建議
新冠肺炎
COVID-19
疫苗
接種建議
愛滋病
HIV
2021.07.01
怪期診療室 牙齒爆炸、喝蛇糞治病、釣寄生蟲、生殖器...
作者 / 湯瑪斯.莫利斯(Thomas Morris)
619期
1894年9月,世界上許多知名科學家來到布達佩斯,參加第八屆國際衛生和人口統計大會。這是一場隆重盛會:在九天之內,有2,500名代表參加,發表了700多篇研究論文。匈牙利人熱情好客,一家期刊因而將整個活動描述成「愉快...
腳踏車
自行車運動
心臟病
致傷性過勞
鐵人
環法自行車賽
赫謝爾
2021.05.15
3D生物列印技術,客製化鼻軟骨組織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73期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研究團隊研發新技術,以3D生物列印製造鼻軟骨組織,供手術使用。未來因皮膚癌造成鼻軟骨缺損,將可藉此技術更安全地復原術後外觀。
3D生物列印技術
軟骨組織
鼻軟骨
非黑色素瘤皮膚癌
醫療
2021.03.01
從疫情防堵到全民皆兵,科學為我們服務了什麼?
作者 / 郭羽漫/本刊前編輯,目前為文字與聲音工作者。
615期
在COVID-19的疫情下,雖然臺灣防疫成績斐然,受疫情影響較小,但仍需戒慎恐懼,以防可能面臨的疫情擴散威脅。對於學生而言,校園是病毒可能的傳播場所,改以線上遠距教學或觀看課程錄影的模式,雖然少了與老師真實面對面...
新冠肺炎
COVID-19
防疫
遠距教學
醫療
社區傳播
科普教育
張葶葶
周碩彥
賴以威
2021.01.18
與數據拔河──人工智慧的應許和限制
作者 / 演講|張智威/HTC 健康醫療事業部的總經理、史丹佛大...
469期
人工智慧一詞首度於1955年被提出,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普遍被認為是影響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
數據
人工智慧
監督式學習
神經網路
2020.12.15
奈米鑽石打造的疾病篩檢試紙
作者 / 編輯部
468期
鑽石不光有華麗的外表,也能被用在生物醫學領域。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研究團隊,利用奈米鑽石(nanodiamond)的獨特結構製作一款試紙,在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奈米鑽石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醫療
生物醫學
病毒
2020.11.15
實驗室的檢測服務中,該由誰來收受、分析與上機製備檢...
作者 / 編輯部
467期
為求基因輔助診斷與精準醫療實務能與時俱進,衛生福利部於今(2020)年4月預告,擬修訂《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實行或使用管理辦法》裡多達21條的相關條文。
醫事檢驗
醫療
LDTs
生醫
生技
產業
2020.11.15
淺談《特管法》修法所引發的人才聘用爭議
作者 / 高啟明/臺灣大學研發處產學合作總中心新創組長;前臍...
467期
《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實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以下稱《特管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提升臺灣醫療的服務品質;該法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就特定的醫療技術、檢查、檢驗或醫療器材,規定其適應症、操作人員資格、...
《特管法》
LDTs
基因表現
核酸定序
醫檢師
法律
醫療
生技醫療
2020.11.15
從數學模型證實臺灣抗疫成效
作者 / 編輯部
467期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與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合作,利用數學模型證實臺灣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抗疫成功的關鍵作為,盼提供世界各國相關協助與經驗分享。
數學模型
COVID-19
基本傳染數
防疫
傳染病防治
公共衛生
生技醫療
2020.10.15
CRISPR運用於人體醫療的潛力及挑戰
作者 / 陳淵銓/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化學博士。
466期
以CRISPR技術發展最精密及敏感的領域,應屬涉及人體醫療的部分。人體治療要求的技術層次最高,考量的關鍵議題最多,各國法規要求及限制亦最嚴格。
CRISPR
基因編輯
遺傳性疾病
P53基因
Cas9蛋白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神經退化性疾病
癌症
CDK-18基因
醫療
2020.09.10
發展腦神經科技於疾病預防、診斷與治療
作者 / 撰文|柯立偉。
465期
近年來,全世界積極推動「智慧醫療」跨領域研究。正值創新醫療與跨領域學術應用蓬勃發展之際,此次研討會邀請國內神經科學家與知名臨床醫師,分享有關智慧醫療的跨領域研究成果。
神經科學
智慧醫療
偏頭痛
腦波
擴增實境
2020.08.15
醫材自付差額不一如何解?資訊公開、透明勝於擬定價格...
