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0.10.15
治療COVID-19的潛力藥物瑞德西韋專利在臺灣遭遇公眾審...
作者 / 林殷如/群帆有限公司總經理,專利師。
466期
自從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全球感染人數不斷攀升,截至今(2020)年9月,全球感染人數已突破3000萬人,死亡人數接近百萬人。全球科學家莫不全力尋求更快更準確的篩選試劑、治療COVID-19病徵的候選...
COVID-19
瑞德西韋
專利權
醫藥品專利
藥物
新冠肺炎
2020.10.01
臺灣立方衛星元年:吐司大小的衛星將改變太空產業!國...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610期
人造衛星一直以來都須倚靠國家級的資源才能研發製作並發射升空。而縮小版本的立方衛星,是一項縱使不是太空大國也都有機會發展的太空科技。臺灣計畫在今(2020)年發射三顆立方衛星,國家太空中心主任林俊良稱今年為「臺...
太空
立方衛星
奈米衛星
蕃薯號衛星
2020.10.01
臺灣立方衛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者 / 方振洲/國家太空中心福爾摩沙七號星系計畫系工經理、...
610期
立方衛星是一種低成本、易於設計建構及標準化的立方體人造衛星。而臺灣在此領域中,從最初的蕃薯號及鳳凰號,到現在的玉山、堅果及飛鼠衛星,用於航海、飛機及太空天氣等領域,每種都有各自的特色及用途。而在未來,立方...
衛星
立方衛星
奈米衛星
皮米衛星
立方衛星生態系統
太空產業
2020.10.01
讓想像力上太空的立方衛星故事
作者 / 林信嘉/於民國81年進入國家太空中心工作,現任立方衛...
610期
衛星對一般人而言,幾乎是只有大企業或政府才能掌握的科技,但立方衛星的出現,拉近了這項科技應用與大眾之間的距離。因便宜的發射費用,立方衛星可以將我們想要送上太空的東西發射升空,甚至是舉行太空喪禮。此外,立方...
太空
衛星
科技
立方衛星
人造衛星
2020.10.01
從中心法則談遺傳學研究的演進
作者 / 吳岳隆/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
610期
從西元1859年開始,生物學家們開始對遺傳學產生好奇心,染色體、基因與DNA等名詞也相繼誕生;直到1958年由克里克(Francis Crick)提出了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central dogma),迄今仍是所有生物相關研究人員心中屹立不...
遺傳學
分子生物學
遺傳因子
染色體
核酸
2020.10.01
砍樹、蓋房子也能影響微氣候?
作者 / 黃懷逸/EASY天文地科團隊成員,臺灣大學大氣地質雙主...
610期
太陽的能量抵達地球後,會因地表各處反照率差異,而讓大氣產生不同的溫度。此外,地表的性質也會影響當地的(微)氣候。舉例來說,原本是植物茂密的區域,在經過去森林化或都市化階段後,使天氣變熱,加強海陸間的溫度梯...
太陽
大氣
反照率
環流
降雨
氣候
2020.10.01
從古希臘到達爾文時代的物種演化思想發展史
作者 / 許家偉/在香港出生成長,在臺灣接受高等教育,在美國...
610期
被譽為「演化生物學之父」的達爾文,他所提出的演化論普遍被世人所接受。但事實上,物種演化的相關觀念並非由達爾文首先提出,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學者提出物種演進的想法,地理大發現後,更有許多生物演化的想法被當代科...
演化論
達爾文
演化生物學
自然之梯
生物
2020.09.15
TSfN 2020特刊:臺灣神經科學擴大跨域交流
作者 / 編輯部
465期
臺灣16個神經科學相關學會決定共同舉辦「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研討會」(TSfN 2020),讓基礎科學、醫學臨床及數理工程等研究領域的專業人士能夠齊聚一堂,在兩天半的研討會中交流。
神經科學
研究
跨領域
2020.09.10
臺灣神經科學家攜手成立聯盟 推動腦庫及精神神經疾病...
作者 / 編輯部
465期
臺灣神經科學聯盟將於9月11∼13日在中研院舉辦「第一屆臺灣神經科學聯合學術研討會」,期許透過此活動帶動跨領域研究風氣。
神經科學
臺灣腦庫
精神疾病
神經退化疾病
腦科技
2020.09.01
保留巨獸的雄偉─動物標本師 黃雯杰專訪
作者 / 曾柏諺/臺灣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樂在邊避開知識的...
609期
動物的生命逝去之後,可藉由製作標本的方式保留牠們生前的模樣,標本師黃雯杰正是為了這個原因,踏上了製作標本一途。對標本師而言,雕塑能力與立體空間感是最基本且重要的需求,在多年經驗累積下,他對於各種動物的製作...
