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4.11.18
當AI遇上諾貝爾獎 科學界的傳統榮譽如何適應科技新潮...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515期
近年來,有許多人擔心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對人類專業造成的威脅。當代的AI模型能以和人類相似的方式書寫、交流,甚至在象棋、圍棋等領域中的表現超越人類,令一些人產生了不安感
人工智慧
AI
諾貝爾獎
2024.06.15
日本鮭魚愈來愈少 放流魚苗政策出了什麼問題?
作者 / 郭金泉/臺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退休教授
510期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期,由於氣候和海洋條件有利、海洋承載量增加、加上人工孵化場技術精進,集合了天時、地利、人和,借助鮭魚孵化和人工放流鮭魚苗,日本洄歸的白鮭(Oncorhynchus keta)數量呈指數性增加,到了...
日本
鮭魚
放流魚苗
日本白鮭
氣候變遷
人工孵化
野生魚苗
環境變遷
遺傳多樣性
適應性
2023.10.01
族群復育的不同路徑 破解石虎與光電場間的地域之爭
作者 / 裴家騏/退休教授,專長為野生哺乳動物的族群生態學、...
646期
拜媒體和網路的大力傳播之賜,僅分布在苗栗到南投一帶的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已成為國內最知名的野生動物之一,一舉一動都受到極大關注。 瀕臨絕種的石虎生活史 最新資訊顯示,臺灣石虎現存約500~...
石虎
光電場
苗栗
人虎衝突
溪流廊道
鄰避效應
苗縣普查計畫
適應性管理
2023.07.06
「綠豆」生「南亞」,之後往哪去?破解綠豆的傳播路徑
作者 / 李承叡/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小麥與大麥起源於中東,稻米起源於長江流域,玉米起源於中美洲,這些是生物學家已經證實的農作物起源。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農作物在被馴化之後,如何擴散到世界各地,又為什麼產生如此多樣的形態?除了人類傳播之外,有沒...
生物地理
綠豆
農作物
適應
馴化
歷史
氣候
2023.02.02
生物如何適應環境逆境?遺傳多樣性的起源與應用
作者 / 李承叡/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638期
從撒哈拉沙漠到亞馬遜叢林、從熱帶雨林到溫帶針葉林、從臺灣的低海拔闊葉林到高海拔箭竹草原,自然環境具有非常高的多樣性,不同的環境也生存著適應當地的各種生物。
環境
生物
演化
核苷酸
生物多樣性
性狀
逆境
環境適應
遺傳
2020.12.01
發現銀河系中心的大質量緻密天體
作者 / 淺田圭一。松下聰樹。譯者﹔黃珞文。
612期
今(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一半獎項頒發給德國天文物理學家根策(Reinhard Genzel)以及美國物理學家吉茲(Andrea Ghez)。由兩人分別率領的天文團隊都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大質量緻密天體,他們先是利用各地天文台對天...
諾貝爾物理獎
黑洞
重力位能
天文學
巴耳末系光譜
繞射極限
天體運動
銀河系
可見光
大氣
自適應光學
2020諾貝爾獎
2020.01.01
惡魔蠕蟲如何適應極端環境?基因或許能解惑
作者 / 編輯部
601期
有些動物被發現能生存在地底深處、陽光照耀不到的極端環境,然而什麼樣的先天條件,讓牠們能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
蠕蟲
極端環境
基因
基因副本
惡魔蠕蟲
2020.01.01
沒什麼用途,藏起來也好? 不見得所有生命現象都是適...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陽明微免所,曾任職UCLA微免...
601期
達爾文隨小獵犬號(HMS Beagle)抵達加拉巴哥群島 (Galápagos Archipelago),島上的鬣蜥、陸龜和芬雀跟南美洲大陸(其實都是來自南美洲大陸)有一定的相似度,這讓達爾文明白:雖然物種來自共同的祖先,但會因應環境...
