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4-15清大研究解開紅火蟻「結筏」機制 未來可望應用於活性仿生材料 508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羅億庭

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在2003年入侵臺灣,對臺灣的環境、農業、商業造成極大影響。在行為與習性上,紅火蟻的社會分工組織明確,且具有強烈的攻擊性與防衛,巢穴遭到大水淹沒時還會一隻隻連接在一起結成筏,漂浮在水面上。由於這種現象就像是早餐的穀片在牛奶上結團,因此也被稱為「穀片效應」,為什麼牠們具有如此獨特的生物現象?來自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洪在明的研究團隊找出了答案。
 
在過去,許多研究者推測這種生物結筏現象是由於表面張力而造成。不過洪在明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紅火蟻群在水上結筏的行為其實是一種生物的活性自我修復機制,而且牠們有可能是透過「費洛蒙」(pheromone)這種化學物質,彼此溝通、聯繫進而抓 住對方、結成網筏,目前該篇研究也已刊登於《物理評論E》(Physical Review E)期刊。
 
透過新竹市政府產業發展處和研究團隊成員家人的協助,團隊得以捕捉到紅火蟻並進行一系列的實驗。他們首先發現,其他種類的螞蟻與死掉的紅火蟻都不會出現在水上結筏的行為;此外,即使不在水上,紅火蟻們也能在乾式的震盪臺上自動結筏,顯示紅火蟻是因水的表面張力才結成筏的說法有待商榷。進一步研究紅火蟻巢被水淹沒時的狀況,他們發現蟻群會用大顎和腳抓住彼此,形成多層織網般的結構,便能如同船筏般浮在水面。若是深入觀察蟻筏結構,還可以發現筏面上的工蟻們會一步步從筏的中心往邊緣移動,輪流下水到筏的底部,就像跑步機的跑帶一樣上下循環輪替。至於其他在蟻巢中地位較為重要的角色,例如蟻后、卵、幼蟲等「乘客」則始終安坐筏上,漂流尋找登陸的機會。
 
此外,就像是一般材料經過拉伸後會變窄、變細,團隊也發現若將紅火蟻結成的蟻筏拉長,蟻群可動員上層來填補下層,使得蟻筏不會變窄、變薄。當蟻筏的筏面出現缺損時,還會有工蟻自動填補上來,避免蟻筏的結構損壞。團隊表示,蟻筏的種種獨特性質是人造材料難以達成的,未來如果可以解開紅火蟻結筏求生的機制,就有可能研發出像固態又像液態,既可自動修復又能集體遷徒的活性仿生材料,例如人工韌帶在研發時,就需要拉伸時不致斷裂的彈性材料。
 
有關紅火蟻如何聯繫、結筏,還有許多未解的謎團。洪在明推測,紅火蟻在演化過程中,演化出遇到危險時分泌特殊費洛蒙的功能,可用以示警其他同伴並組織聯繫。未來若是想徹底解開這類生物訊息傳遞機制之謎,或許還需要與其他領域的科學家進行進一步研究。

 

紅火蟻在水面上的筏。(TheCoz,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

 

新聞來源
清華大學秘書處(2024年3月13日)。紅火蟻如何在水面結筏? 清華大學推翻表面張力說。清華大學秘書處,https://secretary.site.nthu.edu.tw/p/405-1070-265187,c8330.php?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