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06-01「Living with COVID-19」,臺灣準備好與病毒一起生活了嗎? 630 期

Author 作者 施信如/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從2019 年底爆發到現在,已經過了兩年半。隨著許多國家經歷過好幾波疫情,加上疫苗的高施打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對人類的威脅程度確實比疫情剛開始時降低許多,也因此有很多國家恢復正常生活、陸續開啟國門。此外,大家對待病毒的心態也變得不太一樣了⸺從剛開始的惶恐、無奈於變種病毒株的產生,到現在Omicron 變異株的出現,迅速席捲全球,人類「被迫」與 SARS-CoV-2 一起生活,如同許多國家政府喊出的口號「living with COVID-19」。

從去年到今年,疫情如何演變?

SARS-CoV-2 是一種核糖核酸(RNA)病毒,由病毒的RNA複製酶(RNA replicase)複製自己的基因,而RNA複製酶的特性就是容易出錯。雖然冠狀病毒的複製酶和其他RNA 病毒,如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或腸病毒(enterovirus)的複製酶不盡然相同,具有較佳的校正能力,但有時還是會複製出錯的RNA,使得病毒基因產生突變;加上冠狀病毒的基因重組能力很強,因此很容易產生嶄新的病毒變異株。而在病毒演化的過程中,病毒也會留下對它有利的生存條件,導致新的病毒變異株往往會有「免疫逃脫性」(immune escape),降低了原本疫苗的效果,或是讓曾經罹患此疾病的人有機會再重新被其他變異株感染。

臺灣現在正面臨Omicron 變異株社區大流行的高峰期,但這又與去(2021)年同時期,我們面臨Alpha變異株在社區流行時的情況不太一樣,主要是因為這兩種病毒株的特性不同⸺Omicron 變異株的傳染力非常強,不像Alpha 變異株用圍堵的方式便可以控制住。因此,面對來勢洶洶的Omicron 變異株,再仔細的疫調、再確實的隔離都沒有辦法維持所謂的「零確診」。從病毒學的觀點來看,現在一些鄰近國家採取的極端防疫方式,用來對抗Omicron 變異株是行不通的。

疫苗、口服藥物,讓我們更能對抗病毒

在這波疫情中,幸運的是我們打了「有效」疫苗的比例是比較高的。為什麼說是「有效」的疫苗呢?面對Omicron 變異株,所有的疫苗效力其實都降低了5 ~12 倍,而原本產生保護性抗體(也就是所謂的中和抗體)效價就較低的疫苗,如科興疫苗,面對Omicron變異株的保護力就較為不足。這也是為什麼疫苗打三劑,比打兩劑的保護力更高的原因。在打了三劑疫苗後,身體裡面的中和抗體濃度會比較高,因此具有保護作用。雖然這裡所謂的「保護」,並不代表疫苗能防止病毒感染人體,不過很多研究都顯示,打過三劑疫苗的人住院率、重症率、死亡率都會降低。另外,年長者是在疫情下最脆弱的一群,因此打好疫苗也是降低他們死亡率的重要關鍵。

除此之外,能即時使用抗病毒藥物,也是降低中、重症率及死亡率很重要的方式。 有些國家也積極利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防止COVID-19 患者演變為重症,例如美國在今(2022)年3 月開始實施的「檢測與治療」計畫(Test to Treat),將藥物配送到基層醫療場所,讓使用完快篩或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呈現陽性的民眾,可以將檢驗結果或報告給予醫生評估後,開立用藥的處方箋,讓民眾能夠憑藉處方箋到藥局領藥。這樣的開藥方式,便不會出現如同疫情剛開始時沒有疫苗也沒有藥物的狀況,而是能及時就醫、便利拿藥,就像得了流感可以拿到克流感(Tamiflu)。民眾也不會對於看不到醫生感到恐慌,急診更可以留給急症、重症和真正需要的人,使大家逐漸恢復正常生活。

目前較容易拿到的口服藥物為輝瑞藥廠(Pfizer)的帕克洛維(paxlovid),但它會與很多慢性病患者服用的心律不整、降血脂等藥物產生一些藥物間的交互作用,因此需要由醫師評估能否先停止使用幾天原先的用藥,改先服抗病毒藥物。帕克洛維在使用上也有一些限制,例如肝病患者需要審慎使用,以及孕婦是否可以使用的臨床資料不足等不過,目前國際上陸續有一些研發中快通過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的新藥就比較沒有這一層顧慮。所以繼續採購、比較國際上的新藥,提前布局與購買藥品,也是將來繼續和SARS-CoV-2 一起生活的重點。

該如何與病毒共同生活?

從病毒學的觀點來看,SARS-CoV-2 是不會消失的,它比較有可能會成為一種人類的呼吸道病毒。像是在SARS-CoV-2 出現之前,人類冠狀病毒OC43、229E等感染人類呼吸道的冠狀病毒,也是來自於動物,跨越宿主的障礙後變成人類病毒。只是因為當初的科學沒有現在進步,或是因為病毒特性的不同,也有可能是由於當時世界的交流沒有現在方便、快速,所以人類沒有察覺到它們的流行程度。

但面對SARS-CoV-2,人類還正在摸索中,我們仍不了解這個病毒的致病性。像是為什麼它會對一些小孩子造成致命性腦炎?為什麼一些感染者在病情痊癒後,還會留下所謂的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這些都還有待更多研究與了解。對於一些新興的傳染性疾病,快速且精準的檢驗、即時的用藥、有效的疫苗都不可或缺。而這三個方向的準備是否充足,更會決定我們和這個病毒一起生活時的品質,在檢驗試劑、藥物、疫苗來源都足夠的情況下,我們的生命安全、安心程度都會提高;反之,不僅會產生物資的搶購潮、恐慌、不安,甚至危及到生命。

在目前的社區大流行期間,大家不妨也思考一下:你也許是那個很幸運,感染了病毒但沒有出現症狀的人,但是當你身上的病毒傳給下一個或下下一個人的時候,他可能就沒有那麼幸運,或許會因為重症而引發更強烈的併發症,甚至是死亡。當身體出現一些COVID-19 典型症狀時,意味著你體內的病毒量比較高,因此在咳嗽、打噴嚏時一定要記得掩蓋口鼻,保持勤洗手的習慣也是防止病毒入侵的一大關鍵,期許每個人都能好好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共同平安度過這次的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