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4-15將廢熱轉換為電能 提升能源使用率的熱電材料 508 期

Author 作者 吳欣潔/陽明交通大學材料與工程學系教授;顏婉婷/陽明交通大學材料與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全球暖化的危機迫在眉睫,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與開發 對環境友好的能源技術,例如太陽能、氫能、核能、熱電材料、能源儲存系統,是未來全球急需投入之處。而能源科學的發展,也應首重綠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以達到2050淨零目標。根據2022年美國能源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DOE)估計,現階段的能源使用效率僅約為30%,代表有70%的能源以熱能形式散失。而熱電材料及技術,則能將大量的廢熱透過全固態系統直接轉換成電力。因此熱電材料本身不但是一種能源材料,更能在產生能源(電力)的同時減少碳排放,並提升整體的能源使用率,是一種少數能提供雙面正向效應的綠色能源技術。
 
近年來,熱電材料逐漸被產學研界重視,不過熱電材料利用溫差來發電的原理雖然聽來容易,執行起來卻極具挑戰性。目前要在產業上應用遭遇的困難,在於產電效率不高、相對的材料成本太高,以及熱穩定性等考量。
 

認識熱電技術的原理

簡單來說,熱電材料的運作原理源自材料內的載子(charge carrier)〔註〕會由高溫往低溫移動,使材料的高溫端與低溫端具有數量不同的載子,進而出現電位差(electric potential difference)並產生電流。這個現象,由德國物理學家塞貝克(Thomas Seebeck)於 1821年的實驗中首度觀察到,後來被稱為賽貝克效應(Seebeck effect)。只要有溫差存在,熱電材料就能產生電位差,此現象也被稱為熱電發電(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TEG)。由於熱電材料本身或模組皆是全固態,在使用上更為穩定、安全且使用壽命較長,這也是熱電技術作為太空探測儀的電力來源的主因。
 

〔註〕載子是指可以自由移動的帶有電荷的物質微粒,例如電子和離子。金屬中的帶電載子是自由電子、電漿中的帶電載子是電離氣體、水溶液中的帶電載子是離子。

 
另一個相關的效應則為熱電制冷(thermoelectric cooler, TEC)的「派帖爾效應」(Peltier effect),此效應由法國物理學家派帖爾(Jean-Charles Peltier)於1834年首次發現,是指當電流通過兩種不同導電性的材料界面時,會引發熱能的吸收或釋放現象。它的原理類似於賽貝克效應的反效應,透過經由施加電流,使熱由高溫端流向低溫端,產生致冷(cooling)的效果,同時也是熱電冰箱的應用原理(圖一)。

 

圖一|熱電發電及熱電致冷
此處皆由p-n熱電材料所組成,顯示了熱電技術的多用性。(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典型的p型和n型熱電材料〔註〕分別為(Bi, Sb) 2Te3和 Bi2(Se, Te)3。這些化合物是熱電冷卻器(TEC)的主要材料。在眾多熱電材料中,碲化鉍(Bi2Te3)在將熱能轉化為電能方面的效率較高,因此脫穎而出。這種效率在半導體冷卻系統中特別有用,可以為電子裝置提供精準的溫度調控,並且能夠有效收集散失熱的熱能源、顯著提高整體能源效率。
 

〔註〕p型和n型熱電材料:在熱電材料中,p型熱電材料的主要載子為帶正電荷的電洞;n型電熱材料的主要載子為帶負電荷的電子。

 
然而在過去半個世紀中,n型Bi2(Se, Te)3BiSeTe的熱電優值(figure-of-merit zT)〔註〕未曾超過1.2,且最高 的zT值也常出現在400 K以上,與它的p型(Bi, Sb)2Te3並不匹配(zT的最大值約在室溫,300 K),因而降低 了熱電裝置的整體效率和冷卻性能。另外,雖然p型的(Bi, Sb)2Te3在室溫下有優越的熱電性能,但它的易碎性 及使用稀有和有害元素碲(tellurium, Te)限制了它被大規模生產的可能性。因此,開發高性能的n型材料和尋找更可持續的p型替代品已然成為熱電技術的關鍵。
 

〔註〕熱電優值(figure-of-merit zT)為評價熱電材料轉換效率的一個無單位的參數,定義為:zT=S2σT/κ其中:
S是塞貝克係數(Seebeck coefficient),也就是熱電材料在單位溫差下所能產生的電壓
σ是電導率,指的是材料導電的能力
T是絕對溫度
κ是熱導率,包括電子熱導率和晶格熱導率
熱電優值zT愈高,表明該熱電材料的能量轉換效率愈好。理想的熱電材料應具有高的塞貝克係數、高的電導率以及低的熱導率。

