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5.06.01
被企業壟斷的AI? 達成社會共善的 AI公共化願景
作者 / 王道維 |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諮商中心主任、人文社...
666期
AI 公共化可以創造多贏局面,既惠及大眾,也有助於政府的現代化和科學化治理。透過AI 公共化,讓各領域的學者參與,將能紓解AI 發展下,法治面及產業界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AI公共化
AI資本化
版權
公共政策
2025.03.11
「科學」到底是什麼?
作者 / 二間瀬敏史
663期
科學是人類重要的精神活動,它滿足了人類基於理性與邏輯思考的知識好奇心。對科學而言,對事物的客觀看法、合乎邏輯的思考方式、認清世上沒有絕對的正確,並永遠接受錯誤的可能性,都是非常重要的事。
科學
實驗
自然科學
人文科學
2024.10.21
精準醫療新篇章-健保下的NGS檢測研究與法律課題
作者 / 李崇僖/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暨教授
514期
在傳統的醫學診斷中,醫生往往依賴症狀、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測來確定疾病類型。然而許多疾病——尤其是遺傳性疾病的症狀具有高度相似性,為診斷的精準度帶來挑戰。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在分子層面上對疾病進行精確的診斷。
基因檢測
NGS技術
次世代定序
健保給付
2024.05.01
解讀時空科技密碼 地理資訊系統(GIS)的多維運用
作者 / 白璧玲/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
653期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地圖也隨著數位化、網路化的形式轉換,成為資訊視覺化和傳播的一項利器。不論身在何處,打開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載具,啟動代表性電子地圖「Google Maps」,即可獲取日常所需的空間資訊來源。例...
GIS
GPS
遙測
國土測繪
跨領域
地圖
氣候變遷
可視化資料
疫情防治
2023.11.15
當生成式AI走入教育現場,對學生將帶來危機或轉機?
作者 / 編輯部
503期
ChatGPT於去(2022)年底問世,這類文字生成的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對人文社會領域的各個層面都帶來新的影響。儘管目前生成式AI的應用仍有諸多限制,但它具有的無窮潛力依舊可以使人文社會領域產...
ChatGPT
人工智慧
大型語言模型
教育現場
人文社會
2023.11.15
人文社會領域如何利用AI協助教學? 開發人社課程專用...
作者 / 林文源/清大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
503期
自從ChatGPT於去(2022)年底問世以來,這類文字生成的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對人文社會領域各個層面都帶來新的影響。以語言互動的指令(prompt)溝通方式,讓這些生成式人工智慧(artificial...
ChatGPT
大型語言模型
生成式人工智慧
教育
幻覺
人社領域
2023.11.15
悠遊生物奧祕與人文影像的科普人
作者 / 曾惠中/東吳大學退休教授,曾任科月編輯、社委、總編...
503期
老江走了。 突聞噩耗,心頭愴然,為何他會遭此磨難? 今年初疫情稍歇時見到了第一次攝護腺手術後的建勳兄,氣色還是挺好的,他訴說術後的病況不佳,因防疫的阻延,治療一直不順,很可能要再度手術。老江期待康...
江建勳
人文攝影
科學教育
科技報導
科學月刊社
2023.02.02
AI 也會出差錯?使用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倫理與風險
作者 / 甘偵蓉/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 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博士...
638期
當談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也就是AI 時,讀者會想到什麼?是多年前由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導演的那部《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那個一直盼不到人類母愛而令人心碎...
人工智慧
演算法
倫理
風險
AI 應用
深偽技術
人臉辨識技術
2022.12.13
個人隱私在AI時代面臨哪些風險?資料治理的重要性
作者 / 甘偵蓉/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博士後...
492期
隨著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的使用與開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逐漸蓬勃發展,相關技術及使用的風險也日益受到關注。
機器學習
人工智慧
資訊
個人資訊管控權
個人隱私
AI演算法
2022.10.15
站在時間大河上謙卑詮釋,在大爆炸時代中不迷失自我《...
作者 / 邱弘毅/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490期
《因果螺旋》可以讓讀者學會如何看見事情本質、厚實研究底蘊以及墊高視野,最後回歸到自身實踐的心法大成。如同作者陳建仁於序文提到:「知識爆炸、網路發達⋯⋯」,個人認為也可更貼切地說現今已是「資訊宇宙時代」,從...
《因果螺旋》
資訊
宇宙
因果螺旋模式
人文思維
公共衛生
流行病學
生醫領域
科普書
2022.06.15
隨張老師搭上遊艇,以「科學眼」看世界 讀《環球科學...
作者 / 巫紅霏/《小達文西》主編、《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主...
486期
張之傑老師的科普力作《環球科學札記》出版,立刻寄給我一本,希望我能寫篇書評。張老師的科普寫作能力不容置疑,接到任務自然是欣然答應。
科普
科學史
COVID-19
《環球科學札記》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環球之旅
地球暖化
巴拿馬運河
地球
海洋
黑潮
臺灣海峽
2021.07.12
如何解讀公眾參與的資料
作者 / 詹大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475期
詹大千過往較多研究的是空氣汙染以及傳染病的監測。其中,傳染病監測本身較為敏感,資訊不能任意被發布否則會造成社會恐慌,所以他把資訊的傳遞對象改為診所醫生,透過看診的過程來進行資料的紀錄。詹大千也同步分享在第...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公眾參與
Google Map
OpenStreetMap
空間結合
2021.03.16
J 粒子的發現-《科學的人文》
作者 / 陳敏
471期
我第一次見到丁肇中博士是1967年在史丹佛大學的高能物理學會舉辦的國際電子光子會議(Electron and Phot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上。當時我在加州柏克萊大學攻讀博士,即將完成博士論文,特地來參加會議。而丁肇中...
