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1-01物質波與波函數 量子力學的百年辯駁 649 期

Author 作者 高崇文/中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物理雙月刊》〈阿文開講〉專欄作者、量子熊YouTube頻道《瘋狂牡羊雙人組》主持人。

Take Home Message
• 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的概念,將微粒行為描述為特定頻率和波長的波,開啟了波動力學和量子力學的發展與討論。
• 戴維森和革末的實驗成功驗證物質波理論,引領薛丁格、玻恩等人相繼提出對於波函數的解釋。
• 學界對波函數的不同解釋爭論不休,最後由「哥本哈根詮釋」成為主流,不過物質波的發想與後續發展,對於量子力學仍功不可沒。

 
今(2024)年是著名的物質波(又稱德布羅意波)100周年,接著就是矩陣力學(1925年)、波動力學(1926年)、測不準原理(1927年)的百年紀念。回顧百年前的科學發展,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提出的物質波假設可算是天際上的一道晨曦,預先宣告人們知識新紀元的到來,的確值得深入一談。就讓我們來回顧德布羅意百年前破天荒的創舉。

 

 

德布羅意拍攝於1929年(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德布羅意踏入量子理論

德布羅意是第五代布羅意公爵(Victor, 5th duc de Broglie)的幼子。當他進入法國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就讀時,原先選擇了歷史,後來又轉為法律。一直到他讀了法國數學家龐加萊(Jules Poincare)的《科學和假設》(Science and Hypothesis)與《科學的價值》(La Valeur de la Science)兩本書後,才開始專心研讀理論物理。1913年德布羅意得到了學士學位,直到1919年他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退役後才又返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而物質波這個神奇的主張正是他博士論文的核心。
 
讓我們先來認識當時物理界的光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許多物理學家嘗試利用波耳模型(Bohr model)解釋更複雜的元素光譜。特別是德國,更是執世界光譜學之牛耳;相對來說,法國物理界的強項是放射性研究與X光實驗,而理論物理是以研究時空結構的相對論為主流。德布羅意的老師朗之萬(Paul Langevin)是在法國提倡相對論的主要推手之一,所以德布羅意會選擇在法國相對冷門的量子理論當作博士論文主題,實屬異數。但在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終於在1924年完成博士論文〈量子理論研究〉。然而,物質波理論連朗之萬都不敢相信。
 
幸好朗之萬沒有把他的論文丟到廢紙簍,而是寄給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尋求他的意見。即便當時的愛因斯坦正忙於玻色-愛因斯坦統計的研究〔註〕,只是稍微翻了一下論文,就馬上意識到這論文背後的涵意。於是他興奮地回信給朗之萬,信上寫道:「他已經掀起了面紗的一角!」並且將論文送往柏林的科學院,使德布羅意的理論廣知於物理學界,德布羅意也就順利取得博士學位。
 

〔註〕玻色-愛因斯坦分布是指自旋為整數的粒子,在多個能階上的平均粒子占有數在熱平衡下的分布。與古典粒子不同的是,在同一量子態的粒子無法分辨。


 

朗之萬(左)將德布羅意的論文寄給愛因斯坦(右)。愛因斯坦在回信上寫道:「他已經掀起了面紗的一角!」並將論文送往柏林的科學院,使德布羅意的理論廣知於物理學界。(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異想天開的主張—物質波

德布羅意提出的理論是什麼呢?讓我們看看他曾說的話:
 
「當我在1923~1924年構思波動力學的第一個基本概念時,我的目標是形成一個像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理論一樣,但包含所有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理論。」
 
具體來說,德布羅意主張電子這類有靜止質量的微小粒子的行為,可以用特定頻率與波長的波來描述。且波的頻率應該與此粒子的能量有關,波長則是與粒子的動量有關。……【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