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18.12.01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脈衝雷射
作者 / 林宮玄/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兼任本刊編輯委...
588期
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表彰雷射物理領域中2個技術的重要突破,其中一項為諾貝爾獎得主穆胡(Gérard Mourou)和史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發明的「啁啾脈衝放大(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突破脈衝雷射強度的瓶...
諾貝爾物理學獎
脈衝雷射
2018.10.01
高能微中子天文學曙光乍現
作者 / 金升光/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586期
微中子在所有已知的基本粒子中,可算是科學家最不了解的一種。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裡的微中子只透過弱交互作用和其他粒子起反應,和光子一樣沒有靜止質量。
微中子
冰立方
天文學
2018.10.01
火星之水
作者 / 劉玲根/1971年獲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博士。 1974~1996年...
586期
近年人類對火星上水的問題,從來就沒有失過焦。今 (2018)年7月,歐洲太空總署(ESA)發布新聞表示, 依據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於2012年5月至2015 年12月間所收集的雷達數據,並經科學家近3年的分析 研究,在火星...
火星
水
2018.10.01
從初生恆星提取太陽系的過去- 用天文化學解開生命起...
作者 / 呂聖元/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副研究員。
586期
今(2018)年1月,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陣列 望遠鏡(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submillimeter array, ALMA)天文台發表了一篇新聞稿,當中提到 天文學家利用ALMA觀測到在大麥哲倫星雲(Large Magellanic Cloud,...
初生恆星
太陽系
生命起源
2018.07.01
遇到「把關者」涉嫌剽竊時
作者 / 廖運範/長庚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439期
2018年4月12日,在巴黎舉行的歐洲肝臟學會(EASL)之「教育課程」中,與會同仁用手機拍下J Hepatology共同主編(co-editor)B教授演講用之卡通圖解,竟與我們之前被B教授所退之稿件中的附圖神似,當下即警覺到這是「剽竊...
剽竊
研究
論文
2018.07.01
宇宙中的金屬是怎麼來的? 宇宙中重金屬元素的起源
作者 / 吳孟儒/現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 專...
583期
天上的星星會閃閃發亮與星球內部的核反應有關,核 反應在氦融合形成碳、氧、氮、······、鐵之後,即受 到能量守恆限制而無法繼續。其他比鐵更重的元素在 宇宙中是如何生成的呢?科學家從某一次的重力波觀 測中,找...
金屬
宇宙
起源
2018.07.01
玲根石的故事與翡翠的來源
作者 / 劉玲跟/1971年獲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博士。1974~1996年...
583期
玲根石(lingunite)是國際礦物協會(International Mineralogical Association)於2004年以筆者的英文名字(Lin-Gun)命名的一種礦物, 此礦物主要產於撞擊地表的隕石中,當然地球500公里以下的深處, 也可能存在這種礦...
玲根石
翡翠
礦物
2018.04.01
海鮮吃得對 有助於海洋保育
作者 / 邵廣昭/任職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中央研究院...
436期
為了推廣海洋保育,2010 年筆者和目前在海科館服務的廖運志博士合作編印了一份《臺灣海鮮選擇指南》(圖一)的摺頁,迄今一轉眼已過了8 年。
海鮮
海洋保育
2018.04.01
人工智慧的名稱政治學
作者 / 李國偉/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兼任研究員。
580期
汽車跑得快,不叫「人工馬」;飛機飛得高,不叫「人工鳥」。怎麼計算機本領大了,就要稱作「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人工智慧
名稱政治學
2018.04.01
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 基因定序對臺灣精準醫療進展的...
作者 / 沈志陽/中央研究院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執行長、中央研...
580期
一般而言,人體內每個細胞都含有 23 對染色體,每條染色體均由無數個稱為鹼基的化學分子依序串連而成,鹼基對則形成核酸DNA、RNA 單體以 及編碼遺傳信息的化學結構,它們雖然數以億計(3×109), 但單位結構上卻只有4種...
