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0.11.01
消失的基因─細菌和昆蟲的共同演化關係
作者 / 韓喬融/臺灣大學昆蟲系碩一,從昆蟲和微生物的角度看...
611期
共生菌在昆蟲體內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某些昆蟲若缺少共生菌則無法正常生長。由於昆蟲體內相較於外界環境來說較為穩定、安全且單調,細菌間的水平基因轉移機會下降,再加上共生菌DNA在複製過程中的基因隨機突變、基因...
基因
共生菌
細菌
演化
共生現象
沃爾巴克氏體
2020.10.01
從古希臘到達爾文時代的物種演化思想發展史
作者 / 許家偉/在香港出生成長,在臺灣接受高等教育,在美國...
610期
被譽為「演化生物學之父」的達爾文,他所提出的演化論普遍被世人所接受。但事實上,物種演化的相關觀念並非由達爾文首先提出,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學者提出物種演進的想法,地理大發現後,更有許多生物演化的想法被當代科...
演化論
達爾文
演化生物學
自然之梯
生物
2020.09.10
靈長類動物的神經研究
作者 / 撰文|陳志揚。
465期
想瞭解人類如何感知世界、思考以及轉化為行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研究其他靈長類動物,因為牠們在演化上與人類最為接近。在國外,靈長類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尤其是神經科學領域,從基本的感覺、運動乃至於認知、語言與疾病...
靈長類動物
神經科學
瞳孔
上丘
演化
獼猴
狨猴
腦波
2020.09.01
尼安德塔人可能對疼痛比較敏感
作者 / 編輯部
609期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會感受到疼痛?疼痛感由專門的神經元負責傳導,當這些神經元的鈉離子通道(Nav1.7)接收到可能傷害人體的訊息時,便會引發神經衝動,將訊息傳送到大腦,使我們感受到疼痛。
鈉離子通道
演化人類學
神經元
胺基酸
尼安德塔人
2020.09.01
讓擱淺鯨豚 巧手回「生」─ 鯨豚標本師李宗翰專訪
作者 / 郭毓璞/畢業於臺大生態演化所的鯨豚實驗室,待過環保...
609期
臺灣周圍海域有許多不同的鯨豚物種,但要實際一窺牠們的面貌卻十分不容易。如果想見到鯨豚的實際樣貌,藉由標本的展示也是不錯的選擇。在臺灣,有一位奉獻20年的「鯨豚標本師」李宗翰,經過多年來琢磨製作標本的手藝,秉...
鯨豚
中華白海豚
標本
糙齒海豚
海洋
2020.09.01
讓埋藏地下的古代生物重見天日─古生物學家蔡政修專訪
作者 / 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熱衷於分...
609期
化石是生於現代的人們窺探古代生物的媒介之一。在臺灣這塊島嶼上,其實也蘊含了許多不為大眾所知的古生物故事。而主持臺大生科系古生物實驗室的蔡政修老師,是臺灣少見的古生物學家。他從最初對於古生物的熱情,一步步走...
古代生物
化石
標本
早坂犀
2020.09.01
成為一張張的精美植物印記─植物標本
作者 / 胡哲明/臺灣大學生態演化所教授,也是臺大植物標本館...
609期
許多人曾有將樹葉作為書籤的經驗,廣義來說,這也是植物標本的範疇。植物標本是認識植物的良好媒介,根據植物屬性的不同,可以分為臘葉標本、浸液標本、種實標本及木材標本,每一種作法都有不同的考量及目的。而在製作完...
植物
植物標本
浸液標本
種實標本
木材標本
2020.08.01
生命的演化不同於生命的起源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和陽明微免所博士,曾任職...
608期
演化論常被誤認為可用來解釋生命起源,但演化其實指的是生命的演變方式。演化雖無法給出生命來源的終極解答,人們卻能藉由演化,勾勒出生命的改變過程。
生命
演化論
有機物質
原始細胞
電化學梯度
2020.06.29
達爾文你來─用演化觀點改變癌症治療策略
作者 / 李岳倫∕任職於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粒線體暨腫...
607期
150 年前,由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發表的進化論,當中所提及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相信也是現代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而自1990 年代開始,科學家將癌症的發生視為一種演化(evolution)的結果,並提出...
癌症
演化
癌症治療
2020.05.01
忽有龐然大物擱淺臺灣海岸─談鯨魚龐大體型的演化
作者 / 蔡政修∕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
605期
今(2020)年初,臺灣東部長濱的海岸出現了一頭擱淺的藍鯨,一時引起許多研究團隊及大眾的關注。看到鯨魚巨大的體型,驚嘆之餘,許多人也會納悶,到底鯨魚的身軀可以生長到什麼程度。根據最新的研究指出,鯨魚的體型與生...
