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1.03.01
從疫情防堵到全民皆兵,科學為我們服務了什麼?
作者 / 郭羽漫/本刊前編輯,目前為文字與聲音工作者。
615期
在COVID-19的疫情下,雖然臺灣防疫成績斐然,受疫情影響較小,但仍需戒慎恐懼,以防可能面臨的疫情擴散威脅。對於學生而言,校園是病毒可能的傳播場所,改以線上遠距教學或觀看課程錄影的模式,雖然少了與老師真實面對面...
新冠肺炎
COVID-19
防疫
遠距教學
醫療
社區傳播
科普教育
張葶葶
周碩彥
賴以威
2021.03.01
海和天為什麼是藍的?
作者 / 張之傑/科普作家。
615期
我們這趟環球之旅,很少遇到陰雨天氣,特別是在紅海和地中海期間,晴空無雲,天藍得透亮,沒有一點兒雜質;海藍得像面鏡子,閃耀著藍寶石似的光影。
天空
海洋
顏色
散射
瑞利散射
波長
環球科學札記
2021.02.01
為什麼你可以,我不行?令人原形畢露的X光機
作者 / 張似瑮/美國MIT核工博士畢業。自1994年投身輻射科普...
614期
X射線在科學上有許多用途,除了用於醫學檢查外,也常用於機場安檢。目前安檢使用的X光掃描技術分為穿透式X射線系統及回散式X射線系統,前者常用於行李檢查,後者則用於檢查人員衣服下的物品。但X光的檢測解析度仍不夠精...
X射線(X-ray)
X光
機場安檢
電磁波
X光管
2021.02.01
大溪地的黑珍珠
作者 / 張之傑/科普作家。
614期
2019年7月6日清晨,和平號郵輪抵達大溪地——人稱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我們停靠的帕皮提(Papeete),位於大溪地的西北部,是大溪地首府,也是最大城。
大溪地
黑珍珠
軟體動物門
黑蝶貝
圓蚌
珍珠
2021.01.01
從礦業遺址出發 走看金水的地質之美
作者 / 黃家俊/遊走於地質與藝文之間的旅人,現於黃金博物館...
613期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金瓜石與水湳洞兩地區,常簡稱為金水地區或金水,遺留許多如本山五坑、六坑斜坡索道、廢煙道及水湳洞選煉廠等礦業遺址,在近幾年成為眾多遊客的打卡聖地。但你有想過,這些遺跡為何會在這裡嗎?
金瓜石
水湳洞
金銅礦
地質
化石
砂岩
火山
礦化作用
矽化
矽化山稜
2020.12.31
科技部回復成國科會 臺灣科學發展會更好嗎?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613期
行政院於去(2020)年啟動組織改造,預計將廢除科技部並回復為國家科學委員會。從過去的長科會,一路改制為國科會,再到科技部,接著要再改回國科會。藉由訪談三位過去擔任過國科會與科技部的首長,道出臺灣科研發展與產...
科技部
國科會
陳良基
張善政
陳建仁
科技部長
國科會主委
2020.12.01
物質由何組成?從原子光譜到原子結構
作者 / 蔡坤憲/交通大學電子物理所碩士。目前旅居紐西蘭,擔...
612期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試圖找出組成物質的最小單位。從古希臘學者提出的「原子」構想,到19世紀初期科學家觀察化學反應的線索等。而到了20世紀初期,諸多物理學家以實驗的方式提出各自的原子結構。其中,用於分辨化學元素的...
原子
元素
電子
金箔實驗
原子核
行星繞日模型
電磁學理論
氫原子模型
光譜學
化學元素
焰色實驗
指紋
2020.11.01
為什麼紙吸管總是插不進去,但塑膠吸管就可以?
作者 / 郭君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興趣...
611期
近幾年來,紙吸管的使用量逐漸增多,但大家是不是常常覺得紙吸管很難插呢?其實紙吸管難插的原因主要不是因為比較軟,而是與圓錐截痕、三角函數有密切關係,而吸管截痕的投影竟然符合z =cos-1x 函數。在了解這些原理後,...
吸管
圓柱狀
圓錐曲線
2020.11.01
超級英雄的電影世界有遵守牛頓力學嗎?
作者 / 曾賢德/東華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專長為凝態物理實驗...
611期
牛頓提出的三大運動定律能解釋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力學現象。不論是解釋慣性的第一定律;說明施力效果的第二定律F=ma;還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第三定律。然而,在分析電影《黑寡婦》的預告片後發現,電影裡面的物件卻不見得...
