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2.02.15
中興大學團隊研究多脈卷柏 解析植物小葉的演化歷程
作者 / 整理報導|李依庭
482期
葉子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們可以透過光能將水、二氧化碳轉變成碳水化合物。而生態系中的生物再通過食用,吸收植物中所儲存的能量,藉此在地球上生存。
植物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碳水化合物
生態系
生物
維管束植物
小葉
大葉
石松類植物
演化
2021.08.31
都市裡吹來一股雜草風 臺灣原生野花草的應用實驗
作者 / 伍淑惠/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中山大學生物學研究所...
621期
今年台北植物園新增了一個名為「野花園」的小型植物展示區,也是臺灣第一個以「原生植物」為主角的公共花園。野花園裡有臺灣北部平野常見的物種,甚至是臺北都會區人行道旁就能看見的種類,更區分出喜陽、耐陰、中性等三...
科學月刊
生物學
植物學
植物
植物園
台北植物園
野花園
植物展示區
原生植物
外來植物
2021.07.12
眾志成城—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
作者 / 展出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拾...
475期
「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網站(plant.tbn.org.tw)為蒐集臺灣植物影像、空間分布及物候資料所成立的社團,以公民科學調查方式進行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公民科學海報展
植物調查
物候觀察
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
2021.07.01
螞蟻大軍入侵! 與紅火蟻的長期抗戰 我們有勝算嗎?
作者 / 林宗岐/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授,彰化師範大學環境...
619期
臺灣有多達24種的外來螞蟻,其中入侵紅火蟻和熱帶火蟻是大家聞之色變的「紅火蟻」。不過,大眾對前者的重視程度較高,主因是入侵紅火蟻的對人類健康的威脅較高。若被入侵紅火蟻螫咬,除了會產生類似火燒的灼熱感外,還會...
生物
外來種
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
熱帶火蟻
巴拉那河
蟻筏
生物危害
植物防疫檢疫法
生物防治
2021.03.30
深達一公里的格陵蘭島冰層下,居然有著植物化石?
作者 / 編輯部
616期
格陵蘭島(Greenland)位於北極海(Arctic Sea)與大西洋(Atlantic Ocean)之間,全境大部分處於北極圈內,80%的土地被冰雪覆蓋。
格陵蘭島
冰芯
植物化石
地球暖化
2021.03.30
不只是植物!跨「界」天王的藻類家族
作者 / 張睿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中心助理研究員。(本篇...
616期
從餐桌上的海帶到水族箱中的綠色小點,藻類似乎在不知不覺間充斥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你了解藻類嗎?依據目前藻類資料庫(algaebase)中的位階分類,有細胞核的是真核藻類;不具核細胞核的稱為原核藻類。而藻類究竟被...
藻類
藍綠菌
海藻
植物界
細胞
原生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藻類分類
2021.03.30
溫室、透鏡與水晶宮 19世紀科學中的玻璃
作者 / 黃相輔/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研究興趣是通俗科學...
616期
19世紀起,由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玻璃從奢侈的工藝品轉為常見的材料。其中有醫師將玻璃做成保護植物的容器,甚至還成了當時貿易戰的重要角色。此外,玻璃也成了建築的理想材料,例如溫室等;而在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
玻璃
植物學
沃德箱
溫室
水晶宮
棕櫚屋
2020.12.15
優美的都市林-種好樹不難,但要環環相扣的環節與專業
作者 / 邱清安/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研究員、合聘景觀與遊憩學...
468期
無論是出國旅遊還是在網路上搜尋,時常可看到優美的都市林,然而,臺灣的都市裡是否也有這樣漂亮的樹木與森林?大多數人的答案是「沒有」或是「很少見」。而且,三不五時就可看到被斷頭修剪的行道樹、風災後一片狼籍的情...
都市林
環境
原生樹種
植物
2020.09.01
成為一張張的精美植物印記─植物標本
作者 / 胡哲明/臺灣大學生態演化所教授,也是臺大植物標本館...
609期
許多人曾有將樹葉作為書籤的經驗,廣義來說,這也是植物標本的範疇。植物標本是認識植物的良好媒介,根據植物屬性的不同,可以分為臘葉標本、浸液標本、種實標本及木材標本,每一種作法都有不同的考量及目的。而在製作完...
植物
植物標本
浸液標本
種實標本
木材標本
2020.07.15
生物技術在輔導傳統農作物轉型的應用- 以越南木鱉果...
作者 / 陳宏秀/木鱉果研究專家,現從事木鱉果應用工作。江晃...