擱淺鯨魚
擱淺藍鯨
藍鯨
鬚鯨
鯨魚演化
鯨魚體型
2020.05.01
自然選擇不是演化的唯一機制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學術研究領...
605期
物種的演化過程除了自然選擇之外,其實另有其它機制,例如人工選擇、性徵選擇、基因流動與遺傳漂變。自然選擇可以讓物種某個基因普及化,並延續到後代;同理,人工選擇及性徵選擇也能達到相同效果。至於基因流動與遺傳漂...
自然選擇
演化
基因
對偶基因
等位基因
中性理論
人工選擇
2020.04.01
追獵病毒—找出新興傳染病的侵襲足跡
作者 / 藍郁青/著迷微生物的超能力,因而研究病毒演化與宿主...
604期
每一次新興傳染病的爆發,除了治療,科學家最需要做的是了解病毒,希望可怕的傳染病在開始大規模散播出去之前,追蹤病毒的傳播路徑及起源。透過病毒的基因定序和病毒親子鑑定等工具,找出病患與病患之間病毒的演化關係遠...
新冠肺炎
伊波拉病毒
群聚傳染
病毒
伊波拉出血熱
伊波拉薩伊病毒
2020.02.01
演化不只是一種淘汰機制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學術研究領...
602期
演化的主要機制──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是以外在環境作用在生物身上作為篩選標準的力量,這股力量統稱為選擇壓力(selective pressure)或演化壓力 (evolutionary pressure),然而,物種間持續的互動其實...
演化
軍備競賽
抗生素
選擇壓力
物種
2020.02.01
哪裡是人類的起源? 眾說紛紜的單地、多地論
作者 / 寒波/科普作家,經營部落格與粉絲頁「盲眼的尼安 德...
602期
人類如何起源?目前較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人類最初在非洲誕生,數萬年前離開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漸漸演化為現在的族群。
人類起源
演化
智人
單地起源
多地起源
遺傳
2020.01.01
沒什麼用途,藏起來也好? 不見得所有生命現象都是適...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陽明微免所,曾任職UCLA微免...
601期
達爾文隨小獵犬號(HMS Beagle)抵達加拉巴哥群島 (Galápagos Archipelago),島上的鬣蜥、陸龜和芬雀跟南美洲大陸(其實都是來自南美洲大陸)有一定的相似度,這讓達爾文明白:雖然物種來自共同的祖先,但會因應環境...
生命
演化
基因
偽基因
性狀
2019.12.01
汪洋中的一曲奏鳴─ 大翅鯨之歌
作者 / 余欣怡/ 臺灣大學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喜歡...
600期
低沉起伏的旋律,一句句組成樂章,像奏鳴曲般依序在溫暖的海域迴盪著,有時透過船身傳入海人耳中,變成相互流傳著水手魂的傳說。
大翅鯨
唱歌
海洋
交配繁殖
2019.11.29
2019 諾貝爾物理學獎 宇宙學
作者 / 蔣龍毅/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主...
600期
皮博斯為宇宙學的巨擘,他在暗物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宇宙物理學的貢獻良多,也讓世人更加了解宇宙的本質與起源。
諾貝爾物理學獎
宇宙
演化模型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2019.11.27
不間斷的研究能量! 日本福井盜龍重見天日
作者 / 蔡政修/本刊副總編輯,任教於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
600期
還記得我第一次到日本,是2008年的夏天到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參訪,主要和館內的研究人員一島啓人(Ichishima Hiroto)討論古生物相關的研究。 福井恐龍博物館長期以來從事相關的基礎古生物研究,至今也累積了不少令人...
福井盜龍
恐龍展
新種恐龍
2019.11.15
從風機施工打樁的噪音說起──中華白海豚正面臨著什麼...
作者 / 李沛沂/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胡惟鈞/...
455期
離岸風力發電對鯨豚最主要的衝擊,就是打樁時產生的極大水下噪音,這些音可能對鯨豚造成直接衝擊,嚴重的會造成聽力減損的生理傷害,輕微則產生遮蔽效應或是改變鯨豚的行為。
風機施工
噪音
中華白海豚
2019.11.15
離岸風機噪音對海豚生理可能的影響
作者 / 楊瑋誠/臺灣大學獸醫學系;陳琪芳/臺灣大學工程科學...
