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2.12.01
量子糾纏態的研發 再談「愛因斯坦的最後一搏-EPR 悖...
作者 / 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
636期
愛因斯坦、波都斯基、羅森在1935 年發表的EPR 論文,認為量子力學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
愛因斯坦
量子力學
粒子
光子糾纏實驗
測不準原理
量子糾纏態
EPR 悖論
2022.12.01
《黑水風暴》 吹響對PFAS宣戰的號角 好用但危險的化學...
作者 / 陳瑋駿/清華大學化學系碩士,中興大學化學系學士。現...
636期
全氟與多氟烷基物質近幾年(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榮登」歐美及各大企業的淘汰目標,如美國包裝材毒性物質訊息交流中心(Toxics in Packaging Clearinghouse, TPCH)規定包裝材料中不得驗出...
多氟烷基物質
碳氟鍵
產業鏈
全氟甲基
全氟亞甲基
2022.12.01
為什麼手機會收到地震警報?結合深度學習的地震預警系...
作者 / 吳逸民/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地球...
636期
突然發生的大地震容易造成災害,因此人們常思考著如果地震可以被事先預測,是否就能避開災難?然而地震預測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課題⸺地震預測不是「能」或「不能」的問題,雖然極少數大地震曾被成功地預測,但是絕大多數的...
地震預警
地震波
地震減災
區域型
現地型
2022.11.17
既能發電也可儲能,「綠氫」將如何改變耗能產業?
作者 / 鐘國濱/元智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國家科技及技術委...
491期
面對地球的極端氣候變遷,世界共識為邁向淨零碳排的能源與產業轉型之際,臺灣政府於今(2022)年3月30日提出國家2050年的淨零碳排總策略。
氫能技術
天然氣
政策規劃
再生能源
鹼性電解
固態氧化物電解
節能減碳
2022.11.17
基因編輯技術 在水產養殖生物精準育種的應用及發展
作者 / 龔紘毅/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臺灣水產學...
491期
農產品、水產養殖生物的「育種」,可透過傳統育種和新興的育種等不同方式。
基因編輯技術
水產動物育種
基因編輯水產動物
遺傳技術法案
精準育種
2022.11.03
電話、網路民調的數字可信嗎?數位時代下抽樣的取得與...
作者 / 俞振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職政治大學...
635期
每到選舉年,民調數字幾乎每週都會出現。媒體報導的焦點,往往是哪位候選人領先、哪位候選人落後。畢竟這種賽馬式的民調數字,最容易引起民眾的關注。不過,這些數字起伏之間卻潛藏著諸多「貓膩」,我們應該要對不同的民...
民意調查
市話調查
問卷調查
社會科學研究
網路調查
民調限制
2022.11.03
選區如何產生?又該怎麼劃分才公平?
作者 / 王保鍵/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教授,兼語言平...
635期
臺灣在今(2022)年11 月26 日將進行「九合一選舉」投票,不過究竟什麼是「九合一選舉」?基本上,民主政治強調統治者的產生經由被治者(人民)的同意,此同意的過程及方式,就是選舉。
選區
九合一選舉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憲法增修條文》
選舉制度
民意代表
2022.11.03
以「光聲效應」協助乳癌診斷 光波與聲波在生物醫學影...
作者 / 葉秩光/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特聘教授,專研...
635期
光學和聲學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兩大物理量,在人類早期的歷史中就被發現和應用,然而一直到近代這兩項技術才漸漸被引入醫學領域作為重要的診斷和治療工具。技術發展成熟後,科學家們開始觸及這兩大學門的先天物理極限...
醫用超音波
醫用光學
光聲效應
超音波
高強度聚焦超音波
腫瘤
光學
聲學
2022.11.03
從採收、製藍到建藍 如何染出藍染的美麗色彩?
作者 / 林震煌/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江慧玉/臺灣師範大...
635期
讀者們有買過靛藍色(indigo)的織物或是「藍染」製品嗎?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靛藍染色織物可以追溯到6000 年前,且靛藍染料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等古代文明中也廣為人知。
藍染植物
化學分子
藍染製品
化學分子
吲哚酚
2022.10.01
學統計做什麼?邁向資料科學與大數據分析的統計科學
作者 / 洪英超/美國密西根大學統計學博士,原擔任政治大學統...
634期
統計學在20 世紀興起,開始發展具有快速運算能力的統計方法,在21 世紀「數據分析」的重要性更受到重視。
數據分析
統計科學
無母數統計
經驗貝氏法
刀切法
拔靴法
最大期望算法
2022.10.01
空氣汙染和COVID-19 有關?以生物統計進行流行病學研...
作者 / 何文照/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興趣...
634期
流行病學與統計學是看似不同領域卻密切相關的兩個學門,在公共衛生的領域下,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更是堅定穩固且重中之重的要素。
COVID-19
二氧化硫
COVID-19
流行病學
統計學
公共衛生
抗生素
2022.10.01
當黑板樹開了花 為什麼黑板樹開花時會 產生難聞的氣味...
