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07-01火蟻燎原18載,曙光乍現了嗎? 619 期

Author 作者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科學教育與科技政策研究。對資訊與真相有詭異的渴望與執著,夢想能做出鋼鐵人或心理史學。

2003年,桃園與嘉義地區首次發現了入侵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至今18年,於臺灣各縣市或曾出現過的紅火蟻危害已防治成功,但也仍有持續受到紅火蟻危害,而帶來農損與頻繁的咬傷事件。筆者猶記大學時,就曾在操場草皮上發現紅火蟻蟻丘,使得操場必須暫時關閉,並灑藥防治。

入侵紅火蟻原生於南美洲巴拉那河(Paraná River)流域,因伴隨著貨櫃貿易中的泥土、植栽等蔓延到全世界。臺灣紅火蟻入侵事件與國際的特徵相似,臺灣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使國際貿易增加,目前推測可能因航空貨櫃的夾帶,使紅火蟻侵入桃園地區;也可能透過海運貨櫃的夾帶而侵入南臺灣港口地區。由於臺灣並沒有能對抗紅火蟻的天敵,導致紅火蟻的防治,長年來必須仰賴政府、學界、民間,透過人力為主的偵測,加以化學藥劑為主的撲殺,才能使紅火蟻的入侵不致失控。

 

紅火蟻防治難在哪?


在社會的治理條件上,第一線防治人員的流動性高,不利於延續性的政策發展,而民間至今對紅火蟻的防治方式也不盡然正確,許多錯誤甚至會造成反效果的作為與訊息傳播,也為紅火蟻的防治工作造成阻礙。

在人為條件上,紅火蟻蟻丘在築巢初期並不明顯,提升了早期發現的難度,且國內花卉苗木建材等蓬勃的跨縣市運輸交易,運輸時夾帶的泥土可能導致紅火蟻的長距離傳播。

在自然條件的層次,紅火蟻因有「婚飛」的習性,憑藉自然氣流可擴散達10 ~ 20公里,導致一旦發現蟻丘後,在空間上所需匡列的風險區域極大。農委會防檢局及農試所的餌劑試驗研究則發現,低溫與降雨會明顯減少藥劑的成效,因而在時間上限制了用藥的時機。

儘管人類滅絕了眾多物種,但在外來入侵種的防治上卻屢屢挫敗,似乎代表著這些外來入侵種真有些通天下地般的本事,而讓人類頭痛不已。總括而論,紅火蟻防治的諸多難處。


可貴的防治經驗


儘管紅火蟻防治上有不同面向的阻礙,但過去十餘年間,各縣市仍有一些成功的案例。2019年起,由劉康慧、溫在弘、林宗岐、詹大千、黃榮南、劉湘瑤等眾多學者主持的科技部沙克爾頓計畫「重塑全球入侵物種治理──定位台灣為亞洲紅火蟻防治、預測及教育樞紐」,在試圖宏觀且跨科際看待紅火蟻防治的研究中,分析了嘉義、宜蘭、臺中三地能根治紅火蟻,且防治方式相異的經驗。

嘉義縣


嘉義和桃園同是臺灣最早發現紅火蟻的地區,然而基因檢測的結果卻指出嘉義與桃園的紅火蟻是不同的種群,嘉義的種群可能早在2000年時,由來自美國加州的貨運引入。做為最早發現也是最先開始著手於防治的案例,且南臺灣為臺灣主要的農業區,紅火蟻危害的擴大可能導致高額的農損,因此防治團隊設置了半徑20公里,面積約1100公頃的警戒區。除透過規格化的施藥防治外,嘉義在防治的早期階段,即導入地理資訊系統(GIS)來提升防治效率,最終在2017年確認根除紅火蟻。

宜蘭縣


宜蘭是北臺灣重要的農業與觀光旅遊區,由於有雪山山脈作為天然屏障,導致其他縣市的紅火蟻無法跨越山脈傳播。然而,在2007、2015、2019年間,仍因人為運輸來自其他縣市的植栽和建材,而導致紅火蟻入侵。除了最新一起紅火蟻入侵事件尚在防治與監測以外,宜蘭過去成功根除的經驗,可歸功於紅火蟻入侵初期時被公眾發現且舉報,以及跨部會紅火蟻防治團隊的迅速組成且著手防治,使災情在尚未擴大前,即能劃設較小規模的警戒區,並有效施藥抑制紅火蟻入侵。

