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1.11.30
史上最「有感」的諾貝爾獎?解開溫度與觸覺的身體感覺...
作者 / 陳志成/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生物學博士,專長為痠痛...
624期
1980 ~ 1990 年代,科學家發現有一群痛覺神經對「辣椒素」特別敏感,令我們能產生熱、痛等感覺。而這個被稱為「辣椒素受體」的分子,開啟了痛覺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序幕。美國生理學家朱里雅斯透過功能性分子選殖方法,成...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TRPV1
離子通道
辣椒素受體
痛覺神經
功能性分子選殖方法
機械力夾
2021.11.30
建立地球氣候模型 可靠預測全球暖化
作者 / 陳正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美國普林斯...
624期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一半,頒發給了真鍋淑郎與哈斯曼兩位氣象學家。20 世紀初,氣象學家開始研究如何運用物理定律描述天氣系統的發展,進行天氣預報。隨著觀測與計算科技的進展,氣象學家逐步建構以理論為基礎的地球...
諾貝爾物理學獎
全球暖化
氣候
二氧化碳
冰河期
卑爾根學派
氣象預報
天氣系統
2021.11.30
因果關係的實證研究 經濟學的因果推論革命
作者 / 楊子霆/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央研究...
624期
確認因果關係,是科學研究中相當重要的工作之一。而社會科學不同於自然科學能在實驗室驗證理論預測,因此學者們大多只能藉由觀察性資料進行實證研究。經濟學家安格里斯特與因本斯等人,提倡各種「因果推論」方法,讓研究...
因果關係
經濟模型
經濟學
需求法則
因果推論
社會科學
變數
隨機試驗
相關性
工具變數
自然實驗
2021.11.30
自然實驗分析勞動市場 勞動經濟學
作者 / 田維華/成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624期
過去的經濟理論提到,提高最低工資將會增加失業率。但在經濟學家卡德利用自然分析、差異中的差異法,分析美國新澤西州及賓州兩地的速食業者,當新澤西州最低工資調漲之後的就業人數變化後,發現最低工資的提高並不會造成...
諾貝爾經濟學獎
卡德
勞動經濟學
統計
實證分析
自然實驗
失業現象
差異中的差異法
勞動市場
勞動需求量
勞動供給量
2021.11.30
牛頓如何想出第一運動定律?
作者 / 姚珩/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物理博士,專長物理史哲與...
624期
牛頓的第一運動定律在今日對人們來說習以為常,但其實該定律並非由牛頓最先寫下,而是科學界經過多年的醞釀與轉變才逐漸形成。從古希臘時期的「自然運動」,中世紀的「衝力」,伽利略的「圓慣性」,到笛卡兒的「固有力」...
牛頓
牛頓第一定律
亞里斯多德
衝力
慣性
圓慣性
伽利略
外力作用
2021.11.02
誰說科學家不支持演化論?從達爾文時代到現代的物種演...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和陽明微免博士,曾任職...
623期
達爾文逝世後,他所發表的演化論持續發展,150多年來科學家透過各種研究及論證,成為當今的主流科學。科學家們利用孟德爾的遺傳理論,將遺傳學的觀點拓展至演化論中,後續進行了兩次整合,分別為族群遺傳學,以及找出物...
演化論
演化現象
達爾文
共同祖先學說
泛生論
性狀
遺傳
孟德爾
自然選擇學說
2021.10.19
從法拉第的聖誕講座到「The Naked Scientist」跨國科...
作者 / 劉雨如/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
478期
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雖然是臺灣近期才逐漸受到關注的領域,但它並不是新的概念。
科學
科學傳播
法拉第
皇家研究院
學術資訊
學術期刊
科學家
奎寧
科學素養
新冠疫情
美國科學促進會
2021.10.01
閃耀於蘭嶼的瀕危臺灣特有種 珠光鳳蝶
作者 / 李偉俊/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博士...
622期
珠光鳳蝶,是臺灣熱帶地區最大型的鳳蝶科蝴蝶,雌蝶的展翅全長約14~18公分。當光線以不同角度照射在珠光鳳蝶雄蝶的後翅鱗片時,牠原先金黃色的後翅有時會呈現出金藍色、金綠色、金紫色、銀白色的光芒,這種現象被稱為「...
