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05-01聲景:最安靜的環境運動 581 期

Author 作者 范欽慧/臺灣聲景協會理事 長;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 研究所博士生。
2016 年我收到義大利生物聲學者帕文 (Gianni Pavan)教授的邀請,來到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所舉辦的國際生物聲學研討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coacoustics)上發表了一篇〈臺灣聲景協會的寂靜革命〉( The beckoning silence-The quiet revolution of SAT in Taiwan)的報告,這是我第一次用英文介紹這個2015 年在臺灣成立的非政府非營利組織(NGO), 也引起國際很多的關注。對於這群研究生物聲學領域的國際科學家而言,他們很好奇究竟為什麼在臺灣會出現如此前衛的組織,事實上生物聲學研究與監測生態環境仍是非常新的科學領域,而臺灣居然可以由一群公民來跨界整合科學、藝術與文化的領域,推動不一樣的環境政策與教育理念,並且以聲景來進行環境運動的作法,這種充滿創新前瞻的實踐經驗,全世界都在看。

事實上,這是全亞洲第二個以聲景為名所成立的協會,第一個是於1993 年成立的日本聲景協會,有別於日本,臺灣聲景協會的成立,一開始就以環境組織自居。身處在地狹人稠的環境中,我們深受聲音影響,情緒也隨著聲波而起伏,但是大部分的人並不了解問題的嚴重性。曾經有老師跟我抱怨現在孩子專注力越來越不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活在一個很吵的世界,這些孩子根本靜不下來。這是一個「聲音覺醒」的時代,我們必須重新理解什麼是聲景 (soundscape), 為何需要關注聲景,以及如何學習重新傾聽那理所當然的一切,並思考聲音教育與聲景保育的各種可能。進而在公共政策制定上,把聲景當作可以為人類福祉而努力的目標。所有的根源必須要從教育來推動,怎麼把我們所關心的一切變成學校與社會教育,我們除了需要一個資訊鏈結與轉換的舞台,同時我也深刻了解,我必須非常清楚掌握國際上的趨勢與脈動。

同樣也是在2016 年,我去參加了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在夏威夷所舉辦世界保育大會(IUCN 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WCC), 其中令我特別感到興趣的 工作坊,是討論關於環境噪音與自然聲景保育的主題,我也以臺灣聲景協會的名義加入自然聲音諮詢小組 (Natural Sounds Advisory Group, NSAG)的工作聚會。


 
NSAG在工作坊中探討關於人類噪音 對保護區、野生動物、公眾健康、遊客權利、欣賞理解的關連影響,期待能從自然聲景的保護,對 IUCN 的 成員提供相關的實施綱領、價值標準,以及保育建議。身為一位野地長期錄音的工作者,我知道過去幾年來環境裡許多聲音都在改變中,但是這次的國際聚會,更讓我明白,保護自然聲景與監測人為噪音,已經是國際的趨勢及全球性的運動。不過,要如何在臺灣推動這些聲景保護的理念? 我試圖以「寂靜山徑」與「717聆聽日」作為可以努力的具體目標,因此在本文當中,除了會把聲景在國際發展的軌跡進行回顧之外,也會針對臺灣生物聲景研究與聲景協會成立的背景進行大略交代,並介紹目前臺灣聲景協會努力的方向以及成果,當然,這個新興的年輕組織所懷抱的願景也將會在文末進行分享,也期待能喚起更多有志於此的夥伴,共同用聲景來參與改變的行列。

聲景研究回顧

這是一個充滿聲音,卻也是讓聽覺弱化的時代。奇妙的是,全世界目前居然不約而同的推動各種關於「傾聽」的運動,很多人突然發現,長期仰賴視覺作為理解環境的方式,已經無法因應越來越快速轉變的時代。……【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