463期
1970年代興起的現代生物技術,是以遺傳工程為核心的新科技,有七成是應用在醫療保健方面(尤其是醫藥品及疫苗)的研發,在農業應用上所占比例並不多,知名度最高的應是基因改造植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生物技術
遺傳工程
基因改造植物
農業
木鱉果
假種皮(arillus)
葉黃素
類胡蘿蔔素
SWOT分析法
2020.06.01
農作物與微生物間的「微」戰爭
作者 / 韓喬融/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四年級,熱愛微生物和大...
606期
農作物是人類賴以為生的食物。歷史上曾有多次農作物生病歉收,導致饑荒,因此,農作物病蟲害的控管是關鍵,而微生物(microbes)是其中的一環。透過了解農作物的生理與病原性,進一步因應各種植物病害,達到病害的預防和...
糧食
疫病菌
饑荒
微生物
內共生菌
植物病害
植物生理障礙
病原微生物
2019.10.01
植物性阻燃劑誕生,可望成更安全的選擇
作者 / 編輯部
598期
無論傢俱還是電子產品,製造商多會為它們加入阻燃劑(flame retardant),以防祝融之災,然而其成分可能會破壞人體的甲狀腺,甚至導致癌症,且會在環境中存留很久。
阻燃劑
植物性阻燃劑
甲狀腺
癌症
三氯氧磷
沒食子酸
3
5-二羥基苯甲酸
2019.08.16
熱帶植物的諾亞方舟—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特別報導
作者 / 謝育哲/本刊編輯。
452期
擁有「熱帶植物諾亞方舟」美名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2007年於屏東縣高樹鄉成立,目標是保育熱帶與亞熱帶植物,並以永續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目前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家維教授擔任執行長。
保種中心
熱帶植物
2019.08.01
共生、整合與循環─新農業仿生學
作者 / 方煒/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
596期
農業,是人類離不開的產業之一,更是影響文明的關鍵。過去,大量的傳統農業活動影響環境和生態,因此,現今人類期望透過環境控制、循環經濟等技術平衡並永續,遂形成仿生農業。
仿生學
農業
仿生農業
人工光型植物工廠
魚菜共生系統
2019.08.01
藥物開發的世外桃源—海洋天然化合物靈感解密
作者 / 宋秉鈞/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企劃研究組研究員。
596期
人類自古便懂的將植物拿來作醫療用途,使用藥用植物的歷史可說相當久遠。就在半個世紀前,科學家開啟藥物的大航海時代,海洋生物獨特的抗菌與防禦機制使海洋製藥成為可能。然而,尋找新興化合物的過程如何有效率又不對海...
藥用植物
醫療
海洋藥物
阿拉伯糖苷類化合物
2019.07.02
往昔美味的再現,是否會成一場農業惡夢?從山竹進口談...
作者 / 林明瑩/國立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助理教授。
595期
山竹,屬藤黃科藤黃屬,盛產於南洋熱帶地區,有「熱帶果后」的美名。可食用的白色內果皮口感特殊且鮮甜,更富含多種維生素,具營養價值。2003 年,因擔心泰國發生的果實蠅會隨山竹進口入侵臺灣,影響農業而禁止輸入。 多...
植物
果實蠅
山竹
檢疫制度
生態系統
2019.05.01
千元鈔票上的因緣際會──塔塔加薊
作者 / 張之毅/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博士生,高中到博士都是森林...
593期
民眾日常使用的新臺幣1000元大鈔,就為薊屬植物留了 一個重要的位置(圖), 鈔票中那葉片呈現放射狀的奇特形態,可能第一次見到還覺得比較像美麗的雪花。而有幸能夠登上鈔票的植物當然是非常能夠代表臺灣的植物,接下來...
塔塔加薊
薊屬植物
玉山薊
2019.04.01
植物體內的物質守門員
作者 / 王雅筠/臺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592期
上周從大賣場買了2 盆鬱金香,放在家中等待開出粉紅 色的花朵。由於住在風大的新竹,所以並沒有將花盆放在陽台,而是置於室內的落地窗前。幾天下來葉子越長越大,花軸也漸漸長出來。外子見它越長越斜,便將花盆轉方向,...
植物
細胞
向光性
向地性
重力
2019.02.01
中研院團隊解碼牛樟基因定序 改寫植物族譜
作者 / 編輯部
446期
【本刊訊】臺灣特有喬木──牛樟(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不但是可提煉芳香精油的上等木材,更能培養出素有「森林紅寶石」之稱的牛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可惜因遭受大量盜採而瀕臨絕種。中央研究院生物多...