作者 / 林承勳
464期
衛生福利部(以下稱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稱健保署),今(2020)年6月初提出擬訂定醫材自付差額上限的新制度,來處理各家醫院診所提供全民健保部分給付醫療器材價格不一的狀況。健保署宣稱,部分給付的醫療器材...
醫療
健保給付
全民健康保險
醫材自付差額
社會福利
資訊公開
2020.07.15
Where is WHO?臺灣在全球衛生的舞台
作者 / 簡瑋廷/臺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研究...
463期
從今(2020)年三月到現在,筆者群用了三期的篇幅,從COVID-19疫情切入,探究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及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IHR)在全球防疫所扮演的角色,以及...
全球衛生
超前部署
醫療
WHO
公共衛生師法
全民健康覆蓋
2020.07.15
判讀肺炎徵狀的AI小幫手-MedCheX
作者 / 蔣榮先/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資訊長、成功大學資訊...
463期
2019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的散播造成全球性的嚴重疫情,各大醫療院所與科研單位都在共同合作來防堵疫情擴散,在防疫的過程中,篩檢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胸腔X光(X-ray)亦是一項重要的檢查指標,用來判斷病患是否出現...
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
人工智慧
自發性氣胸
AI醫學影像
胸部X光影像
2020.07.15
手機裡的健康存摺- 健康控管、疾病把關、就診紀錄一...
作者 / 蔣榮先
463期
當人工智慧遇上健康醫療,會碰撞出什麼火花?WHO科技防疫黑客松獲獎團隊領軍科學家,透過9大面向×30個議題,帶領我們認識──結合醫療與科技的臺灣新優勢,創造出的健康幸福生活!
人工智慧
醫療
健康存摺
自我健康管理
醫療資訊
科技
超高齡社會
健保署
全民健康
2020.06.29
改寫醫療未來的5G新世代
作者 / 曾意儒、廖耕億、陳昱仁
607期
因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資訊系統、大數據與行動裝置加上人工智慧及5G等技術,不只逐漸改變人類的生活,也逐漸改變傳統醫療行為的樣貌。行動與穿戴式裝置的普及,使用醫療app與穿戴式裝置記錄生理數值,甚至是智慧衣、智慧...
醫療
人工智慧
5G系統
資料傳輸率
人工智慧演算法
IDx-DR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偏鄉醫療
醫療流程
2020.06.12
What is WHO?臺灣與WHO的73年分合史(下)
作者 / 楊予安/臺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研究...
462期
《科技報導》461期,筆者群介紹了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自1948年創立,至1972年因中華民國(臺灣)與中國代表權之爭,我國退出聯合國及相關組織,約莫25年間的「熱戀蜜月期」;以及1972年退出...
世界衛生組織
世界衛生大會
SARS
全球醫療衛生體系
新型冠狀病毒
全民健康覆蓋
國際
2020.06.12
臺灣AI技術研發有成 將持續技轉並打造相關產業鏈
作者 / 郭羽漫/本刊主編。
462期
臺灣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上的技術實力,全世界有目共睹。國家實驗研究院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以下稱國網中心)、廣達電腦、華碩電腦與台灣大哥大近日於科技部舉辦「AI國家隊三年有成強棒出擊!」
人工智慧
產業鏈
臺灣AI雲
AI核心技術
智慧醫療
智慧製造
智慧服務
科技產業轉型
2020.06.12
從需求裡找到防疫產品的研發靈感─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
作者 / 郭羽漫/本刊主編。
462期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稱北醫)日前與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稱工研院)合作「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成效卓越。北醫院長陳瑞杰盼透過這次的經驗,與民眾分享此次研發的防疫產品,並對現階段臺灣防疫科技提出見解。
新冠病毒疾病
零接觸設備
聚丙烯
醫療設備
物聯網閘道器
遠距產業
追蹤技術
防疫科技
«
1
2
3
4
»
頁次:
1
2
3
4
資料總數:1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