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1-01「寧靜」的論文撤稿事件 421 期

Author 作者 季瑋珠、劉仁沛/臺大教授
今天(1月4日)學術界最聳動的新聞, 就是根據Retraction Watch,「前」(辭職生效了嗎?生命科學院官網上還有)臺大郭明良教授團隊又一篇刊登於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論文被撤稿。該報導還引用國內的英文媒體,揭露其中許多可能的醜聞,例如校長牽扯其中、郭教授可能收受賄賂給予同事掛名等等。奇怪的是,不但媒體沒有報導,臺大醫學院和校總區,相同領域的師生,也幾乎完全沒有反應。大家累了不想搭理了?對學術界不敢有反應了?被臺大的白色恐怖嚇到了?

我們在過去的一個多月內,做過不少努力,但是都沒有得到校方正面的回應。只好到臉書上發表我們的看法。簡單把這個過程公諸於世:

2016年11月11日此事在學術界和媒體傳開,我們寫了校務建言,希望利益迴避,徹底調查,並要求所有的師生都要上倫理課。 之後,行政(不是學術)副校長找我們談要怎麼因應,說「我都有追蹤你的臉書。」言下之意,就是「我在監視你。」此時,校長疑似隔牆有耳,我們談完就出現。

2016年11月18日校方書面回覆,果真沒有依照我們的建議,且完全相反:涉案學院自我調查,只有學生需要上倫理課。校方既然回覆了,依照慣例,重大的建言都會刊在 「金玉集」中。

2016年12月31日等到年底,我們的建言都沒出現在「金玉集」,校訊記者新聞所研究生年前訪問我們,原訂1月刊登,卻告知延後到3月刊登!這顯示臺大不但無言論自由,且對新聞進行管制。我們又發文,也無濟於事,到2017年1月5日「金玉集」都沒有出現我們的建言。由此看來,學校是吃了秤鉈鐵了心,就這麼依照自己的計畫繼續進行,讓涉案學院自我調查,至校教評會報告,即使校方成立特別委員會,也是由兩個涉案學院做第一手調查,交由該委員會審視,而非獨立的調查委員會親自調查,這完全違反利益迴避原則,更沒有設立常設之研究倫理調查委員會。這樣做出的調查結果, 可以相信嗎?

2017年1月1日我們慶祝新年,我們又發文「他山之石,看看美國大學的研究倫理調查委員會怎麼做」,引述美國密西根韋恩州立大學的研究倫理調查委員會,對於該校一位教授涉及圖像造假的類似案件是怎麼進行的。

因為文長,擔心讀者閱讀費時,2017年1 月2日發表2017年1月1日的「簡明版」,直接寫出我們對臺大調查委員會的期望:

一、委員會組成必須利益迴避,並且每次開會都要簽署利益迴避聲明。美國雖然由學校負責調查,但是學校有專責委員會,且迴避該教授所在的系所。我們不但要迴避,因校長也牽涉其中,層級應該更高。

二、調查必須花費足夠的時間精力。美國兩年,我們兩個月,相差太多。

三、調查必須徹底,不是只有被懷疑的論文,要涵蓋所有相關的論文與計畫,回溯時間也要夠久。美國的例子,被質疑的論文發表逾2006年,調查期間涵蓋2000-2014年。

四、實驗室必須在第一時間封鎖,裡面所有的資料檔案,以及相關人員都要接受調查。我們如果沒要做到這一步,很多證據都有可能被湮滅。

美國的案例,本來只有18篇有問題,經過嚴謹且利益迴避的調查後,學校調查委員會建議撤回42篇,提出更正10篇。我們的調查卻一直處於不透明的狀態,現在果真又爆出一篇撤稿,還不知有多少未爆彈。然而學校卻一貫態度高傲、手法粗糙,甚至有意無意製造恐怖,面對外界質疑,就拿出擠牙膏的對策,爆多少收拾多少,怎能期望有多麼深切的反省和改進?以前,面對這些「卓越」的同仁、長官,還有一絲慚愧,認為自己應該多加努力,以追上這些「楷模」,現在才知道,原來很卓越的楷模多都可能是假的!

我們真是「狗吠火車」,而且很顯然的,狗無論怎麼吠,學校都會消音。這樣才能維護既得利益者的不當利益。今年,或說農曆初一以後是雞年,「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我們還是會繼續發表意見。

延伸閱讀
1.Retraction Watch, Prominent researcher in Taiwan loses another paper for image duplication, 2017/1/4.
2.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18381294 3.自由時報,〈台大郭明良案 預計13日送交教評會審 議〉,2017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