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0.09.01
保留巨獸的雄偉─動物標本師 黃雯杰專訪
作者 / 曾柏諺/臺灣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樂在邊避開知識的...
609期
動物的生命逝去之後,可藉由製作標本的方式保留牠們生前的模樣,標本師黃雯杰正是為了這個原因,踏上了製作標本一途。對標本師而言,雕塑能力與立體空間感是最基本且重要的需求,在多年經驗累積下,他對於各種動物的製作...
生物
動物
標本
剝製標本
2020.09.01
讓擱淺鯨豚 巧手回「生」─ 鯨豚標本師李宗翰專訪
作者 / 郭毓璞/畢業於臺大生態演化所的鯨豚實驗室,待過環保...
609期
臺灣周圍海域有許多不同的鯨豚物種,但要實際一窺牠們的面貌卻十分不容易。如果想見到鯨豚的實際樣貌,藉由標本的展示也是不錯的選擇。在臺灣,有一位奉獻20年的「鯨豚標本師」李宗翰,經過多年來琢磨製作標本的手藝,秉...
鯨豚
中華白海豚
標本
糙齒海豚
海洋
2020.09.01
讓埋藏地下的古代生物重見天日─古生物學家蔡政修專訪
作者 / 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熱衷於分...
609期
化石是生於現代的人們窺探古代生物的媒介之一。在臺灣這塊島嶼上,其實也蘊含了許多不為大眾所知的古生物故事。而主持臺大生科系古生物實驗室的蔡政修老師,是臺灣少見的古生物學家。他從最初對於古生物的熱情,一步步走...
古代生物
化石
標本
早坂犀
2020.06.29
2020跨領域神經科學研討會初登場—匯集16個學會的熱血...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607期
人體中貫穿各處的神經系統,是身體的指揮,它讓我們能感知這個世界,將接收到的訊息傳遞到大腦整合和判斷,讓我們作出適當的反應;或是當我們遇到危險或壓力時,也能在意識控制之外自動為身體調整狀態來因應。
神經科學
機械力
痛覺神經
神經纖維末梢
跨領域
生醫領域
2020.06.12
從需求裡找到防疫產品的研發靈感─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
作者 / 郭羽漫/本刊主編。
462期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稱北醫)日前與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稱工研院)合作「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成效卓越。北醫院長陳瑞杰盼透過這次的經驗,與民眾分享此次研發的防疫產品,並對現階段臺灣防疫科技提出見解。
新冠病毒疾病
零接觸設備
聚丙烯
醫療設備
物聯網閘道器
遠距產業
追蹤技術
防疫科技
2020.04.10
一個春季學校與一場研討會的背後-顧正崙、呂理帆、楊...
作者 / 蔡孟利/科學月刊編輯委員。
460期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院區、長庚大學、中華民國免疫學會以及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於去(2019)年4月9~11日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辦福爾摩沙免疫春季學校,並於4月12~13日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舉辦福爾摩沙免疫春季會議,這兩個活動簡...
專訪
2020.03.17
一個春季學校與一場研討會的背後(上)-顧正崙、楊皇...
作者 / 蔡孟利/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科學月刊編輯...
460期
2019年4月9~11日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辦福爾摩沙免疫春季學校、4月12~13日於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舉辦福爾摩沙免疫春季會議,這兩個活動簡寫均為FISS(Formosa Immunology Spring School & Symposium)。臺灣常見到這類的學術活...
福爾摩沙免疫春季會議
免疫
細胞
實驗
演講
春季學校
大師
2020.03.17
一個春季學校與一場研討會的背後(下)-呂理帆專訪
作者 / 蔡孟利/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科學月刊編輯...
460期
2019年4月9~11日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辦福爾摩沙免疫春季學校、4月12~13日於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舉辦福爾摩沙免疫春季會議,這兩個活動簡寫均為FISS(Formosa Immunology Spring School & Symposium)。臺灣常見到這類的學術活...
福爾摩沙免疫春季會議
免疫
細胞
實驗
演講
春季學校
大師
2019.11.01
從大腦、基因、環境探討罪犯的「過人之處」—黃健、楊...
作者 / 文詠萱
599期
在進入到本月主題之前,讀者不妨先思考,什麼是大腦心智?犯罪者的大腦在想什麼?為什麼狠得下心、痛下殺手?而透過研究,人們期望得到什麼樣的解答?而這些答案,是否是唯一標準?