455期
噪音,對生物來說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以人類的研究為例,人體對噪音的第一時間反應來自於觸發保護機制的杏仁核,會促使包括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等緊迫荷爾蒙的釋放,導致心跳加速並影響身體內許多代謝功能。在正常...
離岸風機噪音
海豚
2019.11.01
進入遠古世界的公民古生物學家─詹姆士.哥德
作者 / 蔡政修/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
599期
古生物學的研究範疇無遠弗屆,只憑藉現有專業學者的研究顯得勢單力薄,因此有一群默默在背後支持的公民,他們雖未受過專業訓練,但藉由各自的努力為古生物做出奉獻。哥德(James L. Goedert)便是這些素人研究者的其中之...
古生物
史翠普獎
公民古生物學家
詹姆士.哥德
布爾福卡鯨
古脊椎動物
化石
2019.09.01
馴化陸生哺乳類動物
作者 / 郭金泉/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教授、東京大學水產...
597期
考古學者在冰河時期人類遺址中發現狗的骨骼,顯示犬類和人類密切的社會關係,據此推測犬類可能是首批被人類馴化的物種。在約1萬2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馴養牛、綿羊、山羊、豬和馬等家畜,這些動物與人類的經濟...
陸生動物
演化理論
遺傳漂變
淘汰
反淘汰
基因
瓶頸效應
2019.09.01
基因之上,演化之下從生物觀點雜談兩性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597期
1970 年代,在美國的臺灣留學生,將對學術知識的渴求,轉化成自身熟悉的文體撰寫。在一顆顆緊密排列的鑄字背後,轉印成 一本本的《科學月刊》, 記錄著當年珍稀的新知。 50 年後的今日,印刷技術不再是制式的活版印刷,...
基因
演化
生物觀點
兩性
性別
有性生殖
2019.08.16
光合作用演化史恐被改寫
作者 / 編輯部
452期
陽光的能量能讓植物行使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透過化學反應進而製造出糖類。許多植物、藻類及部分細菌在這個過程中會將水分解以產生能量,並釋放氧氣作為廢料,其稱為「產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
光合作用
演化史
2019.08.01
50年的追尋-宇宙的演化
作者 / 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
596期
有2件事是無限的:宇宙的大小和人類的愚蠢。但我不能肯定宇宙的大小是否確實是無限的。-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宇宙
時空
星系
愛因斯坦環
2019.05.01
物種的板塊運動擠出多元的基因新大陸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陽明微免所,曾任職UCLA和...
593期
地球上每個物種,都會佔據一個可滿足其生活所需的多維資源空間(multidimensional resource space),這個物理環境稱為棲息地(habitat);不同的生物可以生存在同一個棲息地,但若只說單一物種在生態系中的位置和角色時...
物種
生態
生態棲位
2019.04.01
當古生物得了癌症-2億4000萬年前的骨癌病例
作者 / 蔡政修/任教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
592期
癌症,似乎已經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活,雖然當大部分的人在得知親朋好友罹患癌症時還是會很難過,但也漸漸地學會接受這不可避免卻又殘酷的事實。
古生物
癌症
古病理學
化石
骨癌
2019.03.01
追尋臺灣大型「古」生物之旅
作者 / 蔡政修/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
591期
如果講到臺灣大型動物,大概許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臺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影像。不過,會進一步去思考臺灣黑熊是如何來到臺灣或牠們在臺灣的演化歷程的人,就相對少了許多。
古生物
臺灣古生物
豐玉姬鱷
臺灣鯨魚
2019.03.01
在動行研討會之後─臺灣古生物大發現
作者 / 蔡政修/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
591期
今(2019)年,臺灣最大的生物學領域的研討會──動物行為與生態研討會於臺灣大學舉辦,且主要是由筆者與王弘毅、胡哲明、丁照棣和何傳愷4位老師的實驗室共同主辦。藉此契機,在這場已走過30年的研討會中,首次舉辦古生...
動物行為研討會
古生物
台灣古生物
古脊椎動物學
臺灣熊
2018.12.01
2018諾貝爾化學獎—化學中的演化與革命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588期
今(20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其實很「生物」。諾貝爾委員會(Nobel Committee)宣布將獎項中的1∕2授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教授,另1∕2則由美國密蘇里大學的史密斯(George P. Smith) 教授與...
諾貝爾化學獎
演化
«
1
2
3
4
5
6
»
頁次:
1
2
3
4
5
6
資料總數:153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