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5-09-01以對話式教學談生物科教學深化 549 期

Author 作者 陳妙嫻/畢業於臺大動物系、生態演化所;任教於板橋高中;加入思辨教學團隊後,無須華麗的教學材料,只要素樸的核心問題,就能使學生的眼神發亮。
在研討會中,我以心血循環之道為例(請參考《科學月刊》2月號生動專欄),說明如何以對話式教學的方式,深化生物科的教學。這次研討會以十二年國教為主題,國民教育延長至十二年的此時,表示國民的基本素養必須提升,才能促使國家進步。然而,有更多老師存疑:國中時已經明顯落後的學生,如何在高中保有學習的動力?

讓學生學會,是教學現場最迫切的問題

過去在幾個場合分享血液循環之道的教案,通常都是在成人的場合中(例如家長或其他科目的老師)引起很大的迴響,原因是他們過去的學習經驗中,血液循環都是硬背的,因此就會誤以為背誦是學習血液循環的唯一道路。沒想到,老師問幾個問題,學生想一想,就用「理解」的方式學會了!

我主張十二年國教的教學創新,仍要照顧到學生最根本的需求——就是要學得會!如果只是把原來的知識內容做各式各樣的包裝,但是學生還是要用原本背誦、大量考試的方法來學習,那麼其實也只是讓老師更累而已。

老師要能深刻理解教學內容

要能讓學生學得會,第一步就是老師要先深刻理解教學內容,深刻理解並非「知道更多細節」,而是「看出事情的要點」。以血液循環為例,體循環中的要點就是「血液從心臟被打出之後,送到全身器官,而每個器官的連接方式是並聯」,這就是課本上寫的「體循環的過程為心臟→主動脈→小動脈→微血管→小靜脈→大靜脈→心臟」的真正含義。而這個要點,我這個背誦了十年生物的本科系學生,也沒能看得出來,也就是說,這個提點的工作,一定得由老師來做。

但是課本也沒寫,老師要怎麼看出事情的要點呢?第一步就是要與課本對話,對著課本提問。對課本每一句話都問「為什麼」,並且試著回答。血液循環之道教案的設計者,在看到課本上複雜的循環路線圖時,第一個感到奇怪的問題就是:「不是說血液是『循環』的嗎?循環應該是從一點出發,繞了一圈後再回到原點,為什麼這個圖感覺繞來繞去的,不是一個圈?」

接下來他試著回答這個問題,發現「只要把左心和右心分開」,體循環和肺循環就成了一個循環了(左心→全身器官→右心→肺臟→左心)。那就更奇怪了,「肺臟不也是全身器官的一份子嗎?為何它被全身器官排除在外呢?」......【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