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3-01-01寶貴的另類實驗課程—專題製作 517 期

Author 作者 周鑑恆/任教萬能科技大學光電系。

近日在「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中有主管要員表示:台灣已進入「人才斷層」期,必須有所作為,否則無法與他國競爭而將「死狀甚慘」。教育部、中研院、工研院主管官員群起附和,顯見事態嚴重。

然而台灣已有半個世紀以上未見兵燹,政治動蕩也從不曾鬧大,政府以發展科技、提升高等教育為名義提出過不少方案,挹注了天文數字的資金,難不成均無關乎人才培養,或者都成效不彰,而彈丸之地近一百七十所大學竟難堪重任,形同虛設?

如果情況真如當朝諸公所言,問題就不只是「人才斷層」的窘境,而是數十年來科技政策徒勞無功、血本無歸的災難。稍有責任感的主管官員,面對這樣的危機,至少要分析一下過去整體科技及教育施政到底那個環節出了問題,一方面有所警惕與修正,一方面給納稅義務人一個起碼的交代。忽然拋出令社會恐慌而事實上政府要負全責的議題;穿鑿附會新的措施(新措施對台灣技職體系瀕臨崩潰的科技教育視若無睹,也未留意年輕一代漸漸不願投入科技領域的轉變),只不過重演長久以來施政之叵測。

如果從對下一代的教育,來探究科技人才的培養會發現:過去學生的確面臨不尋常升學競爭;而聯考制度、考試方式和考試領導教學等都是枝節問題;無法突破人均資源稀少的困境,不可能真正解除升學壓力。幾十年前政府和家長都注意到學生的壓力太大,為此聯考制度之存廢和試題之取捨均曾仔細討論過,但當時大都揚湯止沸,於事無補。若干年前趁升學壓力猶在,為了所謂「教改」而一方面更改某些課程內容,一方面吹噓降低升學壓力。演變的結果即是廣設大學,高中職學生百分之百升學。但除了賠上升學的公平性之外(這對台灣社會將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並未解決根本問題。下一代的壓力只是變得更複雜,還另外衍生學生素質下降的新問題;再加上「少子化」而招生不易,許多大學和高中職為繼續經營,既不可能因材施教,也無意要求學生上進求學,於是高等教育遭到嚴重扭曲,學風丕變。許多科技大學幾已不成大學,許多高中職學生根本沒有國中程度,各大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的要求標準一降再降,甚至以轉型為名根本毀棄科技教育。

作為一介科技教育工作者,人微言輕,本文不討論政策良窳,只針對已然存在的棘手困境,找尋可行的補救對策。

台灣相當比例(科技)大學的現況是:由於學風散漫,學習動機低落,高中職又鮮少堅持鼓勵學生嘗試,直到獲得成功學習的寶貴經驗〔註一〕。失敗的挫折使學生一來無法有效累積基本知識與能力,不能掌握學習技巧;二來反而養成不良的習慣,例如逃避學習、恐懼學習和負面自我的暗示等,興趣與士氣蕩然無存。兩者惡性循環,學生程度於是每況愈下,數學、科學及語文能力普遍低落,以致無法掌握公式,難以建立抽象概念,閱讀和理解困難重重。教學滯礙在所難免。……【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17期】

註一:就像其他領域的成功經驗,成功學習的經驗讓學生更嫻熟地進一步累積更高深、廣泛的知識與能力,領悟到:(一)如何善用自我能力的優缺點以便能持續成功學習;(二)如何克服學習的挫折感與壓力;(三)學習的必要過程與訣竅等。因此,成功學習的經驗是學習中最寶貴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