基因定序
醫療
2018.03.01
什麼是太陽「蛇行圖」?太陽磁場生成及演變
作者 / 黃冠翰/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博士生。林佳賢/中央...
579期
地球磁場目前是由南極指向北極,然而根據海洋地殼等古 地磁學的證據推測,地球磁場的方向並非固定,約 50萬 年地球磁場即會反轉一次。
太陽磁場
太陽風
蝴蝶圖
2018.02.01
穿戴裝置的未來新能源—可撓式熱電晶片
作者 / 游皓任/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 研究所尖端...
578期
當世界各國積極開發再生能源時,其中有一種再生能源熱 電晶片(Thermoelectric Module, TEM),除了體積小、 使用壽命長、無噪音外,還能將熱能與電能相互轉換,並回收廢熱轉換為生活用電。
新能源
熱電晶片
2018.02.01
探測宇宙科學原理-重力波偵測器的概念與技術
作者 / 金升光/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578期
重力波研究在相對論誕生的100 年後戲劇性的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接二連三超乎預期的黑洞 雙星碰撞事件拿下2017 年諾貝 爾物理獎;中子星碰撞事件與全球觀測網同步更開啟了多元 訊息天文學(multi-messenger astronomy)...
宇宙科學
重力波
偵測器
2018.02.01
阿茲海默症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者 / 陳佩燁/中央研究院生 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578期
1901年,51歲的迪特(Auguste Deter)進入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醫生的診間,當醫生問她的名字,她回答:「奧古斯特」,醫生問她的姓,她還是回答:「奧古斯特」,當醫生問她先生的名字時,迪特太太遲疑了一陣,然...
阿茲海默症
Aβ胜肽
2018.01.01
重力波獨白落幕,多角觀測閃亮登場--重力波、中子星與...
作者 / 金升光/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433期
一如許多人事前的預期,重力波研究毫無懸念的拿下了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參閱《科學月刊》576期諾貝爾物理獎介紹)。然而,要讓大多數圈外人相信這些臂長3、4公里的雷射干涉儀可以分辨出信號振幅只有質子大小1/1000,...
重力波
中子星
LIGO
伽瑪射線爆
天文
2017.12.01
重力波獨白落幕 多角觀測閃亮登場
作者 / 金升光/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576期
一如許多人事前的預期,重力波研究毫無懸念的拿下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參閱《科學月刊》本期諾貝爾物理獎介紹)。然而,要讓大多數圈外人相信這些臂長3、4公 里的雷射干涉儀可以分辨出信號振幅只有質子大小千分之一,...
重力波
伽瑪射線爆
中子星
2017.12.01
穿越時空的科學檢閱──考古學與化學分析
作者 / 王冠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由...
576期
考古學是透過出土文物或生態遺留了解過去人類社會與生活環境的一門學科,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考古學研究開始使用科學分析技術,嘗試取得更多資訊,而化學分析便是其中之一;若要了解化學分析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必須先從...
考古學
化學分析
2017.11.01
有效保育桃園藻礁生態系的宏觀思維
作者 / 林幸助/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陳章波/中...
431期
從今年5月以來,因中油在位於桃園大潭藻礁的觀塘工業專用港,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而引發環保團體抗爭,逾百學者陸續聲援,訴求停止開發或尋求替代方案,但是藻礁真的能因此得救嗎?
桃園藻礁
生態功能
保育
2017.11.01
有機廢棄物再利用 及快速處理技術之發展
作者 / 楊秋忠/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學博士,現為中央研...
575期
在全球高度重視「氣候變遷、節能減碳與永續發展」的思潮帶動下,有機廢棄物再利用的「綠色環保」概念成為當今的重要價值。人類生活中大量有機廢棄物,若不當處理,將造成環境污染及危害人畜健康。
有機廢棄物
再生利用
2017.10.01
博士生之心理健康
作者 / 林宮玄/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兼任本刊副總編...
