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1.04.15
懷念與感謝亮吉兄
作者 / 劉廣定/臺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
472期
50年前因擔任編委,參與科學月刊社的活動,陸續結識了許多化學界之外的朋友,曹亮吉就是其中之一。
曹亮吉教授
科學月刊
科學教育
科學
2021.04.15
悼念曹亮吉學長
作者 / 李國偉/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兼任研究員、中山大學榮譽講...
472期
《科學月刊》社團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使我能走出數學本科的圈子,與臺灣嬰兒潮一代的科學菁英共同成長。這一切都感謝亮吉學長做為我的引路人,並且建立榜樣形象,為臺灣的科學啟蒙與紮根無怨無悔地奉獻。
曹亮吉教授
科學月刊
科學教育
科學
2021.04.15
曹亮吉二三事
作者 / 張之傑/科普作家。
472期
1970年元月,《科學月刊》創刊,我立即成為訂戶,如饑似渴地吸收新知。創刊第一年,幾乎每期都有亮吉兄的文章。經由刊物,得知他是留美數學家,但不知他是科月發起人之一。
曹亮吉教授
科學月刊
科學教育
科學
2021.04.15
與臺灣科普教育結下不解之緣的數學家
作者 / 曹恆平/曹亮吉胞兄。
472期
你在臺灣默默耕耘了這麼多年,不但在數學上,同時在科普上,更且在一般教育上的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引以為傲的。
曹亮吉教授
科學月刊
科學教育
科學
2021.04.15
我所記得的曹亮吉
作者 / 周成功/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
472期
曹亮吉長期對臺灣數學教育的推廣不遺餘力,而累積在阿草叢書的努力更是有目共睹。他的笑臉、他的言談更是我們這群科月老友難以忘懷的印象。
曹亮吉教授
科學月刊
科學教育
科學
2021.04.15
追憶曹亮吉教授
作者 / 賴其萬/曹亮吉中學同學。
472期
我要謝謝亮吉兄,用他的生命使做醫師的我了解,醫學仍有許多疾病,我們還無法在疾病的早期就做出診斷,而診斷出來也還沒找到有效治療。因此醫師不能不謙虛,我們還需要更努力。
曹亮吉教授
科學月刊
科學教育
科學
2021.04.15
弔 曹亮吉教授
作者 / 陳金次/臺灣大學數學系教授。
472期
一聲歸鶴唳雲顛 含淚杜鵑冷雨煙 陣陣㖗蛩歌悲曲……
曹亮吉教授
科學月刊
科學教育
科學
2021.04.15
讓我們永遠記得他多關心他的家鄉(歌詞)
作者 / 田光復/臺灣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曹亮吉教授的連襟。
472期
讓我們永遠記得他多關心他的家鄉 讓我們永遠記得他對親友的關懷 讓我們永遠記得他對數學的熱情 讓我們永遠記得他對科學的喜歡……
曹亮吉教授
科學月刊
科學教育
科學
2021.04.06
教學現場與課程綱要
作者 / 韓中梅/任教竹東高中生物科。
530期
作為一個熱愛科學也熱愛教育的老師,最開心的就是看到學生對探索自然有著熱切的眼神;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感受到學生可以把科學方法內化,變成一種閱讀這個世界的價值觀。
科學
教育
科學教育
課程綱要
2021.04.01
科學月刊2021年4月號(616期)目錄—從零開始的玻璃生...
作者 /
616期
科學月刊
雜誌目錄
2021.03.30
振奮人心的突破又來了?科普傳播如何帶給民眾好觀感?
作者 / 蔡孟利/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會做用在...
616期
在各學研機構的研發成果新聞稿中,時常看到一些如「重大突破」、「關鍵原因」等聳動的用詞。雖然這類用詞能吸引閱聽人的目光,增加研究成果的曝光度,但長期下來也可能造成反效果。科普傳播則是讓受眾在既有的知識基礎上...
科學
科普傳播
科學教育
科學傳播
新藥研發
醫藥
2021.03.30
地震預測的成功與不成,行動與不動
作者 / 陳卉瑄/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616期
地震在世界各地都造成嚴重的影響,相較於其他種類的天然災害,地震發生時間僅數十至數百秒,是最難以應變和預測的。不過,1975 年發生在中國的海城地震就被預測成功了!這多虧了大地震前的地殼變形、地下水位與氣體劇變...