科學月刊
生物
珠光鳳蝶
蝴蝶
蝴蝶效應
美塔學
彩蝶效應
奈米科學
2021.10.01
理論高能物理教父 史蒂芬.溫伯格
作者 / 蔣正偉/臺大物理系教授,國家理論科學中心科學家,卡...
622期
今年7月23日,美國物理學家溫伯格逝世,享壽88 歲。溫柏格是高能物理界的教父級人物,發表過多篇經典論文。他的研究深深地影響了粒子物理學界,而他也對電磁力及弱作用力的統一做出巨大的貢獻。此外,溫柏格更是天文粒子...
科學月刊
物理
史蒂芬.溫伯格
溫伯格
標準模型
電磁力
弱作用力
規範理論
天文粒子物理學
高能粒子超級對撞機
《最初三分鐘》
2021.09.30
保留海洋中的絢麗色彩 海科館陳麗淑博士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謝育哲
623期
大海中美麗的珊瑚礁是許多海洋生物的棲地,但由於海洋環境汙染及氣候變遷等問題,珊瑚的生存不斷受到壓迫,珊瑚白化問題更是屢見不鮮。為了讓一般大眾也能保育珊瑚,由海科館陳麗淑博士等人團隊從澳洲引進的「珊瑚觀測」...
科學月刊
專訪
海洋公民科學家
海洋生物
珊瑚
珊瑚礁
珊瑚蟲
珊瑚魚類
海科館
陳麗淑
珊瑚觀測
coral watch
2021.09.28
守護海洋中的鱟! 鱟的保育&「鱟博士」 楊明哲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謝育哲∕本刊主編。
622期
鱟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目前全世界僅存4種,其中的三棘鱟分布於東亞地區,臺灣也看得到。但由於棲地破壞,臺灣本島的鱟族群逐漸減少,而離島的鱟族群也面臨生存挑戰。對此,被譽為「鱟博士」的楊明哲,多年來不斷推動...
科學月刊
專訪
海洋公民科學家
海保署
公民科學
海洋生物
鱟
楊明哲
鱟博士
國際鱟保育日
2021.08.31
都市裡吹來一股雜草風 臺灣原生野花草的應用實驗
作者 / 伍淑惠/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中山大學生物學研究所...
621期
今年台北植物園新增了一個名為「野花園」的小型植物展示區,也是臺灣第一個以「原生植物」為主角的公共花園。野花園裡有臺灣北部平野常見的物種,甚至是臺北都會區人行道旁就能看見的種類,更區分出喜陽、耐陰、中性等三...
科學月刊
生物學
植物學
植物
植物園
台北植物園
野花園
植物展示區
原生植物
外來植物
2021.08.31
萬眾矚目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即將發射升空
作者 / 歐柏昇/臺大物理系、中研院天文所博士生,全國大學天...
621期
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在經過多次的延期後,終於將在2021年發射升空。詹姆斯.韋伯望遠鏡主要觀測紅外光的波段,但由於許多物體都會發出紅外光,使得望遠鏡需要在極低溫的環境下才能運作,因此望遠鏡使用了太陽盾,並且將...
科學月刊
天文學
天文觀測
太空望遠鏡
詹姆斯.韋伯望遠鏡
拉格朗日點
紅外光
宇宙再游離時期
哈伯望遠鏡
2021.08.10
大學學術表現如何評估? 參考英國REF評量機制
作者 / 劉雨如/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
476期
2014年,英國大幅度修改大學的研究評量方式,將1986年開始就施行的、較為形式化的「研究評鑑作業」(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修訂為以大學表現為基礎的「研究卓越架構」(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
學術表現
REF
研究卓越架構
研究結果
研究影響力
研究環境
研究評鑑作業
RAE
2021.08.02
臺灣山脈從何來? 從地景生態與地形特徵一窺成因
作者 / 雷鴻飛∕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自然地理學博士,現職中國文...
