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4-04-01半導體史話 532 期

Author 作者 何子樂/前交大應用化學系教授。
一年中總有幾次,我會注視一份月曆特刊,看看那些偉大科學家生卒日子,緬懷他們的功業。最近發覺俄國的門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1834~1907)出生於1834年2月8日,不禁想到180年來的化學進展,尤其是與門氏有關,又影響現代人生活至巨的半導體產業。再者,我退休前服務的學校,更與那行業不能分割。在臺灣,人人都知道半導體產業和它的重要性,但問到它的發展歷史及化學基礎,也許十之七八懵然不覺。因此一個短篇介紹,會有相當價值的。

半導體具有介於導電體和絕緣體之間的特性,是最外電子層(Fermi band)之能階表徵。法拉第觀察到半導體具有的溫度效應,與導電體大異其趣。最初被鑑定的半導體是鍺(germanium);發現此元素的溫克勒(Clemens Winkler, 1838~1902)是哪一國人,應該很易猜到。溫氏是德國弗賴堡礦產學校的分析化學教授,由他檢示一個名叫argyrodite鑛物結果:銀74.7 %、硫17.1 %、汞0.31%、氧化鐵0.66%、氧化鋅0.22%;所餘7.01%卻無法與當時已知物質對應。他在1886年判定那部分含有一種新元素,並正式命名為鍺。其實鍺的存在,已由門捷列夫推出化學元素週期表時(1869)預測到,而所指定的若干性質(原子量、密度、顏色……)也完全吻合。......【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