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4.04.01
猛瑪象復活計畫的新進展
作者 / 編輯部
652期
近日,美國一間致力於研究生物滅絕、復活已絕種生物的公司「ColossalBiosciences」,宣布他們終於成功使大象細胞重回胚胎狀態。這項技術性的突破,也象徵團隊以基因改造使現生亞洲象(Elephus maximus)出現猛獁象(...
猛瑪象
亞洲象
多功能幹細胞
抗癌基因
胚層
2024.04.01
臺灣助力廣義相對論的驗證 宇宙甜甜圈黑洞二度現身
作者 / 陳明堂/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研究員,臺灣黑洞團隊發起人...
652期
中央研究院的「格陵蘭望遠鏡」(Greenland Telescope, GLT)團隊與「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國際團隊一同公布了M87星系中心黑洞的最新影像。這張新照片來自於2018年的觀測資料,是經由天文學...
甜甜圈
黑洞
廣義相對論
GLT
EHT
電漿體紊流
M87黑洞
次毫米波
2024.03.01
創新的低碳建材 木構造建築新時代
作者 / 徐宇亮/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專長為永續低碳建...
651期
隨著國際間對於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達成共識,淨零轉型已成為世界各國抵禦氣候變遷的首要目標。為實現此目標,各國都設定了國家自訂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承諾定期報告...
木造建築
工程木材
人工造林
減碳
營建工程
低碳建築
2024.03.01
如何整合、管理海量資料? 數位經濟發展下的資料治理
作者 / 莊宜勳/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助理研究員;郭耀煌/成功...
651期
隨著ChatGPT的浪潮席捲全球,大量基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服務出現,為人們帶來更便利的生活,也讓AI相關產業迎來了另一個春天。然而,這些服務之所以能順利運行,基本都建構於海量的資料之上。因...
數位經濟
資料共享
資料治理
人工智慧
智慧城市
信任
2024.03.01
人工智慧揭祕空氣污染時空變化 透過Geo-AI模擬戴奧辛...
作者 / 吳治達/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教授,國家衛生研...
651期
戴奧辛(dioxin-like compounds),是超過210種不同化合物的總稱,其中包括共平面多氯聯苯(partially coplanar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多氯二聯苯呋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 PCDFs)、多氯二聯苯戴奧...
Geo-AI
戴奧辛
人工智慧
空氣汙染
空氣監測
製造業
集成混合空間學習模型
2024.02.15
講出能源小知識!西港國中Podcast實作營隊成功結業
作者 / 沙珮琦/本刊專案經理
651期
今年寒假,《科學月刊》首度攜手臺南市立西港國中,舉辦「口說能源—潔淨能源podcast實作營」,用五個早晨的時光,一起深入了解能源、解釋能源。
科學月刊
星火相傳
科學表達
podcast
科學閱讀
西港國中
潔淨能源
寒假營隊
2024.02.15
功成身退的《科學月刊》共同創辦人 李怡嚴
作者 / 劉源俊/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506期
李怡嚴教授於今(2024)年1月5日因肝癌與世長辭。《科學月刊》創刊時期的主要參與者相繼離開世間,也標誌了舊時代的過去與新時代的來臨。 李教授已經許久沒有公開露面。前幾年科學月刊社為慶祝50周年出品《從零到無限:...
李怡嚴
科學月刊社
林孝信
2024.02.01
合成生物學的前世今生 當生物踏進工程、走向永續發展
作者 / 吳意珣/成功大學iGEM創隊指導老師,成功大學化學工程...
650期
生命起源及演化都是基本的科學問題,更是人類在文明發展後,我們想了解的哲學問題。
合成生物學
永續發展
生物途徑
工程
全瑩生技
農譯科技
iGEM
2024.01.15
NIH團隊成功建構完整的小鼠腦細胞圖譜 替未來的神經科...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505期
由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主導的國際研究小組,近期成功建構出哺乳動物大腦的完整細胞圖譜,研究成果已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該圖譜以小鼠作為研究模型,其中包含超過3200萬個細...
NIH
大腦
細胞圖譜
NIMH
表觀基因組
神經傳導
神經胜肽
2023.12.15
中央大學「珍珠號」成功發射 發展臺灣太空領域自主能...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504期
今(2023)年11月12日凌晨,中央大學與鴻海科技集團合作的立方衛星「珍珠號」成功發射,標誌著臺灣太空科技邁向新里程碑。當晚,超過百位師生在中央大學密切關注發射過程,校長周景揚、立法委員湯蕙禎等人也現場支持。這...