作者 / 王升陽/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循環經濟研究...
634期
不知道讀者是否曾在網路新聞上看過這些標題?每年11~12 月是臺灣路邊常見行道樹⸺「黑板樹」(Alstonia scholaris)的開花季節,這時期會有一股濃烈的味道,常引起用路人不適,甚至還被誤認為是工廠排放的廢氣、豬屎味...
黑板樹
魔鬼樹
萜類
酚類
2022.09.01
釀酒時的微生物魔法 增加葡萄酒 釀造風味的細菌
作者 /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熱愛細菌的細菌...
633期
微生物是人類朋友裡最厲害的魔法師,尋常的食物在經過它們的發酵改造之後,可能會以完全不同的外形和香氣出現,變成不可思議的美食⸺釀酒就是這樣的魔法。
酵母菌
酒球菌
乳酸桿菌屬
片球菌屬菌種
微生物
花青素
二次發酵
酒精
蘋果酸
乳酸菌
2022.09.01
不是所有酵母菌都能釀酒 如何分離、鑑定出好的釀酒酵...
作者 / 林志輝/臺灣大學生化科技系博士,現為臺東大學生命科...
633期
酵母菌原指所有的單細胞真菌,而在自然環境中有非常多的酵母菌物種,其中也不乏具有高效率發酵能力的種類,但是真正能符合釀酒需求的物種只有釀酒酵母菌。
釀酒
釀酒酵母菌
酵母菌
單細胞真菌
微生物
培養基
2022.09.01
在家也能釀酒?葡萄酒自釀之道
作者 / 鄭建瑋/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
633期
記得2018 年筆者在《科學月刊》上發表過〈超越千年的釀造工藝―啤酒〉,當時正值精釀啤酒風潮當道,一時之間有許多富有實驗精神的新創精釀啤酒問世。臺灣也出現幾家專門供應自釀啤酒原料與設備的網站或供應商,使許多人...
釀酒
自釀
葡萄
葡萄酒
啤酒
天然酵母
天然菌種
混和菌種
蘋果乳酸
乳酸菌
2022.09.01
SpaceX 星鏈衛星墜落 我們該注意太空天氣嗎?
作者 / 林建宏/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專長為太空物理與人...
633期
夜晚我們仰望星空,充滿對宇宙的好奇,渴望了解地球以外的未知世界;不過一旦到了白天,太空的探索也只能止於興趣。但這一切隨著人類愈來愈多的太空應用而有重大的改變。
太空科技
全球衛星系統
火箭發展
衛星
福衛七號
獵鷹重火箭
SpaceX 星鏈任務
星鏈衛星
2022.08.15
人工智慧可能有感知與意識?LaMDA事件的哲思
作者 / 甘偵蓉/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助理研究學者。
488期
人們或許真的很希望像上帝一樣依照自己形象造人,Google工程師雷蒙恩(Blake Lemoine)在今(2022)年四月與公司管理階層分享了一份標題為「LaMDA有感知嗎?」(Is LaMDA Sentient?—an Interview)的文件,裡面是他與...
Google工程師
大型語言模型系統
LaMDA
人工智慧
隨機鸚鵡
涂靈測試
科學知識
哲學思辨
科學驗證
2022.08.01
建立一個機器學習的預測模型 容易理解又好上手的「決...
作者 / 陳士杰/聯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
632期
在機器學習的眾多分類技術中,較受矚目的有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為基礎的模型,或是以數理統計為主的方法等。
決策樹
神經網路
屬性
資料
特徵屬性
類別屬性
二元分類
樹狀結構
機器學習
分類技術
2022.08.01
讓拍攝的影像更清晰 濾掉反射光的相機偏光鏡片
作者 / 洪連輝/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特聘教授,專長為磁性材...
632期
光是一種電場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相互垂直的電磁波,一束光的電場振動方向有許多種可能;若一道光束的電場振動只有一個方向,便稱為線偏振化。
光
電場
電磁波
偏振片
線偏振化
偏振光
非偏振光
偏光鏡片
偏振化現象
2022.08.01
在工業、汽車、化學領域一展長才 被俄烏戰爭打出新高...
作者 / 陳瑋駿/清華大學化學系碩士,中興大學化學系學士。現...
632期
今(2022)年春天,正當各國埋首於如何解決通貨膨脹所帶來的物價問題,以及尚未塵埃落定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時,俄羅斯選擇在此時正式出兵烏克蘭,再度替早已焦頭爛額的國際社會投下一枚震撼彈。
鈀金屬
化學合成
碳-碳鍵
藥物
藥物結構
生產量
鉑系金屬
氧化
化學性質
2022.08.01
面對猴痘,我們應該採取何種心態?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632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當這個世界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疲於奔命之際,猴痘(monkeypox)疫情似乎也有逐步升溫的趨勢。我們該以何種心態面對新的未知疫情?或許這篇文章能提供讀者一些方向和理性...
猴痘
猴痘病毒
COVID-19
鹼基對
哺乳動物
基本再生數
Omicron變異株
天花
致死率
特考韋端
2022.07.15
期刊影響因子對教職升等比重太高?學術成就該如何評估...
