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編輯室
戴上桂冠
雖然今(2025)年二十四節氣已走過立冬、小雪,但冬天的氣息卻似乎還在路上。甚至還有颱風報到,外加東北季風作用,北部是天天陰雨綿綿。而這異常的氣候現象也像是時刻提醒我們,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其實正悄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話題拉回本期封面故事。每年十月,對科學界而言,最大的盛事莫過於諾貝爾獎的揭曉。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發現調節型 T 細胞的坂口志文,以及發現調節型 T 細胞關鍵基因的布倫科(Mary Brunkow)與拉姆斯德爾(Fred Ramsdell);物理獎則頒給克拉克(John Clarke)、德沃雷(Michel Devoret)與馬丁尼(John Martinis),他們在超導電路中觀察到宏觀量子穿隧效應與能量量子化現象,為量子科技的發展奠定基礎。
而化學獎則頒給北川進、羅布森(Richard Robson)與亞基(Omar M. Yaghi),他們在金屬有機框架(MOFs)研究上的突破,將有助於為環境與能源挑戰提供解方。最後,經濟學獎頒給莫基爾(Joel Mokyr)、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與豪伊特(Peter Howit),他們透過歷史資料與數學模型證明,技術創新與「創造性破壞」是驅動長期經濟成長的關鍵。
更多關於今年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與貢獻,都在本期封面故事中完整呈現。對諾貝爾獎感興趣的讀者,絕對不能錯過!如果在看完雜誌仍意猶未盡,或對某些研究內容想進一步解惑,那就不能錯過我們近年來年年舉辦的諾貝爾獎講座。今年的活動將在 12 月 13 日週末舉行,而且一次邀請到三位講師,分別對生醫、物理與化學獎進行深入分享,讓你一次掌握三個領域的精彩知識。想了解更多講座資訊,歡迎翻到封底或至《科學月刊》粉絲專頁查看最新消息。
副總編輯 李依庭
封面說說話
本期封面延續以往諾貝爾專輯的版式設計,將四個主題類別依序安排在四個區塊,區塊內以標誌圖樣表示各領域的研究亮點。主標題放置在視覺中心,並搭配諾貝爾獎牌的經典頭像,背景圓底則輔以傳達全球各地得獎者的概念。
01 目錄走編
News Focus
04 成功培養人類胚胎細胞 將揭開生殖祕密
05 新晶體「相機」突破 醫學影像更清晰/曾經被認為可耐熱的微小生物也不敵全球暖化
06 利用極度不穩定的稀有元素打擊癌細胞/可愛的熊蜂竟然讀得懂摩斯密碼 揭開大腦可能的演化樣貌
07 為什麼孤島上會有距離上千萬公里外的板塊痕跡?
封面故事
08 封面故事引言:2025諾貝爾獎特別報導/編輯部
10 封面故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辨別自我和非我 生物是如何巧妙地讓免疫系統不傷害自己的細胞?/陳斯婷
16 封面故事二:諾貝爾物理獎 從人造原子到量子電腦 2025年諾貝爾物理獎揭示的科研路徑/柯忠廷、陳啟東
22 封面故事三: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結構可程式化的新時代 金屬有機骨架MOFs的誕生與介紹/鐘羽晨、林嘉和
28 封面故事四:諾貝爾經濟獎 如何推動經濟成長?知識開放、制度創新與適度競爭/莊奕琦
顯 影
34 微光映現 在光影之間看見科學/顯微觀點
思辯之評
40 魚與熊掌可兼得嗎?如何平衡紅樹林擴張與鷸鴴類水鳥保育的衝突?/林大利
專 欄
44 數不勝數:當代數學家在想些什麼?從費爾茲獎一窺他們的思維/蘇惠玉
50 格物致知:當星星談戀愛 從天文學的二體問題到學術界的兩人難題/楊湘怡
56 潛移默化:基因藥物專「車」直送 談遞送材料的工程與設計/林進裕
62 物換星移:一顆注定會爆炸的炸彈 從地震地質學角度看2025年緬甸地震/邱祈榮
68 永續未來:當海洋和濱海成為碳匯 國際與臺灣的藍碳永續潛力/方偉達
星火相傳
74 把基因編輯講給同學聽 衛道中學基因編輯科普實作營紀實/趙軒翎
78 書 摘:《這世界有點糟,但還有救!》
80 訂閱單
封底裡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