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0.09.10
眼見為憑:以影像技術觀察大腦神經連結
作者 / 撰文|朱士維。
465期
自從西班牙病理學家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透過硝酸銀染色法與光學顯微技術描繪神經圖譜,確立個別神經細胞的存在以來,創新的觀察技術在神經科學的發展可說扮演關鍵角色。
神經細胞
神經科學
磁振造影
硝酸銀染色法
光學顯微技術
2020.09.10
對抗復發腦癌-從分子到高階影像
作者 / 撰文|陳品元。
465期
癌症的治療,近十年因標靶與免疫藥物的突破而有長足的進步,但這樣的好事並沒有發生在惡性腦瘤的患者身上。截至目前為止,就算接受標準治療,惡性腦癌病人的五年存活率(five-year survival rate)仍小於10%,其中最重...
腦癌
腦瘤
腦癌細胞
前列腺素E2
生物標記
類固醇
甲基化
2020.09.10
分辨水腦症與失智症的臨床與核醫技術
作者 / 撰文|陳科廷。
465期
水腦症(hydrocephalus),即腦裡面有「過多的水」, 這些水就是腦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
水腦症
腦脊髓液
原發性常壓水腦症
核醫影像
退化性失智症
2020.07.15
判讀肺炎徵狀的AI小幫手-MedCheX
作者 / 蔣榮先/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資訊長、成功大學資訊...
463期
2019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的散播造成全球性的嚴重疫情,各大醫療院所與科研單位都在共同合作來防堵疫情擴散,在防疫的過程中,篩檢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胸腔X光(X-ray)亦是一項重要的檢查指標,用來判斷病患是否出現...
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
人工智慧
自發性氣胸
AI醫學影像
胸部X光影像
2020.06.01
太陽系旁有黑洞?第九行星之謎
作者 / 陳明堂/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研究員,臺灣黑洞團隊發起人...
606期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行星呢?由於觀測的難度非常高,因此第九行星的存在與否始終未有定論。雖然如此,卻依舊澆不熄科學家的探究精神,有學者根據霍金的理論大膽猜想,這顆行星可能是宇宙太初時刻就形成的黑洞。如果假設成...
海王星
外海天體
第九行星
太陽系
黑洞
重力塌縮
事件視界
2020.05.01
宇宙中的噴火槍—黑洞噴流影像現蹤跡
作者 / 陳明堂∕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研究員,臺灣黑洞團隊發起人...
605期
去(2019)年,臺灣黑洞團隊與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公布第一張黑洞照片。一年後,他們雖然沒有呈現新的黑洞照片,卻推出一張所未見的黑洞噴流影像。黑洞噴流如同兩隻金魚的發光體,起初讓研究...
黑洞噴流
黑洞
耀變體
類星體
EHT
事件視界望遠鏡
3C 279
室女座
春季大三角
2019.11.01
液態晶體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半百年風華
作者 / 林岳辰/交通大學照明與能源光電研究所碩士生,研究領...
599期
1970年前後,科技研發人員相繼證明液態晶體在顯示器的應用潛力,終使液晶科學成為1990年代的熱門領域。進入21世紀後,許多液晶材料與相關應用科技不斷推陳出新,成就平面顯示器產業的榮景,更開創液晶於光電、光學與生物...
液態晶體
光電元件
液晶科學
多區域TNLC技術
2019.10.01
九二一後的20年,搜救現場長成什麼模樣?
作者 / 郭羽漫/本刊編輯。
598期
今(2019)年正逢九二一大地震20週年,除了回顧、分析當時的災情與後續探勘成果,更實際地來看,我們的救災科技跟過去有什麼不一樣?哪些新發明與方法的誕生,讓「搜」與「救」的過程變得更便捷、有效率?
災區
科技
影音探測
聲納探測器
熱影像儀
雷達
搜救犬
2019.09.18
雲象科技軟體加速+臺灣AI雲神助攻打造全玻片影像訓練...
作者 / 編輯部
453期
臺灣十大最酷科技新創公司之一的雲象科技(以下稱雲象),日前與國家實驗研究院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以下稱國網中心)展開合作,以臺灣AI雲為後盾,運用「統一記憶體」及「算圖優化技術」,以全玻片數位病理影像發展AI模...
AI
影像
2019.07.01
國中會考不會考 數學簡單不簡單
作者 / 舒宇宸/臺灣大學應用數學博士,用數學經 歷過財務金...