 

熱電技術的應用實例、技術難題及未來潛力

熱電技術有相當多優點,包括零排放、無噪音、體積小,以及幾乎可以忽略的維護需求,已經成為各種現代工業基礎設施中節能溫控的關鍵組件,並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通訊、醫療保健、汽車、工業、航空、國防,以及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等行業。其中,熱電技術最具特色的應用包括太空探測儀、煉鋼或者汽車引擎的節能需求。由於多數外太空環境未必像地球有充足的太陽能可供發電,因此常用的太陽能發電機制並不可行;而利用溫差發電可長時間熱電,就成為建置太空探測器的重要技術。此外,在一般產業中同樣可見到熱電的應用身影,例如中鋼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將熱電材料模組製成磁磚樣態,並貼附在煉鋼廠區中,將煉鋼產生的大量熱能轉換成電力供照明使用;或是在汽車引擎內建置熱電材料模組,就可以把300℃的高溫轉換為電力。
 
隨著光通訊、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和智慧型可穿戴設備等新興技術的興起,熱電應用的市場預計將經歷另一次顯著的需求增加。以下簡述熱電應用的一些例子:
 
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於1977年發射的航海家1號(Voyager1)太空船,就開始使用熱電裝置進行發電,2012年在火星上著陸的好奇號(Curiosity)火星探測車也同樣使用「多任務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multi-mission 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MMRTG,圖二)進行發電。由於只要有溫差就能產生電力,因此熱電裝置非常適合外太空的極端溫度(大約3K),熱電材料的高穩定性也為航海家1號提供了長達40年的穩定運行。因此,提高熱電裝置的性能對太空探測技術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圖二:好奇號上的MMRTG。(Kim Shiflett,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近年來,熱電裝置已應用於各種汽車組件,例如排氣系統、引擎和催化轉化器,將大量廢熱轉化為車輛使用的電能,從而降低燃料消耗。此外,也可裝設於汽車座椅中,以釋放冷/熱空氣,確保長時間駕駛時的座椅舒適。然而,隨著現代汽車中電子組件數量的增加以及對電力的需求日益增長,特別是隨著零排放車輛(zero emission vehicle, ZEV)計畫的推廣,未來汽車中熱電裝置的需求預計將顯著增加。
 
約35年前,美國航空和國防部門也早已在軍事設備中使用熱電裝置。例如噴射發動機會釋放出大量的熱量,若是利用熱電裝置進行廢熱回收,便可以節省超過0.5%的燃料消耗。對於商業飛機來說,節約0.5%的燃料消耗相當於每月運營成本減少12億美元。而在國防應用中,像是無人機、星際追蹤系統和熱成像攝影機等,熱電裝置有助於節省電池更換成本並穩定設備的溫度,提高國防設備的耐用性和靈敏度。因此對航空或國防開發中熱電裝置的需求,預計將顯著增加。
 
對臺灣而言,熱電技術在淨零的浪潮中所扮演的角色關鍵,在於是否能開發高效能且高經濟價值熱電系統,以及是否有適當的熱源適用於回收。臺灣作為一個成熟的工業化國家,2020年的工業用電量約佔55%,若參考DOE每年的統計,在電力資源中有近乎七成的電以熱能形式損失。圖三顯示了臺灣工業廢熱的溫度分布占比,雖是2010年的統計數據,但此數據仍可用來推測現今的工業廢熱比例。臺灣的工業廢熱約60%溫度低於250℃,其次是高溫區超過651℃的熱源佔了約18%,最後則約有20%的工業廢熱落於251∼650℃的溫度區間。此外,熱電材料在臺灣還可以應用於地熱發電,利用豐富的地熱資源進行電力產生,為能源供應帶來更多可能性。

 

圖三|臺灣2010年工業廢熱溫度的占比圖(資料來源:固態熱電材料節電研究計畫,經濟部能源署能源知識庫)

 

潛力無窮的熱電材料

熱電材料的研究和應用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未來將有更多的應用領域開啟。熱電材料的發展潛力,不僅體現在它多樣化的應用領域,還體現在不斷提高的轉換效率和性能上。現階段,研究人員正在持續尋找新型熱電材料、改善結構和製程、提高轉換效率。此外,熱電材料也能用於減碳,有機會作為綠色能源的一部分,為產業和社會提供高效能的綠色材料。未來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更多功能的熱電材料開發,以及更高效的熱電材料製程和裝置的設計。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的支持下,熱電材料的研究和應用前景將更加廣闊,有望成為未來永續發展的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