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18.06.01
如何忠實重現人類醫學模式的樣貌?
作者 / 李依庭/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物醫學組碩士;在領略過...
582期
在穿過滅菌設備、緊急沖淋器與無塵系統等相關設備後,站在穿廊,一字排 開的是3間並排房間,從左邊緊閉的門上透明玻璃窗看去,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堆疊放置在特殊架上的系統缸,架下的泵浦則隆隆作響的負責水缸內的各種恆...
醫學
豐富化
生物
2017.12.01
2017 諾貝爾生醫獎——晝夜節律
作者 / 陳示國/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實驗室主要利...
576期
為什麼大部分人早上起床總是艱辛困難?為什麼出國工作或是旅遊還要面對讓人全身上下哪裡都不對勁的時差?又為什麼許多急性心臟疾病好發於傍晚?
晝夜節律
生理時鐘
2017.08.01
鑑識科學的利弊— 從昭雪專案談強化鑑識科學之道
作者 / 李承龍/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系、所畢業,國立清華大...
572期
「法律人」與「科學人」的思考模式差異甚大,所謂的「科學」,講求的是能夠反覆重現相同的實驗結果,也就是條件相同的狀況下,只能有一個標準答案,其餘的都不正確;但「法律」的思維卻非如此,條件相同的狀況下,可能出...
鑑識科學
偵查證據
2017.07.01
探索鑑識科學—從歷史到現今
作者 / 李承龍/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系、所畢業,國立清華大...
571期
「鑑識科學(forensic science)」,是以科學為本,法學為用,跨領域、科技整合的新學門;所有與法庭相關的應用科學,均屬鑑識科學的範疇。
鑑識科學
刑事鑑識
應用科學
2017.06.01
在勇氣之外——給生技築夢者的建言
作者 / 謝愷/臺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資深專案經理 陳德禮/永...
426期
生技醫藥產業是個很奇妙的產業,它不僅能夠創造長久的利潤,還是個能將科學研發落實到濟世救人的良心事業,是真正能夠「名、利」雙收的優質產業。
生技醫藥
科學
新創公司
2017.06.01
澳洲大學研發大腦晶片有助受損大腦的修復
作者 / 編輯部
426期
再生醫學,指的是期望用人為的方式再做出具有功能的器官或身體的各種組織,提供病患移植,使患者重獲健康。而在現今的再生醫學中,主要以造血幹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 cell)或...
再生醫學
腦細胞
神經元
義肢
奈米技術
2017.05.01
「波士頓地區產學研科技人士與科技部座談會」後記
作者 / 張劭聿/Life Science Nation諮詢顧問公司研究總監。
425期
新任科技部部長陳良基近日率團拜訪波士頓,在波士頓臺灣人生物科技協會(BTBA)及新英格蘭玉山科技協會(MJNE)的邀請下,科技部一行在4月8日於麻省理工學院講堂舉辦了一場公開座談會,吸引波城近百名生醫領域臺灣留學生...
波士頓
生技產業
國際生醫
國際渠道
2017.02.01
核災食品的問題是鍶不是銫─日本福島核災食品該不該進...
作者 / 王竹方/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教授。
566期
最近日本福島核災相關縣市的食品是否可以進口臺灣,已成為國內熱門的話題之一。日本食品是否安全應該從科學的角度來予以論斷,本文嘗試以客觀的數據來解讀,希望能做為普羅大眾的參考。
核災食品
造血系統
環境
放射性核種
2017.01.01
生醫研究倫理訓練─借鏡美國的經驗
作者 / 林士傑/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565期
最近臺大郭明良教授的疑似論文造假事件,引發許多對於臺灣該如何進行生醫研究倫理訓練的討論。
生醫研究
論文
2017.01.01
快速檢測食物中重金屬與農藥─拉曼光譜
作者 / 鄭天佑/臺灣大學分子生醫影像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研...
565期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安風暴,使得國人越來越重視食安議題,衛教與健康資訊的普及亦促使有機蔬食蔚為風潮。走進你我都熟知的一般生鮮通路,皆可以輕易看到標示有機的蔬果陳列在貨架上販售,有機蔬食店家更如雨後春筍般林立...
重金屬
農藥
拉曼光譜
2017.01.01
核災食品的問題是鍶不是銫-日本福島核災食品該不該進...
