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1-01PubPeer匿名者的正義與爭議 421 期

Author 作者 張典顯/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中心副主任
最近匿名科學審查網站PubPeer發佈了數篇關於臺灣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論文的質疑,引起了臺灣科學社群的高度關注。尤其是對於PubPeer是否真能一如初衷,實現其作為檢視科學成果並公開討論的健康平台而存疑。回顧過去,PubPeer成功的揭露科學研究舞弊事件、捍衛學術正義,讓這些「老鼠屎」無所遁形。不可諱言,PubPeer揭露了不少值得矚目的事件,例如讓大眾目睹了日本理化學研究所 (RIKEN)研究員小保方晴子(Haruko Obokata)的幹細胞研究醜聞,但也因此悲劇地導致其指導教授笹井芳樹(Yoshiki Sasa)的引咎自盡。

PubPeer的作為是值得我們大力鼓掌, 但是PubPeer的匿名系統機制猶如兩面刃,也確實存在著一些爭議。為了保護資淺或相對弱勢的科學研究人員,PubPeer 的可匿名舉報的確可免於當事者的報復。 因此,除了網站創辦人斯特爾(Brandon Stell)外,所有檢舉發起人以及參與討論 過程的人,其姓名與身份都保密。

我想,包括我在內的多數人,在日前某位知名教授因故撤回發表在《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 的研究報告之前,沒有多少人知道 PubPeer這個網站的存在。而在真相未明之前,很快的也有其他幾位知名研究人員的名字也一起被丟進輿論中煎熬。對我而言,這也同時引起了另一個疑慮:PubPeer是否也成為一個可以躲在幕後對別人惡意批判的管道?不幸的是,許多臺灣媒體往往沒有深入仔細檢驗,就馬上對這些惡意誤導的爆料煽風點火更是於事無補。或許我們可以體認到媒體並無能力理解,也不需要對複雜的科學研究負起檢驗的責任,因此將把每一個合理或惡意的匿名指控,都解讀為包羅萬象的陰謀論。但這樣卻會導致大眾對科學研究的信任感減低,而科學家更是不受尊重。若是如此,沒有人會是贏家,而是我們都是輸家:輸掉了整個臺灣的科學研究。

許多正直的科學家會因此整天提心吊膽地坐在電腦前,在PubPeer網站上搜尋自己的名字,甚至對於發表研究報告變得畏縮。這比喻雖然是誇張了些,但可以想像的是,對科學研究人員來說,整個氛圍是彌漫着焦慮感的。有鑒於此,我們對於 PubPeer應該更謹慎評估,並對PubPeer上出現的質疑抱持著最基本的科學研究精神:適度的懷疑和細心的求證。

對於這個議題感興趣的人,以下兩篇文章提供了合理且平衡的資訊以供參考:
1.匿名的正義使者自己來審查研究報告 http://motherboard.vice.com/read/anonymousinternet-vigilantes-are-taking-peer-reviewinto-their-own-hands-pubpeer

2.公開審查已發表的研究論文是否需要匿名?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 features/should-post-publicationpeerreview-be-anonym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