生命
演化
基因
偽基因
性狀
2019.03.01
可隨環境溼度調節溫度的布料
作者 / 編輯部
591期
你曾穿過「會呼吸」的衣服嗎?近日,美國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in College Park)研究團隊於Science 發表一種新布料,其能在不同濕度下對紅外線進行調節,可望製造出一年四季都適合穿的衣服。
布料
熱適應布
奈米碳管
濕度
2018.07.01
臺大團隊完成帝雉全基因體解碼 找出適應高海拔的演化...
作者 / 編輯部
439期
帝雉〈Syrmaticus mikado〉,又稱作臺灣帝雉、黑尾帝雉,是臺灣著名的特有種,主要分布在中、高海拔山區。由於在臺灣特有種鳥類中體型最大且雄鳥帶有2片長尾羽,羽色鮮艷美麗,因此又被選為臺灣國鳥。
帝雉
基因體解碼
2018.06.01
澳洲大堡礁擁有適應環境的移動能力
作者 / 編輯部
438期
地球數十萬年以來,經歷了多次天氣劇烈變化,澳洲大堡礁也經歷了數次天氣變化,並存活下來。科學家重建了大堡礁3萬年以來的珊瑚礁演化過程,想了解大堡礁是如何受突發環境變化影響,以及如何在困難環境中生存下來、存活...
大堡礁
環境適應
珊瑚礁保育
2018.03.01
簡析藥事法修法:新適應症資料專屬權與專利連結專章
作者 / 李素華/臺大法律系副教授
435期
2016 年8 月行政院會議通過藥事法修正草案,歷經2017 年5 月25 日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完成審查及爭議條文黨團協商後,同年12 月29 日由立法院三讀通過,2018 年1 月31 日已由總統公布,多數修正條文之施行日...
藥事法
適應症資料專屬權
專利連結
智慧財產
醫藥研發
2017.12.01
能適應昏暗環境的深海魚
作者 / 編輯部
576期
大多數的脊椎動物,包括人類,視網膜中都包含2種光感受器,分別為在相對較光亮時負責顏色辨識的視錐細胞(cone cell) 與在昏暗燈光下或夜晚時才較對光敏感的視桿細胞(rod cell)。不過,近期昆士蘭大學(The...
深海魚
暗光魚
視桿細胞
2017.06.01
南海科學-東沙島海洋研究站
作者 / 宋克義/任職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東沙國際海洋研...
570期
在遙遠的東沙島上為什麼要設一個海洋研究站?全世界的海島難道還不夠多嗎?畢竟光是海洋研究站就有超過 100 個之多。是東沙島的周圍有什麼特殊的價值嗎?
東沙島
南海科學
環礁
2015.08.01
北極熊已無法適應暖化的北極
作者 / 編輯部
548期
全球暖化加劇,使生活於北極的北極熊被列為受威脅的物種。
全球暖化
北極
北極熊
2015.01.01
水中最強生物 橈足類
作者 / 鄭有容/任職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541期
橈足類,水中最善變的生物,因游泳肢外形類似船槳,獲得橈足的封號。牠們分佈廣泛、種類繁多、適應力強,更是維護水域生態系的重要角色。但其實牠們的存在鮮少人知,蹤跡卻是處處可見⋯⋯
橈足類
生態系
演化適應
生物
生態釋放
2013.10.01
行星演化新線索 發現塵埃羽絨毯
作者 / 編輯部
526期
關於行星的研究,除了蒐尋適宜居住的系外行星,「行星形成」也是相當熱門的領域。最近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的國際團隊,在金牛座RY 星上發現一層半透明塵埃層,具有保溫功能,可能與行星形成有關。
行星
天文
原行星盤
自適應光學系統
RY星
類木行星
類地行星
2013.05.01
可伸展的病毒基因組
作者 / 許家偉/業餘科普撰稿人。
521期
為克服宿主體內防禦機制,突變率低的DNA病毒,發展出基因擴充的方式,幫助個體適應環境中的挑戰。
DNA
RNA
病毒
牛痘
天花
伸縮
演化
適應
基因擴充
疫苗
«
1
»
頁次:
1
資料總數:18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