地震
海城地震
地震預報
2021.03.30
來自古代的傳世祕方:古埃及人與古羅馬人如何製作玻璃...
作者 / 王冠文/英國雪菲爾大學考古博士,現職為中央研究院歷...
616期
最早的玻璃製作出現在西元前16世紀的古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當時的工匠已懂得利用高純度的矽質原料、植物灰、金屬礦物製出不同顏色的玻璃。而古羅馬人製作的玻璃,除了使用「砂」之外,還會使用「泡鹼」做為助熔劑,...
玻璃
古埃及時代
古羅馬時代
石英
氧化作用
青金石
2021.03.30
玻璃與17世紀科學的發展
作者 / 邱韻如/長庚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物理...
616期
西元前2000多年以前,人類就已掌握製造玻璃的技術。到了17世紀,玻璃製的瓶罐器皿、窗戶、面鏡、稜鏡、透鏡等,帶動了科學的蓬勃發展,在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領域都能看到玻璃的蹤影,玻璃可說是科學發展的重...
玻璃
玻璃工藝
工業
燃燒鏡
望遠鏡
顯微鏡
眼鏡
2021.03.30
溫室、透鏡與水晶宮 19世紀科學中的玻璃
作者 / 黃相輔/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研究興趣是通俗科學...
616期
19世紀起,由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玻璃從奢侈的工藝品轉為常見的材料。其中有醫師將玻璃做成保護植物的容器,甚至還成了當時貿易戰的重要角色。此外,玻璃也成了建築的理想材料,例如溫室等;而在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
玻璃
植物學
沃德箱
溫室
水晶宮
棕櫚屋
2021.03.30
輻射壓力
作者 / 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
616期
人們對於光的本質充滿好奇。當光線照射在身上時,通常我們不會有任何感覺。但光其實也會對物質造成壓力,只是光的壓力非常小。不過,即使壓力極小,科學家在雷射的研究中,發現光也能推動物體,而彗星的尾巴就與光壓有關...
光
輻射
空氣
光壓
物理
2021.03.30
骨子裡藏了什麼祕密?關於恐龍胚胎學的二三事
作者 / 黃大一/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生藥學博士班,中興大學客...
616期
恐龍胚胎學是一門「看進恐龍骨頭內」的科學,有別於傳統的古生物學,能揭開更多恐龍的諸多奧秘。筆者在中國雲南挖掘到2億年前的祿豐龍胚胎化石,並發現牠在還沒孵化、破殼、吃到外界食物之前,就已經換了好幾代牙齒;此...
恐龍
恐龍胚胎
化石
祿豐龍
恐龍牙齒
蜥腳類恐龍
2021.03.16
J 粒子的發現-《科學的人文》
作者 / 陳敏
471期
我第一次見到丁肇中博士是1967年在史丹佛大學的高能物理學會舉辦的國際電子光子會議(Electron and Phot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上。當時我在加州柏克萊大學攻讀博士,即將完成博士論文,特地來參加會議。而丁肇中...
量子電動力學
電動力學
相對論
科學
物理學
人文
2021.03.15
進擊的病毒:變異如何影響疫情?疫苗效力會因此減弱嗎...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471期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全球大流行已逾一年。各地紛紛傳出在地的優勢變異株,進一步引起我們對變異株傳播力、疫苗效力的擔憂。本文將簡述較常被討論之變異株,闡述它們對疫情與疫苗可能之影響。
新冠肺炎
變異病毒株
棘蛋白
疫苗
輝瑞疫苗
莫德納疫苗
牛津疫苗
嬌生疫苗
諾瓦瓦克斯疫苗
2021.03.15
從網紅與醫生的網路論戰談科學素養
作者 / 李岳倫/任職於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國衛院「衛...
471期
由於資訊網路時代的來臨,資訊爆炸,再加上最近全世界皆有民粹、反智識的趨勢,大家往往將就相信網路上快速找來的資料,更甚於專業正確資訊。然而,就算從網路上找到專業的資料,一般大眾是否有能力正確解讀資料並做出正...
資訊網路
科學素養
科普
媒體
2021.03.15
科學家為電磁波辭窮?先釐清可能、風險與福祉
作者 / 林基興/科學月刊社董事與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
471期
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電磁計畫(The International EMF Project)前主席雷帕喬利(Michael Repacholi)與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電磁波
致癌物
手機
基地台
風險
2021.03.01
病毒蛋白、藥物篩選與老藥新用 臺灣的疫情研究現況
作者 / 曾柏諺/臺灣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樂在邊避開知識的...