臺中縣


臺中在2011年時於一運動公園內出現紅火蟻入侵,但因當地一位小學教師及時發現並通報。另外於2018年世界花卉博覽會的第二天,亦有志工通報園區發現紅火蟻入侵。兩案例均因公眾早期發現與通報,而使危害並未擴大且根除,代表了公眾對紅火蟻的辨識能力與警覺態度對防治的重要。也由於臺中的兩例入侵事件,明顯與建築工程、園藝綠化的產品、物料運輸有關,也因此催生了今日工程契約中應納入「無紅火蟻證明」與防治作為。


沙克爾頓計畫的努力方向


臺大昆蟲系教授黃榮南等人則試圖開發能對環境更友善、更安全,效期更長或花費更低廉的防治方法。例如在紅火蟻的忌避物質上,發現辣根、香茅、萬壽菊等植株都能有效驅趕紅火蟻,提出可在重劃區、廢耕地、住家周遭推廣種植,或是將辣根粉包埋在居家周圍,避免紅火蟻入侵住家,並減少定期人力巡視的花費與化學藥劑的使用,是更具備永續理念的調適策略。

臺師大科教所教授劉湘瑤等人則聚焦於如何利用有效的媒材,提供一般公眾關於外來種議題的知識,並能引發其參與公民科學計畫的興趣。對於農民、學童、長者,研究團隊亦設計並利用群募推廣紅火蟻桌遊,以更有趣與體驗、互動的遊戲學習方式,用以彌補傳統教學、宣導方式之不足,而改變公眾防治紅火蟻的態度。

彰師大生物系教授林宗岐等人則聚焦於提升公眾早期發現的機會,推出「智慧型入侵紅火蟻通報平台」。利用設計手機軟體的方式,讓公眾或參與紅火蟻防治的志工,可以輕易拍攝布置的食物誘餌,並上傳回報所拍攝的螞蟻以供研究團隊辨識。劉康慧認為這是一種讓公民成為協同生產者,從而促進資源有效分配與提升防治成效的公民科學理念,研究調查也發現有67%的人會以此平台取代過去搜尋入侵紅火蟻的方法;74%的人則贊成將此平台延伸至其他入侵物種的防治。此外,對於辨識螞蟻的方式,林宗岐等人也利用人工智慧影像辨識來減輕生物分類學家的負擔,並利用空拍機技術,達到大範圍的蟻巢搜尋。

由臺大地理系教授溫在弘等人所開發的紅火蟻防治模型,是利用紅火蟻偵測紀錄,理解紅火蟻擴散的模式與土地類型、水田灌溉、道路、城市等的關係,發現防治熱點應特別重視道路、稻作、倉儲等處。也用以最佳化在不同區域特性時,理想的匡列警戒區範圍,而估算出雖然紅火蟻可藉風力傳播達20公里,但在臺灣的情境下,若發生在桃園,則警戒區規畫600公尺、新竹為650公尺,即可有效防治紅火蟻。

基於嘉義、宜蘭、臺中的成功經驗,防治的成功可概括總結為:在入侵初期能由民眾主動發現並成功通報、正確的施藥防治方式,以及盡可能精準的警戒區劃設。對此,臺大政治系副教授劉康慧等人所主持的沙克爾頓計畫,也是瞄準了這些縣市的成功經驗來進一步研究。


精銳盡出的紅火蟻國家隊?