中央大學
鴻海科技
珍珠號
立方衛星
低軌衛星
寬頻通訊
太空環境探測
2023.12.15
成大研究團隊發現 增加綠地面積能使自殺率降低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504期
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要接觸到綠地似乎是一件稍嫌困難的事。多接觸大自然、綠地有益身心健康的說法時有耳聞,但這些說法有數據能證明嗎?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系教授吳治達結合空間資訊、公衛、森林與統計等各方面專家...
成功大學
綠地面積
自殺率
心理健康
測量統計
綠廊
2023.11.01
不得不正視的生態危害 外來入侵種「玻璃魚」
作者 / 曾煒甯/新竹市立建功高級中學學生;丁禾/清華大學生...
647期
「已入侵外來種」一直都是臺灣生態環境的熱門議題,例如天上飛的家八哥、白尾八哥、黑領椋鳥、白腰鵲鴝,陸地上的綠鬣蜥、斑腿樹蛙、海蟾蜍,或是生活在水裡的小盾鱧(又稱魚虎)、鬍子異形、大理石紋螯蝦等,皆是近幾年...
玻璃魚
蛙副雙邊魚
雙邊魚
外來種
入侵
日月潭
小盾鱧
2023.10.15
小兵立大功!淺談外泌體相關技術發展及專利布局
作者 / 董詩凡/何美瑩專利師事務所專利師
502期
在1980年代首次發現時,「外泌體」(exosome)曾被認為是對細胞無用的廢棄物質。不過在隨後的研究卻發現外泌體會在細胞間傳遞信息,並對多種生物過程調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日益受到重視及關注。
外泌體
細胞外囊泡
免疫系統
靶向系統
專利
臨床醫療
後端醫療
2023.10.15
難辨虛偽和真實,Deepfake技術造成的AI倫理與法規挑戰
作者 / 許志仲/成功大學統計學系助理教授
502期
在近年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發展中最具爭議和吸引力的技術,恐怕莫過於Deepfake了。近幾年,Deepfake利用深度學習技術(deep learning)模仿真人的語音和臉部表情,可以製作出相當擬真的假影...
deepfake
深度學習
隱私
偽造
透明度
AI倫理
被動偵測
法律防治
社會教育
2023.10.15
成大團隊開發「數位化病理AI分析模型」 獲國研院研發...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502期
為鼓勵臺灣學者使用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簡稱國研院)的研發服務平臺進行科學研究,國研院舉辦「研發服務平台亮點成果獎」。獲獎名單於8月31日公布,特優獎由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詹寶珠團隊獲得。
國研院
成功大學
詹寶珠
國網中心
人工智慧
病理影像
半導體
2023.09.15
可調節憂鬱焦慮也可防三高 興大動物實驗證實臺灣香檬...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501期
臺灣香檬(Citrus reticulata var. depressa)又稱「扁實檸檬」、「山桔仔」、「酸桔仔」,為臺灣原生種。近期,中興大學循環經濟研究學院院長王昇陽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臺灣香檬的成分可調節憂鬱與焦慮的症狀,成果於...
台灣香檬
憂鬱
柑橘屬
三高
中興大學
次世代定序
腸胃
2023.09.01
揭開細胞的「醣」衣良藥 細胞的醣體結構與功能
作者 / 林俊成/清華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從事醣類化合物的有...
645期
提到糖類,大家腦中第一個想到可能是飲料或甜點,然而利用飲食中的糖提供或儲存能量,其實只是糖在自然界中的其中一個功能而已
醣化學
醣類鑑定
醛醣
酮醣
醣生物學
碳水化合物
醣綴合物
蛋白質
醣基化
2023.08.31
斑馬魚尾鰭的「機械波」有什麼功用?揭開250年再生之...
作者 / 羅億庭/科技報導主編
501期
在今(2023)年6月刊登於《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期刊的研究中,陳振輝更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耿慧組成跨領域團隊,以斑馬魚尾鰭作為研究模型,發現了斑馬魚能利用「機械波」偵測受傷位置並調控相對應的傷口癒...
斑馬魚
再生
基因轉殖
無合成分裂
機械波
過氧化氫
多顏色細胞標誌技術
Brainbow
Skinbow
跨領域
顯微攝影
顯微攝影競賽
元利儀器
2023.08.01
熱浪來襲! 如何讓都市不再像個熱騰騰的大碗公?
作者 / 林子平 /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兼規劃設計學院副...
644期
我猶豫地看著汽車鑰匙,不知道該不該在連續假期開車出門。但當車子開出家門後,就立刻後悔了。眼前的市區道路上不僅有當地居民的車輛,還湧入了大量觀光客的車輛,再加上市區內道路多為狹窄的單行道,人車更顯得擁擠難行...
都市熱島
水綠降溫
通風散熱
遮陰涼適
建築節能
都市風廊
基地降溫
輻射
2023.05.16
淨零轉型政策下,交通運輸部門的減碳解方?