595期
「如果人們不相信數學簡單,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真實世界有多複雜。」——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 素養並非將考題回答正確,而是在持續思索探究期後留下的本質。108 課綱以素養為導向,考題除了追求生活化並貼近日常...
108課綱
國中會考
2019.05.01
看見黑洞! 從巨量資料「淘金」的影像成像之術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449期
2018年9月在韓國平昌,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en Telescope, EHT)的黑洞影像成像團隊,四個原本獨立作業的小組在此集合,準備統整大家各自分析成像出來的影像,看這一波EHT的數據到底有沒有讓他們真的「看到」黑洞...
黑洞
影像成像
2018.12.01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光鑷
作者 / 魏名佐/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系博士後研...
588期
今(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發 給在雷射物理領域有突破貢獻的亞希金(Arthur Ashkin)、史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和穆胡(Gérard Mourou)。後2位科學家因高強度超短脈波光學(High Intensity UltraShort...
諾貝爾物理學獎
光鑷
2018.12.01
形塑地球表面風貌耗時百萬年 相比火星只需一瞬
作者 / 編輯部
444期
【本刊訊】透過衛星影像,科學家研究火星上石頭的形成過程,發現火星表面有數百個坑洞(crater)在過去都曾注滿了水,而當中約200個古湖泊(paleolakes)因洪水沖刷,產生排水峽谷(outlet canyons)的地形,這些谷口綿...
地球
表面
火星
衛星影像
排水峽谷
2018.10.01
福衛五號影像正式營運銷售 多元管道望能帶來創新應用
作者 / 編輯部
442期
【本刊訊】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下稱「國研院太空中心」)在歷經近13個月早期軌道操作、衛星各項功能驗證,以及衛星影像輻射與幾何調校等階段後,於今(2018)年9月21日開始正式營運、銷售福爾摩沙衛星五號(以下稱...
福衛五號
2018.09.01
幾可亂真的影像處理技術 普丁也能裝成歐巴馬
作者 / 編輯部
441期
【本刊訊】「眼見為憑」這項描述似乎已不再適合目前資訊軟體快速更迭的世代了。一款新的電腦程式於今(2018)年計算機圖形專業組年度會議(SIGGRAPH)上發布,據了解能隨意控制螢幕上的人臉,讓它在不同的畫面上展現出不...
影像處理
演算法
2018.05.01
從影像看社會—臺北科技大學通識中心 鄭怡雯專訪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81期
臺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鄭怡雯老師的辦公室牆上貼了當時剛上映的紀錄片海報,書桌旁的窗戶下擺了幾株小植物,貼上了木地板,和過去訪問理工科老師的辦公室相比,一樣是書桌、一樣擺滿了書,感覺有些微妙的不同。
影像
社會
荷蘭教育
自主學習
2018.03.01
多倫多大學透過腦電圖數據進行影像重建
作者 / 編輯部
435期
人們經由豐富的腦部活動來接收影像,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University of Toronto Scarborough)的神經科學家,日前透過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蒐集腦部資訊,研究出影像重建的技術。
腦電圖
影像重建
2017.11.01
蘋果iPhone×Face ID立體影像感測技術
作者 / 曲建仲/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曾榮獲中華民國...
575期
蘋果公司的第一支智慧型手機iPhone 上市滿十年的今天,特別推出有史以來功能最強大的旗艦機iPhone X,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取消了Home鍵也無需手動解鎖,而是採用Face ID臉部辨識解鎖技術,將3D影像技術發揮到極致。
立體影像
感測技術
2017.05.01
科學影像的處理與分析①─從生命科學觀察開始
作者 / 李頂華/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569期
影像技術在科學研究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DNA結晶構造影像。華生(James Dewey Watson)與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對DNA的X射線晶體繞射圖像研究,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從而開啟了分子生物學及...
科學影像
生命科學觀察
物體量化
2017.05.01
科學影像的處理與分析②─活用ImageJ軟體
作者 / 簡志祥/新竹市光華國中教師,喜歡各種與生物相關的人...
569期
現今有許多自動的圖形處理軟體,許多社交平台如Facebook、Google 或Instagram 等還會自動處理照片。但你是否有想過,自己來處理照片?
