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5-01-01天氣現象與動力機制-由臺灣的劇烈天氣現象說起 541 期

Author 作者 蘇世顥/任教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劉清煌/任教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郭鴻基/任教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天氣如何?」相信在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中,一定有問過這樣一句話。這代表了我們都瞭解天氣是多變且難以掌握的現象,卻時時刻刻的影響我們的生活,所以才需要不斷關心它的變化。

「天有不測風雲」-極端天氣事件

天氣並非天天都是風和日麗的情況,有時候會降下滂沱大雨而導致淹水,也會一段時間滴雨不降導致乾旱。這些偏離平均狀態的天氣,往往會帶來日常生活的不便,甚至造成災害。我們稱這類的天氣現象為極端天氣事件,而耳熟能詳的颱風便是這類天氣型態的代表之一。

2009年造成臺灣重大災害的莫拉克颱風,相信大家都還記憶猶新。仔細觀察颱風當時的雷達圖,發現在臺灣南部的陸地上,有另一條沿著山脈發展的對流系統。這是因為西南風直接吹到臺灣的陸地上,當氣流遇到中央山脈時,空氣會沿著山坡上升,而產生所謂的「地形強迫舉升」現象,進而產生對流系統。這種類似的對流系統分布,其實在很多的颱風個案中也曾經被觀察到,如2005年海棠颱風或2010年凡那比颱風都有類似的環流出現。但是唯獨莫拉克颱風多重尺度的天氣系統交互作用,才能降下破紀錄的雨量。

進一步分析1960至2010年共51年間,影響臺灣的颱風路徑與降雨資料後,發現颱風的總雨量與颱風移動的速度有關,和颱風強度沒有關係,最強5%的極端降雨事件與颱風移速也有關係。換句話說,颱風移動的速度越慢,不但總降雨量越大,短時間的強降雨也愈多。

透過觀測資料的分析,搭配大氣數值模式的模擬結果,發現路徑偏北的颱風,會因為颱風與地形間的交互作用,造成空間上降雨分布不均。這種降雨的不對稱,會導致颱風中的潛熱加熱分布不均,進而改變颱風的結構,使得颱風移動的速度減慢。簡單來說,莫拉克颱風之所以降下破紀錄的豪雨,主要是因為剛好發生西南季風的增強,導致颱風與季風的共伴,同時因為颱風走得慢、影響的時間久造成對流系統近乎滯留,導致雨下不停;而颱風本身的降雨也反饋改變颱風的結構,使颱風移動變得更慢。

「地表上最暴烈的劇烈天氣」-龍捲風

當談到破壞力強大的天氣系統時,大部分人第一個浮現的就是颱風。但是在地表上瞬間破壞力最強的天氣系統卻不是颱風,而是臺灣比較少發生的「龍捲風」。在颱風分級中,當風速大於每小時252公里時,就屬於最強等級颱風。而最強等級的龍捲風,風速都超過每小時320公里以上,要遠比高鐵的速度還快上一截。若只考量風的瞬間破壞能力,龍捲風可說是地表上最強的劇烈天氣現象。

龍捲風好發的環境多是冷、暖空氣交界處,通常具有不穩定的大氣條件,容易激發出劇烈對流系統;如果搭配適當的低層旋轉氣流,龍捲風就很容易接二連三的生成。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