作者 / 葉俊廷/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學士。
487期
學術體系的成功與否和高教機構大學教授的招聘與升等制度息息相關;對於大學教授學術表現的評量方式,不僅反應了機構對於研究品質的認知,更會直接影響學術行為。
學術
實證研究
CJA系統
論文類型
期刊品質
作者序
期刊影響因子
JIF
國際趨勢
2022.07.01
綠色材料也有汙染問題?材料的永續使用與挑戰
作者 / 王潔/麻省理工學院材料工程學系博士,任教於清華大學...
631期
我們的生活與各種材料的使用密不可分,材料的發展引領人類文明前進,材料科學也被視為現代工業之母;然而隨著工業與文明飛速發展,環境與社會議題日漸累積,也令我們不禁回頭思考:總是讓我們予取予求的地球資源,是否也...
綠色材料
再生循環利用
永續發展
地球環境
能源議題
木質素燃料電池
苯二酚
環境正義
循環經濟
2022.07.01
迎接能源新挑戰!以永續能源邁向淨零碳排
作者 / 李昱碩/臺灣大學化工及機械學 士,現為臺灣大學機械 ...
631期
目前全世界的能源需求大多倚賴石油、天然氣、煤礦等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為古代生物體在經年累月的地質作用後生成的天然資源,由於它的消耗速度遠超過生成速度,所以被視為不可再生能源。
化石燃料
二氧化碳
天然氣
煤礦
再生能源
永續能源
海洋能
生質能轉化
2022.07.01
懸賞3000美元的數學難題 幸福結局問題與匈牙利數學奇...
作者 / 張鎮華/臺灣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
631期
匈牙利數學家艾狄胥(Paul Erdős)一生寫過1525篇學術論文,數量多而且分量紮實,其中不乏引領方向的經典之作。艾狄胥年輕時和匈牙利數學家塞凱賴什(George Szekeres)合力,解決同為匈牙利數學家的克萊因 (Esther...
匈牙利數學家艾狄胥
幸福結局問題
凸多邊形
克萊因
平面幾何問題
2022.07.01
科學家如何找到黑體輻射光譜,引發20世紀初的量子革命...
作者 / 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
631期
人對熱的感受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因此在我們探討大自然的過程當中,「熱之謎」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話雖如此, 科學家開始了解到熱的本質時已經是19 世紀中期,引發熱力學(thermodynamics)的發展。
黑體
斯特凡-波茲曼定律
輻射定律
維因位移定律
熱力學
能源危機
絕對溫度
2022.07.01
臺劇《茶金》中的「黑肥」是什麼?認識幫助植物生長的...
作者 / 曾雯郁/畢業於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現為土壤碳匯...
631期
去(2021)年11月開播的公視時代生活劇《茶金》講述了民國40年代新竹北埔地區的茶產業,戲中也演出當年興建的臺灣第一家化肥廠,製造出的化肥可以施用到當地茶園土壤,改善茶樹生長並增加茶葉的產量與品質。
肥料
植物
黑肥
氰氨基化鈣
元素
氮肥
化肥
生石灰
土壤肥力
肥料管理法
碳化鈣
2022.07.01
預測颱風的白色精靈?暴風中的波浪與白帽觀測
作者 / 林芸安/就讀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水海所專題生,喜歡...
631期
1968年9月,地處德國與丹麥國境交界處西側的席爾特島(Sylt)秋意襲人,陰霾天空中積雲在低空快速翻騰,風速強勁的北海海面上波瀾壯闊、白浪片片,海上有一座巨大的鑽油平臺,只見一位金髮的科學家穿著亮橘色工作服站在...
白帽
海浪
海洋
哈瑟曼
氣候模型
全球暖化
大氣運動
颱風
2022.06.01
從敷衍數學到成為程式語言的先驅 世上首位程式設計師 ...
作者 / 蘇意雯/臺北市立大學數學系教授,喜歡與大、小朋友分...
630期
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二其實是「愛達.勒芙蕾絲日」(Ada Lovelace Day),人們會在每年的這一天慶祝女性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cience,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STEM)領域取得的成就,除了激勵已...
勒芙蕾絲
STEM
程式設計師
性別差異
科技史
數學家
數學
分析機
程式設計
電腦
巴貝奇
女性
2022.06.01
異位性皮膚炎是微生物在作怪?認識皮膚上的細菌室友
作者 /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熱愛細菌的細菌...
630期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細菌。不管是我們觸碰到的物品還是迎面而來的空氣,都可能帶有細菌。因此,當我們的皮膚與外界環境接觸,便有相當大的面積可讓細菌附著並成為皮膚上的住民。這些細菌到底是些什麼傢伙,對我們又會...
皮膚
微生物
細菌
表皮葡萄球菌
異位性皮膚炎
蛋白絲線
抗菌胜肽
常駐菌
細胞
痤瘡丙酸桿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
丙酸桿菌屬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資料總數:831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