620期
臺灣島的出現始於南澳運動,而後續的蓬萊運動為臺灣地形環境打下基礎。中新世晚期,在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下,構成了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等。在造山的過程中,經過地表內部的擠壓、崩塌、侵蝕,以及地表外部如颱...
地球科學
造山
臺灣島
南澳運動
蓬萊運動
地球內營力
地球外營力
山岳氣象
2021.08.02
窺看眾神山嶺的第一道關卡 高山氣象
作者 / 江秀真∕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碩士,目前攻讀中正大學成...
620期
攀登高山時,除了要面對低溫、低壓、低氧等嚴峻考驗外,山上變化多端的天氣也可能導致各種危機與風險。過往的高山氣象資料需藉由登山探險隊的觀測與記錄,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即使是喜馬拉雅山,也建立起多座氣象觀測站。...
大氣科學
氣象
高山氣象
氣象資料
氣象站
低溫
低壓
低氧
雪
暴風雪
雪崩
登山活動
喜馬拉雅山
2021.07.01
須臾「渺」滄海,毫釐兆新機 渺子g−2實驗將揭露新物...
作者 / 蔣正偉/臺大物理系教授,國家理論科學中心科學家,卡...
619期
物理學的發展常始於實驗觀測與理論預期的差異。在粒子物理學的領域中,「標準模型」一直作為粒子物理學家的指引,不過此理論仍有許多問題待釐清。其中,20年前由布魯克海汶國家實驗室進行的渺子g − 2實驗,始終困惑著物...
物理學
渺子
渺子g−2實驗
g−2
標準模型
粒子物理學
布魯克海汶國家實驗室
費米國家實驗室
2021.07.01
餐桌外的章魚、烏賊、魷魚 頭足類動物對神經科學研究...
作者 / 焦傳金/美國馬里蘭大學生物科學博士,目前是清華大學...
619期
在20世紀的英國動物學家楊氏,發現魷魚擁有巨大的神經軸突後,這些頭足類動物,便對神經生物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霍奇金與赫胥黎利用魷魚巨大軸突,找出了神經衝動的作用機制。而神經突觸間的訊息傳導,細胞內物質的運...
生物
章魚
烏賊
魷魚
頭足類動物
神經科學
軸突
神經衝動
神經突觸
神經細胞
神經系統
赫胥黎
霍奇金
2021.06.15
學術研究再現性該如何提升? 「註冊報告」與「材料分...
作者 / 劉雨如/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
474期
2005年,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尤安尼迪斯(John Ioannidis),發表了一篇學術文章,題為〈為什麼大部分的研究發表發現都是假的〉(Why most published research findings are false),指出許多醫學研究結果都無法被重複...
科技報導
學術研究
註冊報告
材料分析報告
出版偏見
研究過程
2021.06.15
基因編輯技術再加一? Retron的原理與發展潛力
作者 / 陳淵銓/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化學博士。
474期
精準的基因編輯技術,已經革命性的改變現代生物學的發展,這些技術有些是源於自然生物機制的重新定位,如λ噬菌體的蛋白重組工程,和CRISPR-Cas9用於引發特定位點的雙鏈DNA斷裂(doublestranded DNA break)。而近期則有...
科技報導
基因編輯
Retron
CRISPR
CRISPR-Cas9
2021.05.31
降雨機率「算」什麼東西?
作者 / 曾鴻陽/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現職中國文化大...
618期
當氣象預報表示降雨機率為30%,指的到底是遇見下雨的機率,又或是該區域有30%會下雨呢?事實上,下雨的時間及地區皆為「不連續」的。降雨機率的解釋可根據不同的條件,分為地區機率、地點機率、時程機率、定時機率。而...
降雨機率
大氣科學
地區機率
地點機率
時程機率
定時機率
氣象
氣象預報
2021.05.01
零與一之間的威力 量子電腦的原理
作者 / 鍾豪/臺灣大學電機碩士畢業,現為卡內基美隆大學電腦...
617期
我們日常熟知的電腦都屬於「古典電腦」,藉由「不是0就是1」的位元運算,解決各種計算問題。而科學家不斷追尋的「量子電腦」,則是利用量子力學中的疊加特性,讓資訊有了非零即一之外的其他可能,進而在特定問題上運算效...