作者 / 王竹方/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教授
421期
最近日本福島核災相關縣市的食品是否可以進口臺灣,已成為國內熱門的話題之一。日本食品是否安全應該從科學的角度來予以論斷,本文嘗試以客觀的數據來解讀,希望能做為普羅大眾的參考。
核食
放射性核種
福島災變
銫
鍶
政策
2016.12.01
大隅良典與細胞自噬
作者 / 李岳倫/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研所副研究員, 專長為癌症逆...
564期
「 To die or not to die:that is the autophagic question.」這是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克勒默(Guido Kroemer)博士一篇論文的標題,意思是「死亡還是生存,是自噬的問題」。的確,生死的奧秘,一直是人們終其一生想要追...
諾貝爾生醫獎
細胞自噬
2016.10.01
別傻了,膝蓋軟骨可沒那麼容易再生!
作者 / 韓德生/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醫療部主任,除擔任復健科主...
562期
上過國中生物課的讀者,都應該知道海星的腕足被切斷後能新生、被切掉頭的渦蟲甚至可以再生出一個頭。然而隨著演化愈趨複雜,細胞再生的能力會逐漸降低。以人來當例子,手指被切斷了,大概很難再生出一根新的來,更別提新...
膝蓋軟骨
細胞再生
膠原蛋白
再生醫學
生物材料力學
2016.09.01
鱟血生醫應用與保育
作者 / 勇生/任職金門水產試驗所。吳嬋娟/就讀國立清華大學...
561期
有群於地球生存好幾億年、躲過一次又一次全球生物大滅絕的奇蹟動物,鱟在4億5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紀出現,與早已滅絕的三葉蟲是近親,約在2億年前至今其外形特徵就未發生明顯的改變。
鱟
雌雄鱟
臺灣文化
2016.08.01
光聲顯微鏡─聽出微觀的生命世界
作者 / 李思宇/1991年高雄出生,2013獲得臺大電機學士,...
560期
自從17世紀英國科學家羅伯虎克(Robert Hooke)以簡單的透鏡組,自製出實用的光學顯微鏡,並出版《微物圖誌》(Micrographia),分享光學顯微鏡視野下的多種原生動物和細菌結構,人類開始有系統的認識這個微觀的生命世界...
顯微鏡
螢光顯微鏡
光聲效應
科學應用
2016.08.01
與再生醫學的拚搏—何慧君
作者 / 李依庭/喜愛各種冷門知識,對不完美情有獨鍾,本刊編...
560期
「其實人生都是一連串的驚喜和意外,不要覺得發生在你身邊不預期的事情是很不能接受的,因為不預期的事情佔人生十之八九。」笑容滿面的何慧君說著,也因為這樣坦然接受人生中各種機會與挑戰,讓她在幹細胞領域研究上有許...
何慧君
醫學系
幹細胞
2016.08.01
勇敢選擇人生—王慧菁
作者 / 羅時成/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
560期
在科學之前,理應無分性別。然而女性在成為科學家的路途上,卻可能遭遇不同於男性的阻礙。王慧菁說,在臺灣,許多女性研究者因家庭壓力因素而難以繼續深造。2016年,王慧菁獲得臺灣女科學家新秀獎肯定,除了在研究上有卓...
科學
科學家
pre-S基因
肝癌
生醫領域
王慧菁
2016.06.01
解析複雜的生命現象—系統生物學
作者 / 阮雪芬/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
558期
系統生物學結合了計算和實驗方法來分析複雜的生物系統,主要著重在以系統的角度了解生物體內分子的功能和活性,是一門可以應用於探索各種生物學問題的研究方法。
基因體學
DNA序列資訊
訊息核糖核酸
蛋白體學
質譜技術
無膠體技術
2016.06.01
大數據分析—探索老藥新用
作者 / 黃振綜/現為臺灣大學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博士班學...
558期
藥物研發是一種極費工時且具高風險、高產值之過程,一個成功的新藥從開發到上市平均需耗費10~15年,開發成本甚至高達數億美元。研發過程包含三大階段:藥物探索、臨床前試驗與臨床試驗。
藥物
多標靶藥理
標靶分子
基因表現圖譜
系統生物學
2016.03.01
臺灣在生醫產業革命中的新機會
作者 / 歐陽太閒/就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555期
現今臺灣科技產業明顯的困境,在於過度依賴容易被競爭者追趕複製,或關鍵零件的技術所有權不在掌握的產品,例如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顯示面板、需要取得技術授權的積體電路,甚至目前熱門的穿戴式裝置和物聯網(...
