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5.08.01
大腦中的影像世界:心像與心盲症
作者 / 徐慎謀 | 目前任職於臺灣大學身體心靈文化整合影像研...
668期
透過對心像的了解,我們得以窺探想像與感知、心智運作和心理健康之間的複雜關係。然而,即使科技與理論已走到今日,許多有趣的問題仍懸而未決。例如,自主與非自主心像涉及相同的神經運作機制嗎?心像與幻覺的界線又在哪...
心像
心盲症
社交恐懼症
精神科學
2024.09.16
即時反應身體運作可穿戴的超音波即將誕生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512期
超音波無侵入性且安全,是一種非常適合用於連續監測的穿戴形式。穿戴式超音波的一些關鍵技術已被克服,但前方仍有更多挑戰,包括讓這些設備更耐用、靈活和準確,使它在配戴上更舒適並延長電池壽命。
超音波
非侵入式檢測
人工智慧
2024.08.01
動物大腦的演化之謎
作者 / 編輯部
656期
近期一篇刊登於《自然-生態學與演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的新研究顯示,動物的大腦與身體質量呈對數曲線關係,且不同哺乳動物的大腦質量演化趨勢也有所差異,其中僅有靈長目(Primates)、囓齒目(...
哺乳動物
大腦
身體質量
演化
靈長目
囓齒目
食肉目
系統發生學
人類
2024.05.01
放飛後的黑鳶到哪兒去? 黑鳶的繫放與追蹤
作者 / 沙珮琦/本刊專案經理
653期
想像一下在路上看見一個似曾相識的人,你會上前確認嗎?比較大膽的人可能會直接過去打招呼,比較害羞的人可能會留在原地用眼神交流。不管怎麼選,基本上都能用語言或其他方式溝通、確認。 但是,如果與你久別重逢的並不...
黑鳶
黑鳶K7
台灣猛禽研究會
屏東科技大學
追蹤器
基隆港
身體檢查
保育
2023.05.02
未來的「我們」會是什麼樣子?臺北市立美術館「未來身...
作者 / 張樂妍/本刊編輯。
641期
最近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文字、藝術、計算等生成功能上出現跳躍性地進展,以AI 取代各種職業的未來可能已經近在眼前。
人工智慧
AI
科技進化
藝術品
基因工程
混合生命體
生物多樣性
2023.03.02
如何保持身體滑順乾爽?當水分子遇見滑石爽身粉
作者 / 余樹楨/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退休教授。
639期
爽身粉是一般家庭日常用來除濕、吸汗以保持個人皮膚乾爽的衛生保養用品,市售爽身粉的主要吸水成分則以滑石粉和玉米粉最為普遍。過去曾有報導指出,以玉米粉為原料的爽身粉吸水,粉體順滑度會降低,舒緩皮膚摩擦的效果也...
爽身粉
滑石
晶體結構
矽酸鹽礦物
水矽酸鎂
矽氧四面體層
氧原子
2022.10.01
外來種行道樹有害身體健康?外來樹種對臺灣生態的影響
作者 / 郭耀綸/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名譽教授。
634期
從荷蘭人帶來經濟樹種開始,明清、日治、臺灣光復後等時期都有人為引進外來樹種,作為景觀綠化的樹木。
外來樹種
小葉欖仁
黑板樹
肯氏南洋杉
景觀業
烏桕
含笑
可可椰子
銀合歡
2022.04.01
狼心狗肺不是夢!將豬心裝進人的身體?人類對異種器官...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628期
17世紀,法國醫師開始嘗試將動物的血液輸入人體;19世紀時,則出現首次將豬的眼角膜植進人眼的紀錄,但以上嘗試無一成功。每個人的細胞表面,都有能作為白血球查戶口時的「身分證」。若白血球發現某細胞表面的身分證顯示...
動物
白血球
細胞
基因改造
器官
血液
腎臟
免疫學
靈長類
器官移植
免疫系統
2021.11.30
史上最「有感」的諾貝爾獎?解開溫度與觸覺的身體感覺...
作者 / 陳志成/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生物學博士,專長為痠痛...
624期
1980 ~ 1990 年代,科學家發現有一群痛覺神經對「辣椒素」特別敏感,令我們能產生熱、痛等感覺。而這個被稱為「辣椒素受體」的分子,開啟了痛覺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序幕。美國生理學家朱里雅斯透過功能性分子選殖方法,成...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TRPV1
離子通道
辣椒素受體
痛覺神經
功能性分子選殖方法
機械力夾
2021.11.02
打了高端疫苗後,身體裡會產生哪些免疫反應?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623期
高端疫苗選用傳統蛋白質技術,而這項技術的關鍵就在於「抗原」和「佐劑」。好的抗原能誘發正確的抗體,而優秀的佐劑則可以安全地提高抗體濃度,活化正確的T細胞,避免副作用。對冠狀病毒來說,融合前的病毒棘蛋白(...
COVID-19
中和抗體
EUA審查標準
高端疫苗
mRNA疫苗
莫德納
BNT
T細胞
棘蛋白
抗原
樹突細胞
巨噬細胞
B細胞
2021.10.01
氣候變遷,讓動物開始「變形」了嗎?
