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10-15肝癌免疫療法的成效如何評估?陽明交通大學從「糞便細菌」找到線索 490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羅億庭

腸道菌叢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在近幾年來受到許多研究者關注。除了腸道菌之外,糞便中的細菌同樣也是研究重點。雖然「糞便」總是給人骯髒、不乾淨的形象,不過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與臺北榮民總醫院(簡稱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團隊的研究卻發現,糞便中的細菌可以有效預測免疫療法對肝癌的治療效果,腸道菌相好的患者,不僅免疫治療的反應較佳、存活率也明顯較高。

「免疫療法」對於癌症患者而言是一種治療的新選擇,對於一些無法透過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來說,更具有重要性,不過目前仍缺乏一項有效的生物指標能用來預測免疫療法對於治療肝癌的效果。

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同時也是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的趙怡翔領導的肝癌團隊,從2018年開始收集在臺北榮總進行免疫治療的41位肝癌患者的治療前糞便檢體,並與17位健康民眾的糞便檢體進行腸道微菌叢的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分析,後續又再使用另外33位肝癌患者的檢體做交叉分析驗證。

研究發現,一般肝癌患者糞便中以厚壁菌門(Bacillota)和擬桿菌門(Bacteroidota)細菌為主。而在腫瘤惡化患者的糞便中,研究團隊則發現有較多的擬桿菌門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9);對免疫反應有良好反應的患者糞便中,則以厚壁菌門的毛梭菌(Lachnoclostridium)、韋榮氏球菌(Veillonella)較多。此外,毛梭菌的豐富程度也與患者糞便中的次級膽酸濃度具有顯著的相關性。

另外整體而言,腸道內菌相好的患者肝腫瘤對於免疫療法的反應以及存活率都明顯較好。團隊也根據統計模型預測,在糞便中有較多毛梭菌但普雷沃氏菌較少的患者存活率最佳,中位數可達22.8個月。

黃怡翔表示,人的腸道系統內共生著數以兆計的腸道細菌,與人體營養、代謝、免疫等身體機能息息相關。除了肝癌外,腸道微菌叢也被發現能調節黑色素瘤、部分肺癌與腎臟癌對於免疫治療的反應。團隊成員之一的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沛璋表示,整個亞太地區(包含臺灣)都是肝癌的盛行區域,這項研究成果有助於臨床醫師以非侵入式的方法,預測肝癌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療後的腫瘤反應,以及預後的存活率,並進一步提供患者更適當的治療方式以對抗肝癌疾病、降低死亡率。

本篇研究目前已發表於《癌症免疫治療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中。雖然目前腸道菌叢對於腫瘤治療的結果還不是非常明確,不過陸續有一些研究發現毛梭菌具有抗發炎的潛力、普雷沃氏菌則與發炎失衡有關,這些研究都有可能是腸道菌影響免疫療法的原因。

新聞來源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2022年9月8日)。從糞便細菌尋找肝癌治療的蛛絲馬跡,榮陽交團隊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指標。https://www.nycu.edu.tw/news/3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