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05-04史前人骨遺骸研究 科學印證臺灣的小黑人傳說 641 期

Author 作者 洪曉純/澳洲國立大學考古學與自然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亞太地區史前考古。

Take Home Message
• 據原住民的傳說及文獻紀載,臺灣可能存在一群小黑人,過去學者推測他們在南島語族來到臺灣之前就居住於此。
• 臺東出土的一具遺骸不僅與東南亞小黑人的埋葬方式相同,體質形態也和現今存在於菲律賓呂宋島的尼格利陀人最接近。
• 新石器時代農業族群(南島語族)與小黑人的生存競爭可能讓臺灣的小黑人就此滅絕,留存於歷史及傳說之中。

今日雖然没有小黑人(或稱矮人、矮黑人)居住在臺灣,但是許多原住民部落仍有關於小黑人的傳說,賽夏族人更是保留了與小黑人傳說相呼應的矮靈祭傳統。這些傳說的共同特點包括神祕的小黑人族群說著不同的語言、身材矮小、皮膚黝黑、頭髮捲曲。然而,即使臺灣各原住民族群的小黑人傳說繪聲繪影,矮靈祭也已經舉行了百年以上,卻始終沒有科學研究可以證明小黑人曾經在臺灣真實存在過。最近,筆者與多位國際學者攜手合作、以科學分析臺東東河鄉小馬洞穴裡出土的一具史前人骨,終於解開了這個歷史謎團。

小黑人的文獻記載和南島部落的傳說

臺灣關於小黑人傳說的論著文獻,依時代先後可以分為清領時期(1683~ 1895 年)、日治時期(1895 ~ 1945年),以及1945 年以後三大階段。清領時期已有不少歷史文獻提及臺灣的小黑人,例如1694 年清朝官員高拱乾編修的《台灣府志》卷七風土志、1697 年清朝官員郁永河撰寫的《裨海紀遊》、1719年的《鳳山縣志》、1720 年的《台灣縣志》、1722 年的《臺海使差錄》、1894 年的《鳳山縣採訪冊》等。這些文獻多半描述他們的身材相當矮小,僅二至三或三至四尺(當時一尺約30 ~ 36 公分),生活方式比臺灣其他原住民(即南島語族)更為原始,居住在洞穴或深山裡,語言與其它島民難以相通。

到了日治時期,多位日本學者注意到與小黑人有關的傳說,並且深入到原住民部落採集、記錄,並進行分析比較研究。首先,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在1898 年和1906 年率先發布了兩篇與小黑人相關的文章(〈臺灣に於ける蕃人の想像する矮人〉及〈臺灣の土蕃に傳ふる小人の口碑に就きて〉)。文中指出小黑人的傳說不是穿鑿附會的幻想,這也帶動了後來的研究風潮。其後,1932 年日本博物學者鹿野忠雄出版了他收集並研究的25 則流傳於臺灣原住民之間的傳說,認為這些傳說具有一定的真實性。日本體質人類學教授足立文太郎更進一步將臺灣原住民傳說中小黑人的源頭指向現今仍存在於南太平洋的尼格利陀人(Negritos,又稱矮黑人),推測早在臺灣原住民的祖先(即古南島語族)尚未移居臺灣之前,臺灣就已經有小黑人先居於此。現在來看,日治時期的學者關於小黑人傳說的看法還是很有遠見的。1996 年,語言學者李壬癸系統性地收集了臺灣清代以來的歷史文獻,同時深入到原住民各族記錄相關傳說,所收集到的數量增加至43 則;直到今日,李壬癸仍對小黑人的研究抱有很大的興趣和熱忱。2015 年,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劉育玲的博士論文《台灣原住民族矮人傳說研究》中,收集到的文本數量更多達258 則。據她調查,當前臺灣的16 個南島民族,除了蘭嶼的達悟族之外,其餘15 個族群幾乎都流傳著矮人傳說。其中,現今居住在新竹五峰的賽夏族人對矮靈傳說與觀念相當重視,更會定期舉行矮靈祭(賽夏語paSta'ay,譯作巴斯達隘)祭典。……【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41期】

圖一|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小黑人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