牛頓力學
三大運動定律
萬有引力
加速度
慣性定律
2020.10.01
從古希臘到達爾文時代的物種演化思想發展史
作者 / 許家偉/在香港出生成長,在臺灣接受高等教育,在美國...
610期
被譽為「演化生物學之父」的達爾文,他所提出的演化論普遍被世人所接受。但事實上,物種演化的相關觀念並非由達爾文首先提出,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學者提出物種演進的想法,地理大發現後,更有許多生物演化的想法被當代科...
演化論
達爾文
演化生物學
自然之梯
生物
2020.10.01
不只是一項科技 人工智慧對未來的反思
作者 / 魏澤人/任教於國立東華大學,創立花蓮—py社群及實做...
610期
人工智慧在無數科幻作品和文學作品中出現過,如《駭客任務》、《復仇者聯盟》等。其基本技術原理以可以推導未來科技發展的路徑。人工智慧發展依賴於龐大的數據。近年來,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有了不同的升級,可以更高效的使...
科技
人工智慧
科普
電腦
2020.09.21
美豬「萊」襲!以CODEX、JECFA作科學證據行不行?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本文企圖回顧與爬梳萊克多巴胺的關鍵研究,以及國際組織針對規範的討論依據或模式,來推敲今日針對萊克多巴胺殘留標準的規範,是否是基於充分的科學證據?是否有考量到敏感族群或臺灣特有飲食習慣?以及當代科學界的意見...
美豬
萊克多巴胺
瘦肉精
CODEX
JECFA
國際標準
科學標準
殘留
2020.09.10
話什麼神經?閱讀、語言, 都是大腦的神奇傑作
作者 / 郭羽漫/本刊特約編輯。
465期
說到臺灣本土的科普譯作,許多人腦袋裡一定會出現的名字,就是洪蘭。從早年與丈夫曾志朗合譯的《心理學實驗研究法》(Experimentation In Psychology),到千禧年以降的《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詞...
科普
腦科學
神經科學
生命科學
認知心理學
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
2020.09.01
保留巨獸的雄偉─動物標本師 黃雯杰專訪
作者 / 曾柏諺/臺灣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樂在邊避開知識的...
609期
動物的生命逝去之後,可藉由製作標本的方式保留牠們生前的模樣,標本師黃雯杰正是為了這個原因,踏上了製作標本一途。對標本師而言,雕塑能力與立體空間感是最基本且重要的需求,在多年經驗累積下,他對於各種動物的製作...
生物
動物
標本
剝製標本
2020.09.01
讓埋藏地下的古代生物重見天日─古生物學家蔡政修專訪
作者 / 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熱衷於分...
609期
化石是生於現代的人們窺探古代生物的媒介之一。在臺灣這塊島嶼上,其實也蘊含了許多不為大眾所知的古生物故事。而主持臺大生科系古生物實驗室的蔡政修老師,是臺灣少見的古生物學家。他從最初對於古生物的熱情,一步步走...
古代生物
化石
標本
早坂犀
2020.09.01
藏於土中的微觀生態 土壤病毒
作者 / 嚴融怡/畢業於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曾擔任中研院...
609期
土壤的異質性提供了一種微域環境,使微生物可以並行且緊密地相互作用,從而追求平行的演化路徑。土壤病毒在這種多重同時並行的演化過程中扮演重要作用,但其研究在過去常被忽略。目前關於土壤病毒學的研究仍然存在重大挑...
土壤
微生物
噬菌體
病毒
細菌
基因
2020.09.01
讓科學文章成為閱讀素養試題的「科學生」線上學習平台...
作者 / 馮瑞麒/泛科知識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鄭國威/泛科知...
609期
泛科知識以「讓天下沒有難學的知識」為使命,熟知泛科學的朋友都知道,這個網站內容都富含知識性,連電商網站──泛科市集,上頭也是滿滿的各式知識型商品。
教育
科學
科普
科學素養
課綱
教學
2020.08.01
農曆上的小字是什麼?從二十四節氣看季節與氣候
作者 / 陳子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科系學生,EASY天文地科科...
608期
翻開農曆,上頭常常會看到許多日期標註如「大寒」、「小暑」等字眼,其實它們都是節氣。由於古代沒有天氣預報,為了能順利採收農作物,古人藉由觀測天象及竿影長度等方式,找出各個日期所對應的氣候變化。此外,節氣也為...