生醫產業
次世代定序技術
生物標記
2016.03.01
生醫急先鋒─小小斑馬魚
作者 / 陳曜鴻/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
555期
「魚兒魚兒水中游,游來游去樂悠悠。」養魚,是很多人共同的兒時回憶。養魚可以怡情養性,有些人則是養魚美化環境。小魚還可以被賦予那些神聖的使命呢?
斑馬魚
模式物種
脊椎動物
實驗動物
2016.01.01
極具前景的生醫材料!
作者 / 沈家瑞。劉昭麟。
553期
在自然界含量豐富的幾丁質和幾丁聚醣,生產原料不虞匱乏,又因為屬於陽離子型含胺多醣類,而具備許多特性如無毒性、無副作用、高生物相容性以及抗菌、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黏著性等,因此成為生醫材料的寵兒。
幾丁質
幾丁聚醣
生醫材料
免疫系統
排斥現象
抗生素
癌化
銀離子抗菌劑
抗菌
2016.01.01
給予織物抗菌功能!
作者 / 林佳弘/逢甲大學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特聘教授,專研纖...
553期
一般日常生活中,創傷是大多數人最常見的意外之一。面對創傷的治療,我們可能會塗抹碘酒並使用紗布包紮,但往往造成傷口沾黏或者紗布無法有效吸收血液與組織液。
創傷
細菌
感染風險
抗菌
幾丁聚醣
金黃色葡萄球菌
天然纖維
合成纖維
紡織技術
2015.12.01
2015諾貝爾生醫獎-寄生蟲病依舊糾纏人類
作者 / 施秀惠/現任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臺灣養殖漁...
552期
今(2015)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之貢獻為研發抗寄生蟲藥物,大幅提升人類健康。相較於傳播迅速且致死率高的病毒和細菌性疾病,世人對久遭忽視之寄生蟲病明顯陌生而無感;而始於1901年的諾貝爾獎,百餘年來亦僅兩度獎勵寄生...
諾貝爾
生醫獎
寄生蟲
瘧疾
疫苗
蚊子
病媒蚊
運動神經
默克
2014.10.01
三維列印組織及器官
作者 / 程樹德/任教陽明大學微免所。
538期
所謂三維列印(3D printing),學術一點的稱呼,是累加式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即將立體模型的空間資訊,用電腦輸給一架印刷機器,這機器有點像現今常用的噴墨印表機,可先印出一個二維的圖像,然後以噴墨嘴...
三維列印
再生醫學
仿生策略
自發組合
微組織
器官
造影技術
2014.08.01
自己在家做醫生?微機電系統於居家健康檢測的趨勢
作者 / 陳柏翰/任職臺灣大學電子工程學研究所。薛孝庭/任職...
536期
因應未來個人化居家照護之醫療需求,微機電技術運用於微分析系統已成為發展中的重要科技。
微機電技術
科技
醫療
居家照護
生醫檢測
聚合酶鏈式反應
離心法
親和性分離法
流式細胞分析儀
2014.07.01
幹細胞的爭論
作者 / 江建勳/任教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
535期
任何細胞都能非常容易被反轉至前胚胎狀態,這革命性發現可預告新治療方法及複製技術。陸續出現的爭論卻讓人懷疑,這是革命還是騙局?
幹細胞
醫學
細胞
胚胎
再生醫學
體細胞
基因
淋巴球
白血球
基因標記
2014.04.01
新型高強度水凝膠
作者 / 編輯部
532期
日本東京大學開發出一種高強度之「水凝膠」(hydrogel),將來有機會應用於再生醫學。
水凝膠
再生醫學
高分子物質
2014.01.01
科學月刊2014年01月號(529期)目錄—再生醫學
作者 /
529期
科學月刊
雜誌目錄
2013.11.01
二十世紀科學家群像—《科學的面孔》
作者 / 林開亮/就讀中國首都師大數學科學學院。
527期
瑪麗安娜.庫克(Mariana Cook)的攝影集Faces of Science,是一本科學家的相冊,在此暫譯作《科學的面孔》。正如作者在該書的扉頁所提的——「To those who ask why」,本書是為那些對科學有好奇心的讀者準備的。
科學
庫克
攝影
科學
諾貝爾獎
分子生物學
諾貝爾生醫獎
雅各布
«
1
2
3
4
»
頁次:
1
2
3
4
資料總數:93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