大腦
基因
精神疾病
犯罪心理學
認知神經科學
創傷後壓力症
前額葉
教化可能性
2019.08.01
挖掘更多仿效生物的可能─紀凱容專訪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
596期
世界上富含各式物種,且形貌、顏色、結構其各有自。然而,種間的差異性與適應環境有什麼關聯,各物種又是如何面對來自大自然的挑戰?因好奇物種形態變異的前因後果與演化的來龍去脈,釐清生物生存適應背後的物理法則,成...
仿生學
生物
力學
永續性
自然
紀凱容專訪
2019.07.01
以地觀月的壯志─歐陽自遠專訪
作者 / 採訪:葉永烜/中央大學天文所及太空所教授;范賢娟/...
595期
今(2019)年是阿波羅11實現人類首次登陸 月球的50周年,《科學月刊》有幸在中央大學天文所葉永烜教授的介紹下,前去訪問中國科學院歐陽自遠院士,瞭解中國探月工程(China Lunar Exploration Project, CLEP)相關內容。
歐陽自遠專訪
探月工程
太空競賽
地外物質
2019.05.01
與珊瑚共生的研究之路─海生館館長陳啟祥專訪
作者 / 陳其暐/嘗試在混亂的年代當一名說故事的人。
593期
在陳啟祥遇見珊瑚之後,他選擇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珊瑚
海洋
環境
共生藻
胞內共生
2019.03.01
臺灣原生魚的守護者-裕民國小鍾宸瑞老師專訪
作者 / 郭羽漫/本刊主編。
447期
過去幾年,臺灣出現不少色澤鮮豔、具觀賞價值的魚種,吸引許多民眾養殖,這些所謂的「觀賞魚」有近9成皆由國外進口;相反地,臺灣原生魚類有近6~7成因長相較為樸素,故較少受到關注,自然也就不太被認識、了解。
原生魚
鍾宸瑞
2019.01.01
從神經網路走進人類心靈-洪裕宏專訪
作者 / 郭羽漫/本刊編輯。
589期
腦與神經的研究,本質上與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密不可分。人類社會發展裡出現的許多活動,包含商業買賣、決策、思想與自由意志的運用,在社會學、心理學與腦科學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上雖各有解釋,卻又有著微妙且相近的脈絡。...
腦
意識
人工智慧
神經網路
2019.01.01
從「意外」中實現初衷-周慧泉專訪
作者 / 採訪/林翰佐 撰稿/陳其暐
589期
周慧泉心底曾有一個夢,她想要作為一名醫師,治癒許許多多的病人。特別是於臺大就讀期間,是否進入學士後醫學系的煩惱,一直在她的心中縈繞不去。後來,她思考,若藉由厚實自身的科學基礎,或許未來能對醫療有所幫助,於...
周慧泉
專訪
2018.12.01
基因編輯大浪襲來— CRISPR技術先驅者 珍妮佛·道納專...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588期
「起初浪很小,但漸漸變大,在我眼前升起,浪潮宛如一座巨塔,頂部白色的浪花掩蓋了天空。之後又是一波接一波的浪往岸邊襲來……這時是 2015 年 7 月,我正處於自己一生中最興奮、最忙碌的一年。我開始經常做這樣的夢,...
基因編輯
CRISPR技術
珍妮佛·道納
2018.11.01
創造精釀價值—昭富興業釀酒廠專訪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
587期
位在桃園龜山的昭富興業,前身為科技廠起家,以影像產業、光碟 製造為主,不過,卻在一次因緣際會下開始轉投資啤酒,也一腳踏 進精釀啤酒的世界……
昭富興業釀酒廠
啤酒
2018.06.01
化合生活的美好點滴── 第一化粧品工廠 黃國芬副總經...
作者 / 郭羽漫/本刊編輯。
582期
桃園市龜山區的華亞科技園區裡,集結全桃園市產值最大的幾間重要工廠,當中不乏華亞、廣達電等科技業龍頭。在一片計算機海的環伺下,我們不禁好奇作為一間化粧品工廠,第一集團當初選址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化粧品
化合生活
2018.06.01
從學校教育到化妝品產業—— 靜宜大學化粧品科學系 林...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82期
化妝品產業從前端原料研發,到後端產品品質管理、行銷與銷售,最後將產品交到消費者手裡,中間經過層層關卡,需要的人才數量相當龐大。臺灣有數所一般大學設有完整之化妝品相關科系,其中包含靜宜大學、高雄醫學大學、中...
學校教育
化妝品產業
2018.05.01
從影像看社會—臺北科技大學通識中心 鄭怡雯專訪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81期
臺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鄭怡雯老師的辦公室牆上貼了當時剛上映的紀錄片海報,書桌旁的窗戶下擺了幾株小植物,貼上了木地板,和過去訪問理工科老師的辦公室相比,一樣是書桌、一樣擺滿了書,感覺有些微妙的不同。
影像
社會
荷蘭教育
自主學習
2018.04.01
深入剖析臺灣AI 大戰略佈局 ── 科技部長陳良基教授...