量子電腦
古典電腦
量子位元
疊加態
資訊
2021.05.01
量子電腦的機會與挑戰 量子模擬與量子破密
作者 / 鍾豪/臺灣大學電機碩士畢業,現為卡內基美隆大學電腦...
617期
「計算」是所有電腦的任務,但如果計算過於複雜,例如計算量成指數增長時,現今的古典電腦仍力有未逮,但這些困境對於量子電腦而言,或許不再是問題。物理學家費曼曾提出「讓電腦的計算元件本身就具有量子特性」的構想,...
量子
量子電腦
量子力學
密碼
指數
2021.05.01
量子世界中鬼魅般的粒子 物質波
作者 / 施奇廷/清華大學物理系博士,任教於東海大學應用物理...
617期
17世紀時,物理學家試圖釐清「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動。經過多年的爭論,粒子說與波動說互有勝負。直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物理學家才終於了解光同時具有粒子與波動的特性。後續法國物理家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的概...
量子
量子力學
宇宙
物質
干涉現象
粒子
波
電磁波
光
2021.05.01
鳥類真的有括約肌啦!你們都誤會了!
作者 / 陳昱慈/威斯康辛大學生物系學士,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神...
617期
下半身擁有生殖、泌尿、排便三大功能分開的孔洞,是大多數哺乳類特有的演化特徵,其他的脊椎動物包括鳥類、爬蟲類等下半身都只有一個三合一多功能的洞,稱為泄殖腔。人類的肛門外括約肌由會陰的四層肌肉——皮下層、外層...
括約肌
泄殖腔
軸下肌群
演化
骨盆
鳥類
2021.05.01
捕捉蛋白質動態結構的神兵利器:雙電子共振技術
作者 / 李介勤/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致力於細胞膜蛋白動態構...
617期
電子自旋使電子能在微觀世界中,呈現出「角動量」特性,在外加磁場作用下,電子將會出現兩種狀態:上、下自旋。下自旋與磁場方向逆向平行,由於電子帶負電,能量較低,因此大部分的自旋電子會以此形態存在;在電子接收了...
蛋白質
結構生物學
動態構形
疾病
2021.05.01
不用水一樣水噹噹 環保意識下的創新美粧科技
作者 / 林雅凡/臺灣大學化學系博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香粧品...
617期
對一般美粧保養品而言,「水」是溶劑也是主體,不過就健康、環境層面來說,含水美粧產品也有一些隱憂,這使得「無水美容」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而固體配方產品更因此崛起。其實傳統肥皂就是固體配方產品的代表,但由於肥...
美粧產品
永續美粧
環境
無水美容
2021.04.15
學術發表的歷史發展以及未來:同儕審查如何走向更開放...
作者 / 劉雨如/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
472期
1665年一月,法國皇帝路易十四(Louis XIV)的大臣柯爾貝(Jean-Baptiste Colber),深深了解知識的力量,運用得當將是進步的動力,反之則有影響政權的可能。
科學
科學期刊
同儕審查制度
開放科學
區塊鏈
2021.03.30
來自古代的傳世祕方:古埃及人與古羅馬人如何製作玻璃...
作者 / 王冠文/英國雪菲爾大學考古博士,現職為中央研究院歷...
616期
最早的玻璃製作出現在西元前16世紀的古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當時的工匠已懂得利用高純度的矽質原料、植物灰、金屬礦物製出不同顏色的玻璃。而古羅馬人製作的玻璃,除了使用「砂」之外,還會使用「泡鹼」做為助熔劑,...
玻璃
古埃及時代
古羅馬時代
石英
氧化作用
青金石
2021.03.30
溫室、透鏡與水晶宮 19世紀科學中的玻璃
作者 / 黃相輔/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研究興趣是通俗科學...
616期
19世紀起,由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玻璃從奢侈的工藝品轉為常見的材料。其中有醫師將玻璃做成保護植物的容器,甚至還成了當時貿易戰的重要角色。此外,玻璃也成了建築的理想材料,例如溫室等;而在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
玻璃
植物學
沃德箱
溫室
水晶宮
棕櫚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資料總數:474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