615期
報章媒體上常看到國外在疫情研究上的突破,但其實臺灣的研究團隊在這部分也下了許多功夫。成大教授莊偉哲利用「蛋白質修飾」的專長,不僅製造出更貼近真實情況的新冠病毒棘蛋白,還改善了穩定度,能幫助病毒抗體、快篩與...
新冠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蛋白質
棘蛋白
免疫系統
雙硫鍵
莊偉哲
王慧菁
黃琤
2021.03.01
病毒現形吧!未來還有哪些檢測病毒的「新招式」?
作者 / 陳亭瑋/臺灣師範大學畢,主修生命科學。經歷專案與編...
615期
病毒檢測可謂抗疫的第一步,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臺灣又有哪些能檢測出病毒的新招?不論是結合酵素免疫分析法與質譜儀的ELiMSA、能抗細菌與病毒的生物晶片和奈米塗層技術,或是應用拉曼光譜進行病毒檢測的方法,都是...
新冠肺炎
COVID-19
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
酵素免疫分析法
質譜儀
病毒
抗體
蛋白質
腺苷
病毒檢測
徐丞志
張家靖
張健忠
2021.03.01
從疫情防堵到全民皆兵,科學為我們服務了什麼?
作者 / 郭羽漫/本刊前編輯,目前為文字與聲音工作者。
615期
在COVID-19的疫情下,雖然臺灣防疫成績斐然,受疫情影響較小,但仍需戒慎恐懼,以防可能面臨的疫情擴散威脅。對於學生而言,校園是病毒可能的傳播場所,改以線上遠距教學或觀看課程錄影的模式,雖然少了與老師真實面對面...
新冠肺炎
COVID-19
防疫
遠距教學
醫療
社區傳播
科普教育
張葶葶
周碩彥
賴以威
2021.03.01
海和天為什麼是藍的?
作者 / 張之傑/科普作家。
615期
我們這趟環球之旅,很少遇到陰雨天氣,特別是在紅海和地中海期間,晴空無雲,天藍得透亮,沒有一點兒雜質;海藍得像面鏡子,閃耀著藍寶石似的光影。
天空
海洋
顏色
散射
瑞利散射
波長
環球科學札記
2021.03.01
科學需要科學哲學的理由之一:釐清科學概念
作者 / 葉筱凡/成功大學醫學院微免所與醫學、科技與社會(...
615期
當學校實驗室成為一種「學術工業」,學生欠缺提出「好問題」或「獨立、批判性思考」等能力時,我們如何能培育出擁有創新力的學子投入科學研究行列?釐清科學概念可以成為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第一步,透過概念分析,科學家...
科學
哲學
學術研究
教育
2021.03.01
像鍬形蟲又像天牛 神祕的擬鍬形蟲真面目
作者 / 胡芳碩/中興大學昆蟲系大三,《臺灣研蟲誌》主編、網...
615期
你聽過擬鍬形蟲嗎?常被誤認為鍬形蟲或天牛的擬鍬形蟲,在2019 年以前的生態紀錄相當稀少。臺灣昆蟲愛好者林宗儒在人工環境下,成功飼養並繁殖蓬萊擬鍬形蟲,發現擬鍬形蟲幼蟲具有相當特別的肉食性,偏好高蛋白質的食物...
鍬形蟲
擬鍬形蟲
臺灣微樹皮蟲
2021.03.01
從原子學說看 近代科學的運作
作者 / 蔡蘊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於麻省理工學院進行...
615期
關於原子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展與實驗科學概念的興起,在18世紀時法國科學家拉瓦節奠定了元素的定義,即「物質由不同元素所組成」;現代版原子學說則由道爾頓在19世紀...
原子
原子學說
質量守恆定律
實驗科學
元素
2021.03.01
香氣的科學
作者 / 平山令明
615期
香氣能令人放鬆,這意味著香氣能舒緩壓力。身體是否承受壓力可利用壓力標記(stress marker)測量人體感受壓力時分泌的物質濃度。有一項實驗透過測量唾液中所分泌的壓力標記皮質醇與嗜鉻粒蛋白A(CgA)的濃度,調查嗅聞...
香氣
失智症
大腦
科學
2021.03.01
科學月刊2021年3月號(615期)目錄—臺灣防疫大作戰
作者 /
615期
科學月刊
雜誌目錄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資料總數:1453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