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04-01丈量宇宙幾何:歐幾里德太空望遠鏡 628 期

Author 作者 林彥興/現就讀清大天文所,EASY天文地科團隊總編輯。努力在陰溝中仰望繁星。

Take Home Message
•歐洲太空總署預計於明年發射新一代太空望遠鏡「歐幾里德」,用以研究暗物質及暗能量。
• 宇宙誕生之初,宇宙的溫度、密度、壓力非常高,且物質分布均勻,僅有微小的密度差異。但在重力的影響下,有些地方的密度越來越高,形成星系與星系團。而這些過程與暗能量、暗物質息息相關。
• 歐幾里德太空望遠鏡將利用「弱重力透鏡」與「重子聲學震盪」,讓天文學家能更精確地測量暗能量與暗物質的性質。

暗物質(dark matter)與暗能量(dark energy)的本質是物理界的兩大未解謎團。

物理學家相信它們主宰著宇宙百億年來的演化,卻對它們的真身所知無幾。對此,粒子物理學家建造粒子加速器和形形色色的偵測器,嘗試直接創造或捕捉它們經過時留下的一點蛛絲馬跡;而天文學家則仰望深邃的夜空,嘗試觀察它們對宇宙造成的影響,反推出暗物質與暗能量的性質。預計在明(2023)年,歐洲太空總署(ESA)將發射新一代太空望遠鏡「歐幾里德」(Euclid),幫助物理學家探秘宇宙的黑暗面。

如何從天文觀測研究暗物質與暗能量?

藉由天文觀測來研究暗物質與暗能量,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實際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得從目前天文學家對宇宙的認知開始講起。

宇宙誕生之初的數十萬年間,其溫度、密度、壓力都非常高,而且物質的分布相當均勻,僅有微小的密度起伏。但慢慢的,這些微小的密度差異,在重力的影響下被不斷放大,使得有些地方的密度越來越高,形成星系與星系團;而有些地方的密度則越來越低,形成巨大的空洞,最終長出猶如蜘蛛網般的宇宙大尺度結構(圖一)。

圖一:宇宙誕生之初,物質的分布相當均勻(左),僅有微小的密度起伏。
但在重力的吸引下,原本微小的密度差異會被逐漸放大(中),演化成為蜘蛛網般的大尺度結構(右)。
(Volker Springel, Max-Planck-Institute for Astrophysics)


這個過程深受暗能量與暗物質的特性影響。不同的暗物質與暗能量理論,會對宇宙膨脹的快慢、大尺度結構的演化、星系的數量等給出不同的預測。而天文學家想做的,就是藉由大量觀測宇宙中星系的分布,反推出宇宙的膨脹歷史和大尺度結構的演化過程,再與理論比較,就能夠知道哪個理論才是正確的。因此,能夠觀測的星系樣本越多,便能看到越遙遠而古老的宇宙,天文學家就可以越精確地了解暗物質與暗能量的性質。

數十年來,天文學家已經建造了許多望遠鏡進行這些工作。比如大名鼎鼎的「史隆數位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SDSS),從2000 年至今已經累積拍攝了數千萬個星系的龐大資料庫,對宇宙學研究有非常大的貢獻。而歐幾里德太空望遠鏡,將以「弱重力透鏡」(weak lensing)與「重子聲學震盪」(baryon acoustic oscillations, BAO)為主要的科學目標。

弱重力透鏡是什麼呢?大家可能都聽過,物質與能量會扭曲周遭的時空,而光線經過這些彎曲的時空時就會受到偏折,稱為重力透鏡效應(gravitational lensing)。天文學家將重力透鏡效應分成「強重力透鏡」(strong lensing)、「弱重力透鏡」(weak lensing)、「微重力透鏡」(micro lensing)。強重力透鏡,顧名思義,就是效果很強,肉眼就能輕易辨認的重力透鏡效應。在星系團等大質量天體的重力影響下,背景遙遠星系的影像會被拉扯成細長的弧形,或是分裂成多個影像。……【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