生物
動物
標本
剝製標本
2020.09.01
讓埋藏地下的古代生物重見天日─古生物學家蔡政修專訪
作者 / 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熱衷於分...
609期
化石是生於現代的人們窺探古代生物的媒介之一。在臺灣這塊島嶼上,其實也蘊含了許多不為大眾所知的古生物故事。而主持臺大生科系古生物實驗室的蔡政修老師,是臺灣少見的古生物學家。他從最初對於古生物的熱情,一步步走...
古代生物
化石
標本
早坂犀
2020.09.01
成為一張張的精美植物印記─植物標本
作者 / 胡哲明/臺灣大學生態演化所教授,也是臺大植物標本館...
609期
許多人曾有將樹葉作為書籤的經驗,廣義來說,這也是植物標本的範疇。植物標本是認識植物的良好媒介,根據植物屬性的不同,可以分為臘葉標本、浸液標本、種實標本及木材標本,每一種作法都有不同的考量及目的。而在製作完...
植物
植物標本
浸液標本
種實標本
木材標本
2020.09.01
分類學家常投稿的Zootaxa期刊 為何會失去影響指數?
作者 / 何宣慶/任職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主題為深海魚...
609期
Zootaxa是全球分類學家最常投稿的期刊。但近期因過多的自我引用次數,遭到年度期刊引用報告(annual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排除,造成許多爭議。Zootaxa囊括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動物新種研究,被引用次數高也是...
分類學
動物分類學
期刊
科學
2020.09.01
銷聲匿跡的颱風 為何7月無颱風?
作者 / 賈新興/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博士,前中央氣象局長期預...
609期
夏季是颱風出現的季節,往年的7月平均會有3 ~ 4個颱風生成。但今(2020)年7月卻罕見地無颱風生成,主要原因是季風槽受太平洋高壓,以及較大的垂直風切所導致。
颱風
西北太平洋
太平洋高壓
垂直風切
氣候
季風
2020.08.15
臺灣團隊打造綠能無人機6隊進入任務型決賽
作者 / 編輯部
464期
近日,「2020綠能無人機創新大獎賽」於苗栗無人機飛行場進行實機飛行複賽,比賽過程也展現出臺灣學研單位在綠能科技整合上的創意。
綠能科技
航太工業
無人機
2020.08.15
中研院研究發現臺灣不吸菸肺腺癌患者的致病機轉
作者 / 編輯部
464期
中央研究院(以下稱中研院)化學研究所所長陳玉如、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與跨單位研究團隊,日前以蛋白質基因體(proteogenomic)技術建立臺灣肺癌早期患者(以女性為主)的多體學大數據,並找到不吸菸肺腺癌(...
不吸菸肺腺癌
生物標記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癌症
基因突變
2020.08.01
解密打擾你睡眠的可怕惡夢
作者 / 蔡宇哲/心理學博士,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也是哇賽...
608期
目前研究指出做夢大多發生在快速動眼睡眠時期,但並非絕對,可能與大腦部份腦區是否活躍相關。惡夢有調節情緒與壓力的功能,但過多惡夢、常被惡夢嚇醒或驚叫等狀況,可能導致睡眠品質不良,影響身心健康。在心理治療中會...
睡眠
夢境
快速動眼睡眠
顳頂交界區
記憶
情緒
內側前額葉皮質
2020.08.01
農曆上的小字是什麼?從二十四節氣看季節與氣候
作者 / 陳子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科系學生,EASY天文地科科...
608期
翻開農曆,上頭常常會看到許多日期標註如「大寒」、「小暑」等字眼,其實它們都是節氣。由於古代沒有天氣預報,為了能順利採收農作物,古人藉由觀測天象及竿影長度等方式,找出各個日期所對應的氣候變化。此外,節氣也為...
二十四節氣
季節
中氣
時節
圭表
2020.08.01
微光區的海底花園—中光層珊瑚生態系
作者 / 林玉婷(Vicky Lin)/臺灣大學瑚的避難所,是保育不...
608期
中光層珊瑚生態系是指水深約30~40公尺以下,100~200公尺以上的海底區域。中光層的生態除了各種珊瑚、海綿及藻類外,還包含各式各樣的魚類,有些甚至是從未被發現的新種。要探索這個區域,除了利用水中載具進行調查外,...
珊瑚生態系
中光層生態系
珊瑚礁
碳酸鈣
造礁功能
全球暖化
2020.07.15
工研院攜手全家便利商店 強化臺灣科技零售實力
作者 / 編輯部
463期
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稱工研院)近日發表自主研發的「易取智慧商店」,運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發展出電腦視覺辨識以及多重感測技術,並開創具「高精準率、即時回饋與利於佈建」三大特點的智慧零售...
