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10-01動物保育路上澆不息的熱忱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石虎研究團隊專訪 646 期

Author 作者 張樂妍/本刊主編。

(本篇圖片皆由石虎研究團隊提供)

Take Home Message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石虎研究團隊負責石虎保育工作,包含異地野放、追蹤、路殺調查、友善農地的推廣等多方面行動,主要推動範圍在南投。
•石虎受到路殺、犬攻擊、陷阱等多種生存威脅,不僅要團隊不懈地調整、修正計畫內容,還需民眾配合和企業支持。
•面對經常發生的石虎傷亡,團隊將石虎的生命價值視為工作的重要動力,努力發揮牠們在生態保育中的意義。


野生動物的保育是為了確保物種的生存、繁衍和生態平衡,不過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是當仁不讓的使命。

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是近幾年來最為人熱議的明星物種,可說是最常登上電視、地方政府廣告和觀光景點立牌的哺乳動物。不過你知道臺灣總共有多少人在為石虎保育工作嗎?若不算入動物園、急救站裡照顧受傷個體的工作,目前只有民間團體、生態調查公司、屈指可數的大學教授,以及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舊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從事石虎研究的七人團隊,僅此而已。

 

從陌生物種到人人皆知

七人團隊由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育秀帶領,每個人負責不同的石虎相關計畫,從不同面向著手石虎保育工作。團隊誕生的起點,要從「住戶」愈來愈多的野生動物急救站開始說起。

林育秀憶起自己投入石虎工作的契機:「在民國 99年(2010 年)有一天,急救站的獸醫跑到哺乳類研究室裡說『有沒有人要做石虎?』,但我當時連石虎的外觀要怎麼描述都不知道。」原來,許多受傷但尚未野放的石虎數量一直增加,顯示牠們正遭受某些威脅,如果不能從生態上實際改善,必須收容的石虎只會愈來愈多。但在十多年前,民眾、學者都對石虎的樣貌不甚熟悉。

瀕危物種是最需要被研究、保育的對象,然而正因為數量稀少才更難進行調查、找到牠們數量下跌的原因。當時只有石虎保育協會的陳美汀博士,及嘉義大學教授劉建男有石虎相關的分布和野外追蹤資料。於是林育秀抱持嘗試的心情接下這份工作,從零開始針對收容的石虎與動物園合作域外保育,打造環境豐富化、了解個體行為和進行繁殖配對等工作,並為野放石虎作準備。隨著針對造成石虎生存威脅的議題計畫陸續發展,例如紅外線自動相機普查、野外個體追蹤、公路上的車禍死亡(路殺)調查等,加上近年社會對石虎的大力關注,團隊與現在執行中的保育計畫也才逐漸成形。

 
 

石虎研究團隊工作大公開!

*救傷、異地野放及追蹤

野生動物急救站治療完受傷的石虎後,藉著野放訓練讓牠恢復獨立生存的能力,通過多方面評測後再野放回山林。若發現失親幼獸,長大後同樣經訓練後野放。為了理解後續的野放存活率、擴展領域模式、棲地利用方式等,團隊會為每一隻野放的石虎戴上發報器,盡可能每天追蹤石虎的所在地點。此外,也會在野外裝設紅外線自動照相機(以下簡稱自動相機),定期回收、整理影像,並記錄野生石虎的蹤跡。

*生態服務給付計畫
鼠類動物常被農舍過多或四散的飼料吸引,進而吸引石虎靠近。若禽舍未維護好,石虎成功捕獲雞、鴨等家禽,幾次後牠們便會食髓知味而不停前往狩獵。為了減少此衝突,鼓勵居民記錄被捕食的家禽屍體再通報,若團隊裝設的自動相機中有拍攝到石虎,都可以獲得獎金。也利用民眾捐款提供經費改善禽舍,補助資材和圍網,讓石虎不再闖入捕食。

入侵禽舍的石虎


石虎「秋哥」在野放訓練時捕捉野鼠。

【團隊工作內容還有很多很多,請見科學月刊第646期】

 

野放的難題與意義

除了與團隊訪談,筆者還有幸參觀了建置在臺灣大學實驗林中最新的軟式野放場域。在過去,動物救傷後要恢復矯健的身手,需要一步步讓牠們進行野化訓練,利用大型的復育籠舍模擬野外環境,並提供活餌(如小鼠)讓牠們練習捕食,在野放當日將個體帶到選定的野放點,短暫安置後隨即野放,稱為硬式野放。不過,團隊近幾年也開始測試另一種訓練方式:軟式野放。首先挑選一塊野外環境以鐵網包圍,直接讓石虎適應這塊野外環境。當石虎習慣這塊區域及活體的捕捉後,架上空橋方便牠們越過圍網、自由選擇離開訓練場域的時間。

軟式野放在國外已有許多成功案例,目前在這個新場域也成功野放數隻個體。若未來能持續順利野放,便能再以同規格建置更多場域。只不過其中一隻野放的個體卻發生了意外,就在距場域大約 300多公尺處,野放石虎誤食了居民在自家菜園放置的毒老鼠藥而亡。「毒鼠藥不是已經禁用了嗎?」筆者不禁問道。「其實沒有。中央禁用、不給地方經費,實際上鄉公所都還有在發,如果不發還會被罵。」林育秀無奈地說。即使是詳細評估後建立的軟式野放場周圍,石虎也仍然逃不過處處藏在周遭的奪命陷阱,而其他淺山地區危機四伏的程度可能更甚於此。

 

外界帶來誤解也帶來幫助

談及野放後又身亡的石虎,其實會引起許多民眾的反對聲浪,無法認同野放的作法。例如成員們提到:「『為什麼知道外面有危險還要放牠們出去?』這真的是會在我們社群出現的留言。有些民眾還說,石虎習慣被人類圈養了放出去當然會死亡。」這類言論無疑是對救傷及野放行動的重大打擊。「避免一個物種滅絕要進行的保育工作,除了保護物種之外,也包含保護棲息地及整個生態系統,讓物種得以在野外生存和繁衍,扮演牠與生俱來的生態角色,使整體環境完整、健康。這也就是我們無法剝奪石虎在野外生存的權利。」林育秀解釋道。但也因為有這些聲音,團隊才更努力在社群宣導生態保育的意義,並不懈地將各個計畫執行下去。

石虎「秋哥」在野放後的追蹤發現遭犬隻攻擊而亡。

 

一般民眾對於類似上述的誤解其實還有很多,例如近期有許多爭議的遊蕩犬貓是否禁止餵養議題,正凸顯出缺少科學知識帶來的錯誤做法和觀點,一再阻擋石虎保育的路途。……【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