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5.06.01
人類監管AI,還是主導法律? 談AI執法與法治的距離
作者 / 陳弘儒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法理學研究者。
666期
在現今的AI 時代中,人文或社會科學的訓練,絕不僅是在系統設計內的「資料品質的控管」而已,更要思索AI 系統與自身領域所產生的問題獨特性。因此我們不僅需要思考人機互動的概念模型,也要思考人文與工程學者彼此間的新...
科技執法
AI執法
法律
建構性矛盾
2024.01.15
科學零距離——網路科普文章的閱讀與理解
作者 / 林品婕/本刊專案經理
當網路與社群媒體成為現代人接觸科學的主要管道,科普文章的模樣還會一樣嗎?2024年初,星火相傳計畫受豐原高中之邀,以網路及社群平台的科學閱讀為主軸,並邀請台灣科學媒體協會雷雅淇理事擔任講師,分享網路科普文章的...
2023.09.15
距離AI成為「超智慧」還需要多久?《超智慧》
作者 / 尼克.伯斯特隆姆(Nick Bostrom)
501期
人工智慧狂潮再起——軟、硬體、相關零組件產業迅速改變世界,為何上千名科技巨擘、AI專家反而連署警告?為何AI毀滅人類的風險,等同核武戰爭與傳染病?為何AI帶來的改變有多積極,它的負面影響就令人感到多絕望? ...
AI
超智慧
反抗
非機器智慧途徑
2023.04.01
在立可白、食物及光觸媒 都留下足跡 應用百變的二氧化...
作者 / C球/多倫多大學化學系博二研究生。幾年前誤打誤撞後...
640期
立可白中含有二氧化鈦分子,當中的鈦原子與氧原子價電子互動使它無法吸收可見光,當所有波長的可見光被反射時就會呈現白色。
立可白
二氧化鈦
鈦原子
氧原子
散射
2022.12.01
啟程!25.5 天的月球旅行
作者 / 編輯部
636期
今(2022)年11月16日,歷經多次延宕的阿提米斯一號(Artemis I)任務火箭終於升空,順利出發前往月球。
阿提米斯一號任務火箭
月球
獵戶座太空船
太空發射系統
太空船
距離
2022.05.01
俄烏戰爭引起的「妖鎳之亂」 鎳金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作者 / C球/多倫多大學化學系博二研究生。幾年前誤打誤撞後...
629期
自俄羅斯與烏克蘭開戰以來,全球已有許多原物料的供應鏈受到影響。除了歐洲天然氣的供給出現問題的風險以外,這場戰爭也引起了各市場對於「鎳」(nickel, Ni)金屬供應不及的恐慌。
天然氣
鎳
鎳氫電池
過渡金屬
金屬市場
不鏽鋼
混合動力汽車
2022.02.01
除了開冷氣外,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室內降溫?不如試試「...
作者 / C球/多倫多大學化學系博二研究生。幾年前誤打誤撞後...
626期
•當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質上時,會被吸收或反射,若光的能量被物質吸收後,很容易被轉換為熱能,然後以「熱」的形式離開。而物質的「能隙」必須在一定的範圍內,才有辦法吸收可見光,如果能隙太大時便沒辦法吸收可見光。
光
輻射冷卻
可見光
全球暖化
太陽光
電磁波
電磁波光譜
波長
無線電波
2022.01.04
為什麼地下室總有一股悶悶臭臭的「黴味」?該怎麼除臭...
作者 / C球/多倫多大學化學系博二研究生。幾年前誤打誤撞後...
625期
• 鼻子裡有很多能接收空氣中氣味分子的受體,例如香水散發出的分子和此受體互動時,會讓我們產生愉悅的感覺,大腦接收到這項訊息後,我們就會把這個經驗認定為「香」;臭味分子讓我們感到「臭」的機制也相同。 • 地下...
嗅覺
受體
生理機制
黴菌
結構屬性關係
黴菌
有機化學
化學分子
細菌
活性碳
2021.12.14
戴口罩、社交距離與疫調都有幫助!臺大團隊分析驗證臺...
作者 / 整理報導|李依庭
480期
今( 2021 )年五月,臺灣COVID-19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全國疫情警戒曾一度提升至第三級。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後,目前臺灣疫情警戒已調降至二級。
COVID-19
疫情警戒
病毒
全民防疫
病毒變異株
公共衛生
2021.08.31
如果化學像樂高,你想怎麼創作?
作者 / C球/多倫多大學化學系博二研究生。幾年前誤打誤撞後...
