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訊息
- 科學月刊星火相傳計畫
文章專區
2025-05-20讓研究成為故事,讓學生說出「有感」的科學
666 期
Author 作者
趙軒翎/主講者,本刊執行總監兼副總編輯
(本文照片由中大壢中林欣達提供)
許多學生從中學投入科展研究,延伸自然學科學到的內容,在自己有興趣的題材上探索。在準備科展的過程中,學習以科學家常用的報告方式,來與專業的評審老師說明自己的研究,爭取好成績。然而在回到校園後,這些科展成果是否還能介紹給其他同儕,甚至是年紀更小的學弟妹呢?
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數理資優班召集人林欣達老師,於今(2025)年2月初來信告訴我們,他將為高二學生辦一場成果發表會,目標是讓每一組學生以10分鐘的科普短講形式,分享他們一年半的科展研究成果。
要怎麼讓學生跳脫科展說明書的框架,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分享自己的研究呢?
4月21日,中大壢中進行了一場以科學口語表達為主題的三小時工作坊。作為主講者,設計了多元練習,引導學生從研究中萃取出能「說人話」的核心內容。
為什麼研究有趣,講出來卻讓人想睡?
有時候我們下定決心要認真聽一場專業的演講,但才開始不久,你就陷入「鴨子聽雷」有聽沒有懂的困境,再過一會你真正進入「睏」境。擁有專業知識的人很容易因為太熟悉自己的領域,忘記觀眾的知識背景,並且為了顯示自己的專業,試圖透過正確卻冷冰冰的專有名詞、概念來說明,反而把人愈推愈遠。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知識的詛咒」或說「專家盲點」。
要擺脫知識的詛咒,講者要做的並不只是簡化,而是轉譯。在說明研究中使用的儀器,以氣相層析質譜儀(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為例,我們可以用「聞出不同樣本氣味分子差異的靈敏儀器」來取代過於專業的說明。捨棄專有名詞、提供可以想像的畫面,以及強調這個概念對「人」的幫助,在這三個方向下試著轉譯你的專業知識。
演講中讓學生從自己的研究中找出一個關鍵的專有名詞或是概念,試著用換句話說的方式來跟其他學生解釋,並請指導老師根據他們的表達給分。學生的分享方式五花八門,從分享中互相學習不同的表達方式,也給予學生一個練習轉譯的機會。
怎麼用ABT結構,把研究變成故事?
接著請學生回想在他們聽過的各種故事中,有什麼共通點?一個故事,通常不是平平順順,總會有任務、有反派、有需要解決的困難。其實研究不也一樣,也是努力在解決一個問題。
演講中引用了《怎樣談科學》(Houston, We Have a Narrative : Why Science Needs Story)一書中的ABT結構,讓學生做練習。ABT代表And、But、Therefore這三個英文單字,而它們對應的分別是「已知的背景知識」、「我從中找到的問題」、「我如何研究與獲得什麼成果」。
接下來則先以一篇小論文競賽的摘要為範例,進行ABT改寫,再請學生試著寫出自己科展研究的ABT。由於對於自己的研究十分熟悉,學生大多很快就能寫完ABT所對應的三句話,但仍需要面對面與學生確認,寫出的內容是否真正對應到研究的關鍵,而非只是一個小面向。
用3-1-3原則,讓研究在三分鐘發光
在完成ABT結構後,學生已經大致有了故事架構,但接下來要如何將這個架構能夠真正變成分享的草稿,還需要更多的修飾。因此,在這個段落加入和轉化了商業簡報的製作技巧的概念,形成新的「3-1-3原則」──用三句話說明研究核心,一個有趣細節吸引記憶,三分鐘之內完成分享。
學生透過上一個段落的ABT架構,很快就可以找到說明核心研究的三句話。然而在這部分,學生需要寫出有條理、有故事性且更為完整的敘述。而「一個有趣的細節」則是讓學生思考,在他們的研究中,哪個部分是能讓觀眾眼睛一亮、印象深刻的,能否透過什麼樣的轉譯方式凸顯亮點。
學生透過撰寫3-1-3原則的學習單,以及實際分組演練,從自己和其他組別的表達中看見長處與盲點,也學習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複雜的知識。課程最後則以兩組學生的研究摘要,示範轉譯方式,例如將一組益生菌化學金屬有機骨架的研究,轉化為讓益生菌穿上「像鋼鐵人一樣的裝甲」,幫助益生菌能夠突破胃酸地獄,增加活著進腸道的數量。
在實戰演練中,雖然學生有時仍會陷於已經排練多次的科展說明框架中,但從ABT到3-1-3原則,逐步幫助學生找到說科學故事的新方式,期待他們在練習後能在發表會上展露不同的光彩。

說出科學的溫度
「講得好不等於做得好,但講得好,才能讓人知道你做得好。」我們在推動科學教育時,常常著重在研究方法、數據分析、結果驗證。但其實,讓一個研究走得遠,需要的不只是做得扎實,更要有人願意聽、能夠懂。學生這一天學到的不只是結構與技術,而是「說人話」這件事的重要性。如果未來在某個科學舞臺上,聽見他們清楚、有趣、自信地說出自己的研究故事,這意味著——那一顆星火,真的點亮了。
本文同步刊登於《科學月刊》2025年6月號(6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