此外,雖上述研究計畫或國家層級推動的紅火蟻防治等措施,已聚匯眾多領域的學者共同合作,但仍可見到其他學者透過不同研究方法在各地努力著。例如中研院內部即有多個與紅火蟻有關的研究專案,包含前院長李遠哲與物理所研究員陳洋元發起的低溫防治工法,與屏科大教授祁偉廉合作的偵測犬,以及生物多樣性中心副研究員王忠信試圖從基因組的表現,改善現有餌劑效果不佳的問題。如何更宏觀地整合或利用不同的學術見解,也是以國家為解決當代問題的格局時,必須面對的問題。

防治中心在法制上的尷尬地位,可能揭示了既有法規的未盡之處,對於外來種的管理,實則涉及動物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育法、森林法、植物品種、種苗法與植物防疫檢疫法等諸多法律與行政命令。法令雖多但如土方管理等仍未被充分考慮,部分法令間尚有衝突與模糊之處,而導致執行上的困難與欠缺對稱性和一致性。長期以來均有整合管制規範的呼籲,或倡議訂定專法、專責機構。例如日本的《外來生物法》(特定外来生物による生態系等に係る被害の防止に関する法律),明確定義了外來生物、物種類別、管制原則、罰則等;而美國農業部的「國家入侵物種管理計畫」(National Invasive Species Management Plan),則確保了高度優先的防範外來入侵種跨部門行動。

在受紅火蟻危害影響最大的桃園地區,長年以來即有地方政府的防治作業,因軍事機密之故而無法深入軍事營地的批評,且軍方欠缺正確的防治概念與人力,使軍營反倒成為紅火蟻避難的場地。此類爭議常發生在涉及跨部會合作的議題,需要政府體制上讓不同部會的緊密合作,然而負責提供整體的紅火蟻通報、處理、教育輔導的「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並不是常設性的編制,僅靠農委會防檢局提供計畫支持,缺乏法定制度與預算上的保障。

紅火蟻在世界肆虐近百年,若無國家格局的宏觀思維,斷續且不完備的治理僅會導致疫情反覆復發而無法根治。儘管科技部以高規格的沙克爾頓計畫支持紅火蟻防治,但仍有許多積年弊病尚待解決。


這只是其中一種外來入侵種……

儘管臺灣多數公眾都有聽過紅火蟻,研究調查也發現有80%的民眾認為,紅火蟻防治是政府與民眾的共同責任,但在眾多政治與社會現實的限制下,防治紅火蟻的未來願景尚難堪稱樂觀。此外,在臺灣各地還有如小花蔓澤蘭、福壽螺、秋行軍蟲等數十種外來入侵種,持續危害著生態、農業、人身安全。

針對紅火蟻的防治努力方向,也與普遍面對外來種管理的治理思維相近,例如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在2006年時,提出應以:增進對外來物種影響的認識與認知;建立偵測機制;立法管制外來種;強化相關單位功能;推動相關研究以增進外來種知識等五項作為外來種的強化經營管理的策略。

外來入侵種打破了國家縣界的限制,其危害與治理應對也超出單一部會的能耐。能否根本性地改造治理體制與管制方法,使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能最有效率地運用,並從根本上提升公眾對外來入侵種防治的知識基礎與態度,是因應外來入侵種防治必須正面對決的問題。

疫情期間訪談專家、收集資料實屬不易,本文特別感謝臺大政治系劉康慧副教授與研究助理林以琳女士慷慨且詳盡的研究資料提供。

延伸閱讀
1. Helen K. Liu et al., Eradica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Red Imported Fire Ants (Solenopsis invicta) in Taiwan, Sustainability, 2020.
2.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台灣十大外來入侵物種》,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6 年。
3. 廖英凱,〈我把物質世界和生活問題的解答,都藏在低溫世界了!──陳洋元〉,研之有物,2018 年。
4. 蘇俞丞、李昆龍,〈入侵紅火蟻 防治策略及餌劑藥效評估〉,《動植物防疫檢疫季刊》,第15期,39~42頁,2008年。
5. 邱一中、王清玲,〈利用硼砂餌劑防治入侵紅火蟻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膜翅目: 蟻科) 之效果評估〉,《台灣農業研究》,2009年。
6. 劉書妤,〈探討台灣外來入侵種的管制規範〉,《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9年。
7. 歐宇甜,〈人蟻大戰出奇招:破解紅火蟻超級基因,誘騙工蟻暗殺蟻后〉,研之有物,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