工研院
便利商店
零售業
易取智慧商店
AI
大數據
人工智慧物聯網
2020.07.15
Where is WHO?臺灣在全球衛生的舞台
作者 / 簡瑋廷/臺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研究...
463期
從今(2020)年三月到現在,筆者群用了三期的篇幅,從COVID-19疫情切入,探究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及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IHR)在全球防疫所扮演的角色,以及...
全球衛生
超前部署
醫療
WHO
公共衛生師法
全民健康覆蓋
2020.06.29
5G技術大補帖
作者 / 曲建仲/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政治大學科技管理...
607期
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 5G)無疑是近來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人們對它的印象不外乎是上網的速度更快。但是,實際上「上網的速度更快」其實是5G最不重要的特性,那麼5G最重要的特性是什麼?又...
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
行動通訊網路
核心網路
骨幹網路
無線接取網路
用戶設備
2020.06.29
不一定存在銀行裡的5G金融服務
作者 / 曲建仲/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政治大學科技管理...
607期
金融業是人類最古老的產業之一,所以這裡以對人類影響深遠的金融業所經歷的發展來說明。傳統金融業是高度管制的行業,運作規則和作業程序可以簡化的卻長期被沿用,收費也偏高,因此讓虎視眈眈、乘虛而入的金融科技業者有...
金融業
金融科技
破壞式創新
5G行動通訊
人工智慧
保險業
物聯網
資料傳輸率
2020.06.29
葫蘆裡賣的是什麼機率?臺灣古早桌遊趣—葫蘆問
作者 / 林家妤 Shark Lin/因為數學成為斜槓青年,進行數學藝...
607期
跟著本文,一起從臺灣古早的桌遊中,找出葫蘆問遊戲的機率,並取得勝利吧!
葫蘆問
桌遊
陞官圖
機率
2020.06.29
誰說酶有你的事?關於酶的科學小故事
作者 / 范博勛/於臺灣大學取得化學學士,目前是美國德州大學...
607期
食物吃下肚後是如何被代謝的呢?在經過眾多科學家的努力,酶的真面目也逐漸明朗,世人也更加理解這個催化劑的作用原理及各種特性。不過關於酶的研究,時至今日還有許多細節仍須釐清,需藉由現代的科技輔助,更多與酶有關...
酶學
酵母菌
二氧化碳
凝乳酶
起司
消化
胃液
2020.06.12
探討國家太空法立法與臺灣太空的未來發展
作者 / 吳宗信/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主任、機械工程學系...
462期
最近,因為一家民營太空科技公司要進行火箭試射,發現除了發射場土地使用的問題外,也意識到臺灣發射火箭竟無法可管。想要用現行法律來規範此一太空活動,都會遭遇到有所不足或甚至窒礙難行的地方,這更顯現出臺灣有關太...
國家太空法
國際太空法
太空活動
太空組織
太空科技
太空發展法
2020.06.12
What is WHO?臺灣與WHO的73年分合史(下)
作者 / 楊予安/臺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研究...
462期
《科技報導》461期,筆者群介紹了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自1948年創立,至1972年因中華民國(臺灣)與中國代表權之爭,我國退出聯合國及相關組織,約莫25年間的「熱戀蜜月期」;以及1972年退出...
世界衛生組織
世界衛生大會
SARS
全球醫療衛生體系
新型冠狀病毒
全民健康覆蓋
國際
2020.06.12
臺灣AI技術研發有成 將持續技轉並打造相關產業鏈
作者 / 郭羽漫/本刊主編。
462期
臺灣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上的技術實力,全世界有目共睹。國家實驗研究院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以下稱國網中心)、廣達電腦、華碩電腦與台灣大哥大近日於科技部舉辦「AI國家隊三年有成強棒出擊!」
人工智慧
產業鏈
臺灣AI雲
AI核心技術
智慧醫療
智慧製造
智慧服務
科技產業轉型
2020.06.12
讓臺灣的太空事務與產業有法可管
作者 / 編輯部
462期
在臺灣,發射一枚火箭並不容易。無論火箭發射場的建設,還是太空產業的認證,目前臺灣皆無相關法律進行規範,也讓航太科技的發展受到阻礙。
國家太空法
2020.06.01
天文奇景現蹤臺灣 2020日環食嘉義上演
作者 / 編輯部
606期
2020年嘉義日環食系列活動。
日環食
日環食活動
嘉義
嘉義日環食
天文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資料總數:714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