牛樟
基因
植物
族譜
2018.11.01
利用獨腳金內酯對抗低重力 太空中竟也能種植植物
作者 / 編輯部
443期
【本刊訊】由於外星球的土壤營養成分與地球不同,加上重力上的問題,若要在月球或其他的星球上種植植物,恐難以想像。
獨腳金內酯
植物
太空
2018.10.01
細胞激素影響植物氣孔數量
作者 / 編輯部
586期
隨著氣候日漸旱熱,植物也在應對上面 臨兩難;即便能透過關閉氣孔(stomata) 減少水分蒸散,卻也可能因此錯過重要 的氣體交換。
細胞激素
植物
氣孔
2018.09.01
興大攜永豐餘何壽川等人 推動臺灣原生食藥用植物保...
作者 / 編輯部
441期
【本刊訊】永豐餘集團何壽川與其夫人張杏如,5年來以私人名義全額贊助中興大學農資學院推動「臺灣原生食藥用植物保種教育中心計畫」,現已設置保種教育中心,完成648種食藥用植物之培育保種、臺灣原生種活性分析,並開發...
原生種源
食藥用植物
2018.09.01
全面探討大麻的法律解鎖
作者 / 胡書榕/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熊明珩/成功大學...
585期
儘管吸食大麻目前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仍是非法,但是在荷蘭、烏拉圭、加拿大和美國等國家,則陸續通過醫療和娛樂用大麻的合法化。
大麻
大麻合法化
法律
花生四烯酸乙醇胺
2-花生四烯酸甘油酯
花生四烯酸
內源性大麻素系統
植物性大麻素
化學合成性大麻素
G蛋白偶聯受體
大麻隆
大麻二酚
四氫大麻酚
藥物自我注射行為
酬賞或強化
2018.05.01
興大建立植物教學醫院 供植物醫生進行病蟲害診治
作者 / 編輯部
437期
不只是人和動物會生病、植物也會生病。有鑑於此,為了讓全臺灣的植物接受更好的照顧與治療,中興大學建立全臺首座植物教學醫院,並於2018年4月10日開幕。
植物醫生
病蟲
植物教學醫院
2018.05.01
具親屬辨識機制的植物
作者 / 李媛/隆德大學生物學博士,現為隆德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437期
人類和動物們都具有手足情誼,相信大家對此都不陌生,但倘若說植物也具有此情感,那就難免有點嘩眾取寵了,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印象中,植物們可是會為了有限的資源互相爭奪,甚至大搶地盤。觀察深山老林中的老樹們一個...
海火箭
擬南芥
親屬辨識
2018.05.01
抵禦植物病蟲害的新技術
作者 / 編輯部
581期
植物病蟲害不僅是損失農夫們辛苦耕種的 農作物,更可能影響全球的糧食安全。而 傳統上所使用的化學殺蟲劑雖然能有效抑 制病蟲害的發生,不過卻有可能危害人體健康、影響生態環境。
植物
病蟲害
2018.01.01
德國團隊研究顯示植物對策略具決斷能力
作者 / 編輯部
433期
德國蒂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übingen)演化與生態研究所的科學家,研究出植物能根據其「對手」的身形與密集度,從中選擇最理想的競爭策略,並在新一期《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中發表該篇文章。
植物
決斷能力
異質環境
2018.01.01
有機廢棄物再利用及快速處理技術之發展
作者 / 陳仁炫/國立中興大學名譽教授,34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
577期
農業、畜牧業、食品加工業、釀酒工廠等產出之廢棄物量甚鉅,若未採取適當處理常會造成環境的危害,如臭味、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等,及對人畜安全的威脅。
有機
廢棄物
技術
畜牧
農業
2017.12.01
一連串的意外驚喜──臺灣松露的發現與期許
作者 / 傅春旭/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副研究員。 黃勁暉、李...
576期
松露,是一群地下真菌的統稱。這群真菌除了生長在地表下外,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失去主動傳播孢子的能力。由於失去主動散佈孢子的能力,其子實體除靠自身溶解、就地傳播外,另一個傳播的方式就是藉著特殊的氣味來吸引動物...
松露
塊菌
2017.06.01
全環境控制下的農業生產——植物工廠
作者 / 方煒/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國立臺...
426期
現階段全球農業面臨的挑戰是非常嚴苛的,20世紀初全球人口不足17億,2011 年達70億。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推測2050 年將達95億,然而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 海平面上升造成沿海可耕地的減少之外、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蝕、都市...
農業
植物工廠
環境控制
«
1
2
3
4
»
頁次:
1
2
3
4
資料總數:97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