二十四節氣
季節
中氣
時節
圭表
2020.06.29
燒毀基地台防堵新冠疫情? 科學素養當道下的省思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607期
2019 冠狀病毒疾病和5G 基地台等新興科學與技術議題,除涉及知識鴻溝和價值差異外,也涉及當代科學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既可來自科學發展中與事實有關的未知謎題,也可涉及與價值有關的選擇與判斷。
科學素養
電磁恐慌
公眾參與科學
公眾理解科學
電磁波
2020.06.01
能量不連續?黑體輻射打開量子力學的大門
作者 / 蔡坤憲/交通大學電子物理所碩士。目前旅居紐西蘭,擔...
606期
19世紀末,當電磁學的研究趨於完備時,物理界才驚覺過往的古典物理仍有諸多問題無法克服,包含黑體輻射與光電效應。兩項研究在科學家的努力下,成功修正人們對於光與能量的理解,能量從過往人們認定的連續性質,轉變為能...
光
黑體輻射
量子力學
物理學
黑體
電磁波
空腔輻射
維因位移定律
2020.06.01
農作物與微生物間的「微」戰爭
作者 / 韓喬融/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四年級,熱愛微生物和大...
606期
農作物是人類賴以為生的食物。歷史上曾有多次農作物生病歉收,導致饑荒,因此,農作物病蟲害的控管是關鍵,而微生物(microbes)是其中的一環。透過了解農作物的生理與病原性,進一步因應各種植物病害,達到病害的預防和...
糧食
疫病菌
饑荒
微生物
內共生菌
植物病害
植物生理障礙
病原微生物
2020.02.01
哪裡是人類的起源? 眾說紛紜的單地、多地論
作者 / 寒波/科普作家,經營部落格與粉絲頁「盲眼的尼安 德...
602期
人類如何起源?目前較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人類最初在非洲誕生,數萬年前離開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漸漸演化為現在的族群。
人類起源
演化
智人
單地起源
多地起源
遺傳
2020.01.01
《科學月刊》,站在下個五十年的起點
作者 / 蔡孟利/2012加入編委會、2013副總編輯、2015 總編輯...
601期
《科學月刊》創立於1970年,由當時在美國百位臺灣留學生倡議創辦,迄今每月出刊,從無間斷。這本沒有財團、沒有政府預算支持,甚至是沒有老闆的刊物,在去 (2019)年 12月創刊滿五十年、發行滿六百期。
科學月刊
科普
科學精神
2020.01.01
潛藏內太空的微觀世界海洋病毒
作者 / 嚴融怡/畢業於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曾擔任中研院...
601期
病毒在生活中無所不在,海洋中的病毒更是不計其數。 作為生態的重要一環,病毒也是維持海洋環境與生態不可或缺的要角。近年來經由DNA序列的研究,也讓科學家及全世界發現以往從未注意到的各種海洋病毒。
海洋
病毒
海洋病毒
生態
水產業
微生物
白點症病毒
2019.11.29
科月五十之期許未來 傳遞知識、品味使然─一本科學刊...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600期
《科學月刊》滿 50歲了。對一份以本土原創為核心,強調科普新知報導為主軸的紙本刊物而言,想想這真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科學月刊
科普
本土原創
2019.11.01
2019年10月號閱讀意見調查問卷 獲獎名單出爐( ˘ ³˘...
作者 / 編輯部
598期
抽書
書摘
2019.10.02
2019年9月號閱讀意見調查問卷 獲獎名單出爐(*´∀`)ノ
作者 / 編輯部
597期
抽書
書摘
2019.09.01
2019年8月號閱讀意見調查問卷 獲獎名單出爐(ノ>ω<)ノ
作者 / 編輯部
596期
抽書
書摘
2019.08.16
國衛院攜成大舉辦科普活動讓科研成果更加深植民心
作者 / 編輯部
452期
國家實驗研究院與成功大學,日前聯合舉辦「科學家的秘密基地」科普活動,盼透過此活動讓民眾對科技有更多了解,並散播科學的種子,讓孩子體驗到科學的趣味性。
國衛院
科研成果
2019.08.01
2019年7月號閱讀意見調查問卷 獲獎名單出爐~
作者 / 編輯部
595期
抽書
書摘
«
1
2
3
4
5
6
7
»
頁次:
1
2
3
4
5
6
7
資料總數:198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