621期
「化學」,並不是只有元素週期表、實驗室裡各種危險的溶液,或冷冰冰的課本知識。雖然我們往往會從過去的經驗,對化學產生了一種負面的刻板印象,但這個領域其實有著無限的創作空間能讓我們發揮,能幫助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科學月刊
化學
原子
分子
酵素
核心科學
2021.08.02
只要感應沒有距離! 電磁感應與無線充電
作者 / 王冠智∕薇閣中學物理科教師,致力追求有感的物理科學...
620期
19世紀時,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當線圈在單位時間的磁通量出現變化時,將產生感應電動勢,形成感應電流,這就是大家熟悉的電磁感應。手機的無線充電盤同樣利用電磁感應原理,發展出磁感應、磁共振、微波傳輸、雷射傳...
物理
電磁學
無線充電
智慧型手機
電磁感應定律
厄斯特
法拉第
磁感應式
磁共振式
微波傳輸
雷射傳輸
無線充電盤
Qi
2020.12.01
社交距離可能增加年長者的孤獨感
作者 / 編輯部
612期
為防範COVID-19疫情延燒,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是政府在防疫政策宣導上重要的一環,但這也加深了人與人「心」之間的距離。
COVID-19
社交距離
社交網絡
心理健康
2020.06.01
我們與「真」的距離—疫情之中如何看待相關的學術研究...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606期
在科學研究中,知識分為假說、學說及定理等名詞,不同的名詞代表知識的不同位階。在科學家找出事物的真理前,知識需要不斷地驗證、推翻及更新。而在近日的疫情下,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仍具有許多不確定性,而學界、當權者...
學術研究
假說
學說
定理
生命科學
疫情
防疫
研究
文獻
2020.06.01
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作者 / 編輯部
606期
在廣袤的銀河系中,天文學家估計存在約有1~10 億顆的黑洞,但由於大部分的黑洞無法被直接觀測,因此要找到黑洞存在的證據十分困難。
天文學
黑洞
HR 6819
銀河系
三合星
2019.01.01
智慧浴室距離我們還遙遠嗎?
作者 / 顏碩廷/瑞愛生醫創辦人,交大電子博士,畢業後任職鴻...
445期
好萊塢電影《絕地再生》(The Island),描述複製人如何探究自我、追求自由的情節,劇情明快緊湊,令人印象深刻。片頭一開始,男主角麥奎格(Ewan McGregor)起床時先到廁所小便,在他眼前的螢幕立刻顯示「鉀含量超標,...
智慧浴室
健康監護智慧馬桶
2018.12.01
朱諾號回傳最新雲圖 近距離俯瞰木星之美
作者 / 編輯部
588期
美國太空總署(NASA)環繞木星的太空探測器「朱諾號(Juno)」於今(2018)年10月29日完成第16次的近距離飛行(Perijove 16),並為這顆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拍下一張美麗的雲層圖。
朱諾號
雲圖
木星
2016.06.01
計程車的數學
作者 / 游森棚/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及空軍官校。
558期
昨夜因為趕時間,坐了計程車。一面在車上擔心開會遲到,又突然想起專欄還沒交稿。所以就趕快來寫一篇計程車的數學。底下要講的兩個和計程車有關的數學都有點歷史,是上個世紀的數學了,但是還是頗有趣。
幾何學
曼哈頓距離
單位圓
2015.12.01
把你的手機變成顯微鏡!
作者 / 簡志祥/新竹市光華國中教師。
552期
顯微鏡在生物學的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顯微鏡,科學家不會發現細胞,也不會知道這世界上有微生物的存在。
科技
生物學
顯微鏡
感光耦合元件
電子目鏡
眼襯距離
2015.10.01
宇宙論距離的測量
作者 / 陳正源/北一女中物理科教師。
550期
科學的基礎在實驗,實驗的基礎在測量。要測量一個手掌的大小,我們會拿尺量,但遙遠的星體及宇宙中距離的測量,科學家是怎麼辦到的呢?
宇宙
雷達遙測
視差法
光度法
造父變星
哈柏定律
2015.04.01
水下精準定位系統
作者 / 穆凌吉/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助理工程...
544期
在1912年4月10日這一天,著名的英國皇家郵輪鐵達尼號(RMS Titanic)滿載著1324位乘客與892位船員由英國南安普頓出發,途中短暫停靠法國與愛爾蘭,最後將橫跨北大西洋直達紐約。這是它的處女航,電影中傑克與蘿絲浪漫的...
衛星
衛星定位
距離交會法
全球定位系統
2013.12.01
把「光子」變重了—基本粒子的質量起源
作者 / 侯維恕/任教台灣大學物理學系。
528期
理論物理學家布繞特、盎格列與希格斯的數頁推演,揭開了長達半世紀之久的史詩,搜尋所謂的神之粒子。
作用力
粒子
電弱作用
希格斯機制
超導理論
麥斯聶效應
倫敦穿透距離
«
1
»
頁次:
1
資料總數:21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