量子電動力學
電動力學
相對論
科學
物理學
人文
2020.09.01
波瀾不息:戴森的科技與人文關懷
作者 / 黃相輔/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研究興趣是通俗科學...
609期
英裔美籍理論物理與數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於今(2020)年2月去世,享耆壽96歲。戴森見證美國物理學在二戰後的蓬勃發展,特立獨行的經歷也使他成為傳奇——他沒有博士學位,也從沒拿過諾貝爾獎,卻在普林斯頓高等研...
戴森
費曼
物理
數學
相對論
微分方程
2020.04.07
從任務偏離到關鍵任務:新冠肺炎期間的研究倫理考量
作者 / 甘偵蓉/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學者、通識...
460期
近日,中央研究院與清華大學陸續傳出研究實驗室人員確診,目前不清楚這些實驗室是做哪類研究,希望不是以人作為實驗對象,否則感染情況令人擔憂。但面對新冠病毒(COVID-19)傳播來勢洶洶,凡是需要人與人親身接觸的活動...
新冠肺炎
受試者
實驗
研究倫理審查
人類/人體研究倫理
IRB/REC
2019.11.29
學界未盡的公共社會責任?從學術文章的付費巨牆談起
作者 / 甘偵蓉/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學者。
600期
科研新知應受商業行為的制約,還是開放給人們閱讀討論?在這個網路普及的時代,研究工作者苦心經營的成果,仍難以直接與社會大眾對話。此外,學術商業出版的大手卡在其中,看似維持學術文章品質,實則為牟財利使科學裹足...
公共社會責任
學術文章
付費巨牆
資訊
數位時代
2019.06.02
有無利益衝突,誰說了算? 從美國醫學研究未揭露利益的...
作者 / 甘偵蓉/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學者、...
594期
研究利益衝突,是指研究人員在專業上必須列為首要考量 的利益,可能在追求私人或次要利益的過程中受到減損或 負向影響,甚至因而未能遵守相關法律或專業倫理。而醫 學研究與商業利益,是 1 加 1 大於 2 的協同共榮,還是...
論文
醫學
利益衝突
2019.04.01
建築、經濟與人文的再造-台北101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
592期
走在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信義區街頭,抬頭遙望天 空,一定能搜尋到一幢直衝雲霄的建築物──台北101 (TAIPEI 101)。不需路名或地標的指引,只要在心中 有所懷疑時抬頭一看,便能按樓索驥
台北101
建築
摩天大樓
2018.08.01
從腦與心智研究 尋找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嶄新可能
作者 / 郭羽漫/本刊主編。
440期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以下稱人文司)於上(2018年7)月20日召開「探頭探腦──人文新視界」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會中提到幾項關於腦與心智及人文社會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包括快速便捷的「8分鐘知...
腦
心智
人文
社會科學
2018.08.01
臺灣的食蟲未來? 蟋蟀養殖與食用
作者 / Timothy Seekings/生於德國,東華大學 人文與環境科...
584期
2018 年 5 月,數百位科學家和企業 代表齊聚在中國武漢,參加「昆蟲養 育世界(Insects to Feed the World, IFW)」國際會議,討論有關食用昆 蟲和飼料用昆蟲等相關議題。
食蟲
蟋蟀
2017.09.01
我不是藝術家,我看高第
作者 / 朱慶琪/中央大學物理系副教授、科學教育中心主任,致...
573期
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i, 1852~1926)是建築 界的異數,他的風格及前衛的工法,為巴塞隆納這座城 市留下了7 座世界文化遺產。今年在臺北華山1914 文 創園區展出的「上帝的建築師—高第:誕生165 周年大展」,從多個...
高第
懸鏈線
拋物線
2015.11.01
布爾與電腦
作者 / 項潔/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兼任臺大數位人文...
551期
布爾邏輯使得二進制在電子元件上得以實現,並且能夠進行基本的算術演算。從前巴貝奇雖然能設計,卻無法建造的可變換程序的計算機,到二十世紀中葉終於在布爾邏輯的基礎上得以完成。布爾對於電腦與資訊時代人類文明的影響...
布爾
布爾代數
電腦
程式
運算
2014.02.01
與古人類學大師的初次相遇─肯亞李奇會館
作者 / 張克明、盧國賢/台大醫學院解剖學研究所。蔡佩穎/台...
530期
2011年蔡錫圭教授組團前往李奇會館,蜜芙李奇教授親自解說館藏的古人骨與動物化石,其親切的態度與對工作的熱誠,讓大家留下深刻且難忘的回憶。
古人類學
古生物
化石
李奇家族
«
1
»
頁次:
1
資料總數:23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