574期
早年對於學術界的印象,可能是一個較沒有壓力的環境, 然而近20年來已經改變。雖然跟部分業界相比,壓力仍 然較小,但年輕教授猝死的新聞偶會出現。
博士
心理健康
2017.09.01
呼籲科技部推動跨領域整合研究解決桃園藻礁保育爭端
作者 / 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429期
近來,只分佈在桃園沿岸的藻礁生態系保育成為環境新聞的爭議焦點。主要原因來自於臺灣中油公司準備在桃園大潭進行填海造陸建造觀塘工業區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引發在地居民與環保團體的抗爭。
藻礁保育
跨領域整合研究
2017.09.01
全球海洋生物遷徙-臺灣海峽海洋生物遷徙的中繼站
作者 / 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573期
從太空看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是一顆藍色的星球。而之所以為藍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水」佔了整體地球約 75% 的表面積。所以與其稱我們居住的星球為地球,更貼切的是應該稱為「水球」。
海洋生物
遷徙
台灣海峽
2017.08.01
房間裏的大象:PM2.5之社區污染源
作者 / 龍世俊/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
428期
「房間裏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 是一個英文諺語,指一明明存在的問題,卻因不明原因而被人忽視的現象。本文聚焦的議題是常被忽略、目前並沒有嚴格管控的 PM2.5社區污染來源。此類社區污染源,可能造成民眾近...
PM2.5
人體
環境
健康
2017.06.01
國境之南-太平島爭議與南海生態保育
作者 / 鄭明修/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組博士,任職...
570期
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結果宣布後,造成巨大的國際風波,起因於 2013 年,菲律賓向位於海牙(Den Haag)的常設國際法院對中國提出訴訟,中國拒絕參與仲裁,但是仲裁庭判決的結果,幾乎完全支持菲律賓所提出的主張,並...
太平島爭議
南海
生態保育
2017.05.01
應用研究比基礎研究對經濟有貢獻嗎?
作者 / 林宮玄/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兼任本刊副總編...
569期
一般人對基礎科學研究的印象,大概是高深又難懂,但是學術界有名望、有影響力的人都說很重要,雖然不懂,也要跟著大家說這很重要,以免招來惡評。
應用研究
經濟
基礎研究
2017.05.01
科學影像的處理與分析①─從生命科學觀察開始
作者 / 李頂華/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569期
影像技術在科學研究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DNA結晶構造影像。華生(James Dewey Watson)與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對DNA的X射線晶體繞射圖像研究,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從而開啟了分子生物學及...
科學影像
生命科學觀察
物體量化
2017.03.01
把整個宇宙搬到你家
作者 / 黃相輔/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
567期
「我會想像整個世界是一座大機器。機器不會有多餘的部分,它們總是分毫不差。所以我想,如果全世界是座大機器,我不會是多餘的,我存在於此一定是因為某些理由。」--雨果‧卡布里特
宇宙
太陽系儀
大英博物館
2017.01.01
衛星軌道與扁圓的地球
作者 / 金升光/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565期
克卜勒歸納出行星遵循橢圓軌道繞著太陽運行的規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兩質點間隨著距離平方遞減的作用力。因此,早在兩三百年前的科學家就可以準確的預測哈雷彗星的回歸、推測海王星的存在,也預見人造衛星的誕生。
人造衛星
重力場
地球
2017.01.01
PubPeer匿名者的正義與爭議
作者 / 張典顯/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中心副主...
421期
最近匿名科學審查網站PubPeer發佈了數篇關於臺灣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論文的質疑,引起了臺灣科學社群的高度關注。尤其是對於PubPeer是否真能一如初衷,實現其作為檢視科學成果並公開討論的健康平台而存疑。
匿名系統
科學研究
2017.01.01
從一隻貓與一位父親談起 ─ 誰可以當研究報告的共同作...
作者 / 張尚麟/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張典...
421期
最近臺灣的學術造假的醜聞鬧得風風雨雨。在這些事件的背後的兩個關鍵爭論是:誰可以當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和共同作者的責任歸屬是什麼?
共同作者
研究
科學
«
1
2
3
4
5
»
頁次:
1
2
3
4
5
資料總數:144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