ImageJ軟體
影像處理
社群網站
2017.03.01
電腦認知計算能力能有效診斷早期青光眼
作者 / 編輯部
423期
青光眼是一種因眼睛神經慢慢受破壞而導致逐漸失明的疾病,為常見導致失明的眼疾之一。雖然疾病的進展十分緩慢,但會慢慢地破壞患者視力,一開始會先由患者的側邊視力開始模糊、退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下,視力範圍逐漸變窄...
青光眼
電腦
醫學影像
2017.03.01
彩色電子顯微鏡是怎麼一回事?
作者 / 何翰蓁/慈濟大學醫學系解剖學科副教授。 熱愛形態學...
567期
顯微鏡的發明,讓我們得以觀察人眼難以分辨的微小世界。光學顯微鏡以可見光成像,好處是可以利用不同顏色的染劑讓組織不同結構呈現不同顏色,人眼容易判別; 缺點則是解像力有限,小於0.2微米的構造,細節難以清楚在顯微...
電子顯微鏡
影像
電子
光子
奈米層級
2017.03.01
與時俱進的電影科技
作者 / 李道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567期
「電影」作為一種科技產物與人類文明的重要媒體,其出現、發展、演變及對人類文化帶來的影響,在在都顯示了科技與人文、社會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本文將簡述電影的起源,以及科技發展所造成電影文化上的改變。
電影
科技
動態影像
視覺暫留
2017.03.01
電影攝影的演化—告別膠片到數位的年代
作者 / 林良忠/美國紐約大學電影製作藝術碩士,曾獲得西班牙...
567期
在西元2500 餘年前中國的墨子在墨經裡有8 條論述幾何光學的知識, 闡述了光影、針孔成像、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成像,還說明了焦距和物體成像的關係,這些記載比古希臘 (約西元前330~275 年)歐幾里德 (Euclid of...
影像紀錄
光學
膠捲
電影
2017.03.01
越顯清晰的影像—電影放映科技之現況
作者 / 孫沛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色彩與照明科技研究所助理教...
567期
自從1895 年第一部電影在法國公開上映至今,「看電影」已成為人們重要的休閒活動。電影的畫質從早年那閃爍、模糊、晃動、佈滿雜訊的黑白影像,改良為平穩、清晰、層次分明的彩色立體影像。電影的載體也從過去體積龐大的...
影像
電影
科技
畫質
投影機
解析度
2017.03.01
走入影像的虛實之間—專訪鄭有傑導演的電影製作
作者 / 作者 李依庭/本刊編輯。
567期
與鄭有傑導演的見面訪問,是在一個寒流來襲的午後,來到位在新店的一期一會工作室,應門的是鄭有傑導演,導演親切的招呼,很難想像《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 Days We Stared at the Sun)中那時而狂放、時而悲傷的情...
鄭有傑導演
電影
影像
2017.01.01
快速檢測食物中重金屬與農藥─拉曼光譜
作者 / 鄭天佑/臺灣大學分子生醫影像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研...
565期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安風暴,使得國人越來越重視食安議題,衛教與健康資訊的普及亦促使有機蔬食蔚為風潮。走進你我都熟知的一般生鮮通路,皆可以輕易看到標示有機的蔬果陳列在貨架上販售,有機蔬食店家更如雨後春筍般林立...
重金屬
農藥
拉曼光譜
2016.07.01
超解析超音波影像
作者 / 林宮玄/任職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559期
受2014 年諾貝爾化學獎「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的啟發,超音波影像的解析度也突破繞射極限而變高,成為醫學診斷上的利器!
繞射極限
電子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
超音波
聲波
醫學影像
2016.07.01
腦內的三維立體顯微世界
作者 / 林志勇/清華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主要研究果蠅的...
559期
大腦是人體內最精細的器官,是由千億個神經元、比神經元更多的神經膠質細胞(glia cell)和廣泛分佈的血管共同形成的三維結構體。神經元則是目前公認為構成腦的基本功能體。
大腦
神經科學
神經元
神經膠質細胞
突觸
縫隙連接體
神經圖譜
2016.05.01
關關難過關關過—精密的光學遙測酬載
作者 / 黃柏瑄。
557期
福衛五號的正式名稱為福爾摩沙衛星五號,是我國福爾摩沙系列衛星的第四個衛星計畫,它是一顆重達450公斤的光學遙測衛星,屬於地球觀測衛星的一種。
福衛五號
福爾摩沙系列衛星
衛星
光學遙測酬載
CMOS影像感測器
«
1
2
3
»
頁次:
1
2
3
資料總數:72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