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3-01特效技術影響電影產業十載 馬萬鈞日前返臺分享心路歷程 447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首位獲美國奧斯卡金像獎(The Oscars)執委單位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頒發「科學技術成就獎(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s)」的臺灣人馬萬鈞博士,日前受科技部邀請,參加「當千里馬遇見伯樂-2019年美國影藝學院『科學技術成就獎』馬萬鈞博士返臺交流會」,並與聽眾進行交流。
 
現任Google軟體工程師的馬萬鈞與美國南加大團隊(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攜手合作的心血結晶──「基於球體上的偏振漸層光源臉部捕捉特寫技術(Polarized Spherical Gradient Illumination Facial Appearance Capture Method)」影響好萊塢電影產業逾10年,不僅曾協助《鋼鐵人3》(Iron Man 3)、《阿凡達》(Avatar)、《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及《玩命關頭7》(Furious 7)等好萊塢大片與20多部電影中做視覺效果,甚至曾用來拍攝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白宮畢業照。
 
AMPAS指出,以往電影在拍攝臉部特寫時,較難完整呈現皮膚、骨骼及肌肉的光影變化。然而,從南加大ICT視覺和圖像實驗室(ICT Vision and Graphics Lab)在YouTube上的影片(https://bit.ly/2XGM0OE)可以看到,該技術竟能清楚捕捉演員臉部的細紋、酒窩、膚質、色澤,甚至毛孔的深淺,堪稱劃時代的突破。
 
馬萬鈞在交流會的過程中,分享其由大學時期至接觸視覺特效後的發展。除了藉臺日交流獎助金赴日本研習外,2008年自臺大資工系畢業後,馬萬鈞也先後獲得2次國科會(現科技部)千里馬補助計畫,前往南加州大學Paul Debevec研究室學習;由於機會難得,馬萬鈞認為「勇於發問」是他一路受到許多貴人幫助的原因。面對8年的博士攻讀經驗,馬萬鈞強調,若能將眼光放遠、花費時間投身於有興趣的領域,往後回首時將會感到值得;而學術界最常見的挫折──投稿論文未獲刊登,馬萬鈞表示剛開始會為此感到難過,但失敗過其實還有很多機會選擇,也許這次失敗是幫助自己成長的動力。
 
影像處理成為近年的熱門產業,各國也多已端出租稅補助政策,因此馬萬鈞在與科技部長陳良基對談時建議,若主政者願意給予資源支持,將能帶來許多有利的幫助。對此陳良基回應,以臺灣的分工來說,稅制上的優惠屬財政部與經濟部的權責、應用面則需由文化部做整體規畫,科技部僅能從基礎研究著力。不過,陳良基鼓勵道,由於博士生申請千里馬計畫的通過率約有7成之多,博士後研究通過率也有4~5成,年輕人其實可多善用政府資源出國走走,也期望臺大的同學不只是自居臺大,更表示「整個宇宙都是我們遨遊之所在」。
 

 

 
 
新聞來源
〈當千里馬遇見伯樂-2019年美國影藝學院「科學技術成就奬」馬萬鈞博士經驗分享〉,科技部,2019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