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2-11-01極端星球—急速旋轉的中子星 515 期

Author 作者 曾耀寰/任職中研院天文所

196786日晚上,英國劍橋大學研究生貝爾(Jocelyn Bell Burnell, 1943~)獨自用電波望遠鏡觀測波長3.7公尺的電波訊號,她的主要研究是類星體閃爍現象(scintillation),但貝爾卻發現一個不尋常的閃爍源,這個閃爍源出現在不預期的位置,該處沒有預計觀測的類星體。經過仔細的後續觀察,貝爾終於在同年的1128日完整地記錄這個訊號,發現這是一個強度不等,但會隨著時間起伏變化的電波源,並且變化的週期非常固定,大約是1.33秒(圖一)。沒錯,這個閃爍源以一秒多的時間,不斷地向地球傳送電波訊號,就像螢火蟲一般。如此短暫週期,並且來自太陽系之外,第一個讓人聯想到的就是小綠人(little green man),一個外星文明正在向我們招手。

小綠人的發現?

一開始,貝爾的指導老師休伊什(Antony Hewish, 1924~)推測,一個穩定週期閃爍的電波訊號,很可能來自一個繞行恆星公轉的行星,也就是說有小綠人在行星上不斷向外發射電波訊號,由於週而復始地繞行恆星公轉,才有持續的週期變化。但這個電波閃爍週期只有1.33秒,若說是公轉週期,也實在太短,並且行星的公轉會造成都卜勒效應,我們在地球上應該會看到紅移和藍移交互產生,這些特徵都沒有出現在觀測的資料上,他們很快就放棄了小綠人的假設。

脈衝星意外的發現

經過精確測量之後,貝爾已經能將週期測量的準確度提高到千萬分之一秒,得到的週期為1.3372795秒,於是他們將結果刊登在19682月的Nature期刊上,並稱這種特殊的無線電波源為脈衝星(pulsating star ,或波霎pulsar)。脈衝星以極短的週期閃爍,在當時沒有一種正常的恆星或星系能產生這樣的訊號,休伊什在論文中推測,這很可能來自不尋常的天體,例如白矮星或中子星,我們現在確認這種電波脈衝星是一顆中子星,而且是高速自轉的中子星。

脈衝星是一顆不尋常的天體,而本身的發現過程也是個意外。休伊什和貝爾原先研究的方向是類星體的閃爍現象,並且自行設計製造特殊的電波望遠鏡,針對此一現象收集波長3.7公尺的電波訊號。電波訊號的閃爍現象和可見光的閃爍類似,平常看到的星光閃爍, 是因為大氣的擾動,使得空氣密度分布不均,當星光通過大氣時,產生折射,因而出現閃爍現象。太陽系內的行星際空間也有密度不均的電漿(plasma),這些電漿大多來自太陽。太陽系外電波源發出的電波,經過不均勻的行星際空間,也會有行星際閃爍(interplanetary scintillation ,如圖二)

圖二:水面波會像透鏡一樣,使得太陽光在水底產生較亮和較暗的區域,並且會隨著水波前進(左)。大氣空氣像水波一樣的波動,星光經過大氣空氣後,也會在地表產生類似的現象(中)。無線電波經過太陽風,也會產生像星光閃爍的現象(右)。(作者提供)

由於行星際閃爍非常快速,通常是以秒計,因此只有角直徑很小的電波源才有明顯的行星際閃爍,休伊什在1948年進入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開始研究電波源的行星際閃爍,並於1954 年得到角直徑小於1秒弧(角度1度的3600分之一)的電波源,在觀測波長大於1公尺的情形下,才會有行星際閃爍。

正好在1960年,美國天文學家桑德奇(Allan Rex Sandage, 1926~2010)發現名為3C48的電波源, 3C48雖長得很像一般的恆星,但有全然不同的光譜特徵。1963年,另一位美國天文學家施密特(Maarten Schmidt, 1929~)又發現一顆電波源3C273,從光譜中確認出高紅移的氫光譜線(圖三),根據美國天文學家哈柏(Edwin Hubble, 1889~1953)1929年發現的哈柏定律,這樣高紅移的天體代表3C273離我們很遠,雖然3C273看起來很像一般的恆星,角直徑小於1秒弧,但在這麼遠的位置,又能發出明亮的光線,顯然不是一般的恆星,故稱之為類星體(quasi-stellar radio source,或稱quasar)。休伊什便將原先研究角直徑小於1秒弧的行星際閃爍,轉向了類星體。

圖三:上圖是3C 273的光譜,有明顯的三條光譜線,下圖是實驗室所得到的光譜線,標示出三條氫光譜線,分別是波長410奈米的Hδ, 434 奈米的Hγ和486 奈米的Hβ。與3C 273 的光譜線比較, 3C 273的三條光譜線是高紅移的氫光譜線。

為了這項類星體的行星際閃爍研究,休伊什建造了特殊的電波望遠鏡,由於類星體屬於河外電波源,離我們很遠,電波微弱,需要較大的天線面積收集足夠的訊號,於是在英國劍橋建造了長470公尺、寬75公尺的矩形天線陣,天線接收面積可達18000平方公尺。這個矩形天線陣是由2048個偶極天線(dipole antennae)所組成,懸掛在1000多根高約3公尺的木桿上,並用了超過190公里的訊號纜線連接(如圖四)。貝爾就在這個時候進入休伊什的團隊,和其他五位團隊成員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合力建造。19677月,矩形天線陣開始啟用,貝爾負責電波訊號資料的收集。矩形天線陣記錄的資料都寫在紙帶上,一天所記錄的紙帶約30 公尺,貝爾都是用肉眼的方式在30 公尺的紀錄紙帶上找尋類星體的閃爍訊號,到了當年的8月,貝爾發現了異常的現象,她將這顆脈衝星編號為CP1919(現編號為PSR B1919+21191921分別代表脈衝星的赤經赤緯座標,赤經1919分,赤緯21度),之後貝爾又在將近5000公尺長的記錄紙帶上找到3顆脈衝星,當中的一顆編號為PSR B0950 + 08,其脈衝週期僅有0.25秒,一秒大約閃爍四次。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