作者 / 訪問/翰佐、曲建仲。 撰稿/文詠萱
580期
AI 人工智慧對於社會來說也許是個 新興名詞,但已經有許多科學家前仆後繼投入研究,才發展出今日樣貌。
陳良基教授專訪
臺灣AI
2018.04.01
承先開創研究、後起新藥發展—李德章、蘇燦隆專訪
作者 / 李依庭/本刊編輯。
580期
身處在資訊爆炸與收集情報容易的大環境中,癌症,已是屢見不鮮、見怪不怪的一詞。但若是癌症降臨在自己或親友身上時,不論先前對於癌症的認識有多少,人人都期望能透過治療消滅或與癌症和平共處。
新藥
李德章
蘇燦隆
2018.03.01
目標明確地踏上人生的道路—中研院生化所徐尚德專訪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79期
一走進辦公室,徐尚德就迫不及待地指著牆壁上的荷蘭古地圖,為我們介紹他曾經前往的城市。「當時還沒有 Google map,所以我一知道要去荷蘭讀書,就馬上去圖書館找荷蘭地圖研究。」 才剛坐定,他便拿出荷蘭博士論文口試的...
徐尚德
專訪
荷蘭
生物分子結構
2018.02.01
前往萊頓的奇幻旅程—劉維民專訪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78期
走在輔仁大學極寬走廊,找著劉維民老師的辦公室,就在樓梯間遇到劉老師,第一眼就能看到老師的微笑,老師客氣地邀請我們到辦公室。「在一開始,我還沒有出國的打算,但在唸碩士班的時候,同學都在準備出國唸書,看到同學...
萊頓
劉維民
荷蘭
2018.01.01
從傳統聖嬰現象到新型聖嬰現象-聖嬰現象專家:加州大...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433期
傳統聖嬰現象為東太平洋在隔幾年海水異常升溫的現象,早在數百年前南美洲祕魯地區漁民就已發現此現象。他們發現,在正常時期,會因海底深層湧升流上升,其中富含大量營養鹽,帶來大量漁獲;而在每隔2~5年,會有某一年因...
聖嬰現象
跨洋盆交互作用
2018.01.01
聖嬰現象專家:加州大學余進義教授專訪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77期
傳統聖嬰現象為東太平洋在隔幾年海水異常升溫的現象,早在數百年前南美洲祕魯地區漁民就已發現此現象。他們發現,在正常時期,會因海底深層湧升流上升,其中富含 大量營養鹽,帶來大量漁獲;而在每隔2~5 年,會有某一年...
聖嬰現象
余進義教授
2018.01.01
埋下不設限的種子—蔡沛學專訪
作者 / 李依庭/本刊編輯。
577期
在一個毛毛雨已漸歇、烏雲漸散的早晨,走在臺大的校園中,到處散落著此起彼落的吆喝聲,學長姐精神抖擻的為坐在台階上、那一個個懵懂又略顯緊張的神情展現出無比的熱情。
蔡沛學
獸醫
荷蘭
2017.08.01
羅竹芳專訪-從蝦白點病毒的研究到抗病草蝦的培育
作者 / 李依庭/本刊編輯。
572期
從約4 年前開始,致力於病毒研究的羅竹芳,開始投入養殖蝦的育種,並且由草蝦做起。會有這樣的行動是看著臺灣從原本風光的草蝦業銷售大國,因為多次遭受蝦病毒危害,而當時臺灣養殖專家及業者尚未瞭解防疫及生物安全的重...
蝦白點病毒
草蝦
2017.08.01
賴玨光專訪-溫室養殖白蝦,養蝦場走訪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72期
臺灣在過去曾以「草蝦王國」稱呼風光國際,然因病毒肆虐臺灣養殖蝦業如今不如以往。《科學月刊》為了解臺灣養殖蝦現況,前往枋寮拜訪魚蝦養殖專家賴玨光。
賴玨光
白蝦
溫室養殖
2017.08.01
承接學術、技轉生技醫藥產業的要角——甘良生專訪
作者 / 李依庭/本刊編輯。
572期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evelopment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DCB),於1984年成立,從創立至今,在臺灣的生技產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對於生物技術、新藥開發等都有顯著的貢獻,帶領著臺灣生技產業的發展。
生技醫藥
甘良生專訪
學術
«
1
2
3
4
5
»
頁次:
1
2
3
4
5
資料總數:121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