作者 / 編輯部
622期
當我們談論到全球暖化時,大多將重點放在「人類」該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或是如何應用科技解決問題。但你是否有想過生活在野外,又沒有科技可用的「動物」們,要如何在越來越暖的地球生存呢?
科學月刊
生物
氣候變遷
動物外表
極端氣溫
身體外觀改變
2021.05.01
夜行大腦
作者 / 蓋伊‧ 萊施茨納(Guy Leschziner)
617期
從失眠、夢遊到睡眠中躁動、暴食、性交……,神經科醫生與睡眠障礙的決鬥傳奇,揭開你不知道的睡眠祕密
睡眠
睡眠呼吸中止症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嗜睡
身體健康
2020.05.01
走路到底作不作功?從身體運動及姿勢看走路力學
作者 / 張慧貞/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研究興趣為物理概念...
605期
中學的物理課學過,當施力與位移方向垂直則作功為零。當等速走在平坦路面時看似沒有作功,但雙腿卻會感到疲憊似乎與理論不符。事實上,人體走路的過程中,身體的重心會因雙腿的甩動而上下擺動,所以重力還是有作功。每當...
走路
功能定理
物理力學
作功
外力
質心
平行位移
重力
重心位移
2020.03.01
減重就等於減肥?身體哪有這麼簡單
作者 / 侯建文/現為臺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
603期
隨著食物的加工越來越精細,現今的飲食型態已日漸精緻化,也間接造成現代人身體產生越來越多的問題。因此,如何在食物攝取上兼顧營養和熱量,從運動中找到健康及良好體態,了解身體組成和代謝則至關重要。
減重
飲食
身體
基礎代謝率
體重
熱量
運動習慣
2020.03.01
減重不如先減壓—身體脂肪的秘密
作者 / 賴佳妤/斜槓醫師、NLP執行師、芳療師及譯者。目前致...
603期
在人和動物體內的皆有脂肪,用以儲存能量,讓生物體即使一段時間不進食,也不會能量耗竭而死。不過,隨著飲食精緻化,現代人的體重逐漸攀升,便將肥胖問題的罪魁禍指向脂肪,但卻忽 略了它對人體帶來的好處。
減重
脂肪
脂肪細胞
內分泌系統
脂聯素
荷爾蒙
2019.11.01
不只是大人的專利-按摩,為寶寶的身體帶來什麼改變?
作者 / 錢韋婷/臺灣大學職能治療所碩士、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
599期
按摩業者普遍聲稱,這項服務能強身健體,而許多人踏進按摩店,也是為了要紓解壓力、消除疲勞。近年科學證據顯示,除了主觀感受上的放鬆,身體上的碰觸與按壓還真有醫療效果。另外,不僅成人可以按摩,嬰幼兒也有屬於自己...
按摩
心血管
嬰幼兒按摩
依附關係
人際關係
情緒
2018.11.01
科學乾了喇 如果身體是座釀酒廠
作者 / 郭羽漫/從故事裡追蹤科學的印記,並且理性飲酒,本刊...
587期
當黃湯下肚後,會經過食道輾轉到達其他臟器。絕大多數的酒精透過小腸腸壁進入血流,若飲酒的速度大於身體代謝酒精的速度,則血液內的酒精濃度會快速上升,並快速帶往全身各處並被組織吸收。
酒精
酒精濃度
乙醛
腸道
疾病
酵母菌
2018.03.01
獨一無二的身體特徵-生物辨識起源與演進
作者 / 黃炳森/銘傳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英國 University ...
579期
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在每天所接觸的人群當中,我們可以依據五官接收到這些人的外在資訊(影像、聲音或氣味等), 輕易地識別出自己的親友。仔細想想,我們究竟是如何處理這些資訊,並做成正確的判斷?
生物
識別
特徵
2017.09.01
重金屬音樂中的身體狀態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73期
重金屬音樂主要發跡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國與英國,其音樂特色包含破音的吉他、超長吉他獨奏、密集快速的鼓點,最具特色的是主唱多變的特殊唱腔, 這樣的音樂型態在舞台上顯現出極度力量。
重金屬音樂
身體
2017.04.01
如何運動讓身體更健康?
作者 / 編輯部
568期
運動,能夠消耗身體過多的熱量、促進血液循環與增加心肺功能等好處,然而運動對於體內哪些胞器能有關鍵的幫助卻所知甚少。近期,發表在《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的研究中發現在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運動
身體
粒線體
核醣體
細胞
胰島素
2015.04.01
身體動起來
作者 / 賴雪蕙/臺大植病系植物所畢業,歷任華江高中、三重高...
544期
組成人體的肌肉和骨骼,讓我們能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不過就算是這樣,為何胳膊終究不能向外彎?我們到底是如何「動」起來的⋯⋯
關節
骨頭
肌肉
神經
大腦
2013.12.01
親身體驗史上最大物理實驗—CERN OPENDAYS
作者 / 曾琬迪/前科學月刊主編。
528期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在發現希格斯粒子之後,首次打開大門,讓我們一探究竟!
希格斯粒子
大強子對撞機
超導環場探測器
宇宙
ATLAS探測器
電阻
磁場
«
1
»
頁次:
1
資料總數:22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