作者 / 鄭祖睿/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
497期
臺灣國家發展委員會於去(2022)年12月28日召開了「淨零轉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記者會」,會中除了公布2030年減碳目標,更宣布12項淨零關鍵戰略的具體行動與措施,期望能達成2050淨零願景。
碳排放
二氧化碳
運輸部門
貨物運輸減碳
人本綠色運輸
淨零轉型戰略
淨零綠生活
淨零
2023.05.16
用培養皿中的「迷你心臟」解開人類心臟發育的難題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497期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的研究團隊,近期使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模擬人類心臟發育,成功創造出一種「迷你心臟」,也就是心臟的類器官(...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
心臟
迷你心臟
類器官
2023.03.02
如何保持身體滑順乾爽?當水分子遇見滑石爽身粉
作者 / 余樹楨/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退休教授。
639期
爽身粉是一般家庭日常用來除濕、吸汗以保持個人皮膚乾爽的衛生保養用品,市售爽身粉的主要吸水成分則以滑石粉和玉米粉最為普遍。過去曾有報導指出,以玉米粉為原料的爽身粉吸水,粉體順滑度會降低,舒緩皮膚摩擦的效果也...
爽身粉
滑石
晶體結構
矽酸鹽礦物
水矽酸鎂
矽氧四面體層
氧原子
2023.03.01
真的需要睡掉三分之一的人生嗎?睡眠的科學意義與功能
作者 / 張芳嘉/臺灣大學獸醫學院院長、臺灣大學神經生物與認...
639期
睡眠是維持生存的必要生理狀態。然而,臺灣慢性失眠症的盛行率卻高達10.7%。
睡眠
失眠
睡眠障礙
猝睡症
快速動眼期睡眠
慢波睡眠
2023.03.01
不只是休息!睡不飽、睡不好如何 破壞人們的情緒與健...
作者 / 李信謙/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暨附設醫院睡...
639期
睡眠不只是休息,是一種能維護個體正常機能、確保個體身心健康的重要運作階段。
睡眠
膠淋巴系統
中樞神經
神經細胞
大腦
記憶
認知功能
2023.02.16
成大團隊自行設計開發探針 在實驗室中成功量測電漿亂...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94期
宇宙中有99%的已知物質處於電漿狀態,在太空科學、天文物理、磁控核融合研究中常常會觀察到電漿(plasma)亂流現象,像是太陽日冕(solar corona)、太陽風(solar wind)、吸積盤(accretion disk)、磁控核融合電漿亂...
電漿
電漿亂流
核融合電漿
2023.02.03
在龍蛇混雜的網路世界,我們該如何自保?
作者 / 林育廷/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
隨著物聯網、社群媒體、線上辦公等技術越來越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網路逐漸變成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我們是否真的準備好生活在龍蛇混雜,時而善意時而惡意的網路世界?
物聯網
社群媒體
網路
網路安全
防火牆
防毒軟體
網路公民
2023.02.02
利用流體力學滑翔的飛蛇機器人
作者 / 編輯部
638期
仿生(bionics)是指科學家透過研究生物特殊的材質、構造或運動模式中的物理現象,進一步應用在各式工具、技術或機械的研發。例如利用壁虎腳趾特性所發明的膠帶、模仿蜻蜓翅膀的機翼設計等。
仿生
物理現象
機翼設計
機器人
飛蛇
流體力學
滑翔功能
飛蛇機器人
2022.12.13
中山大學攜長庚醫院研究 證實長期吸入PM2.5恐致肝、...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492期
細懸浮微粒「PM2.5」是重要的空氣指標之一,定義是粒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μm)的懸浮微粒。
PM2.5
肺臟
致癌物
肝功能指數
腎臟
早期病變
慢性阻塞性肺病
氣喘
肝臟
2022.12.01
持續不斷的好奇心引領量子研究 量子糾纏
作者 / 李哲明/任教於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研究專長為實驗糾...
636期
今(2022)年諾貝爾物理獎共同頒發給法國物理學家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國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克勞澤(John Clauser)、奧地利物理學家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們在「糾纏光子(photon entanglement)實...
諾貝爾物理獎
貝爾不等式
量子研究
糾纏光子
量子糾纏
量子物理會議
塞林格
2022.11.17
人類首度偏轉了一顆小行星!DART任務成功後,地球就安...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491期
今(2022)年9月26日,人類第一次證明了我們可以改變一塊巨大岩石在太空中的飛行路徑——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雙小行星改道測試(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 DART)任務結果比預期更好,所發射的太...
DART任務
地球保護計畫
歐洲太空總署
戈德斯通天文臺
美國加州歐文堡
«
1
2
3
4
5
6
7
»
頁次:
1
2
3
4
5
6
7
資料總數:206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