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12-01德國與義大利研究團隊透過基因治療 成功讓皮膚進行再生 432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表皮溶解水皰症(Epidermolysis Bullosa, EB),在臺灣俗稱此疾病為泡泡龍症,是一種由基因缺失或突變導致的疾病。罹患此疾病的患者皮膚十分脆弱,經稍微摩擦就會破皮、起水泡或流血,嚴重時也會使口腔、食道與腸胃等部位也會有破皮、長出水泡等病徵,使患者進食困難造成營養不良,且造成皮膚變形、肢體逐漸萎縮等,影響其日常生活,更會危及生命。
 
然而,目前尚無能完全根治的治療方法,只能透過每天替患者敷料包紮,降低皮膚沾黏與傷口感染。2015年,一位名叫哈桑的7歲男孩被送到了德國波鴻大學附設醫院(Katholisches Klinikum Bochum),由於身體有60%的表皮脫落,進而引發敗血症,體重下降至17公斤,所有能做的治療都不見療效。
 
因此,主治醫生赫希(Tobias Hirsch)與義大利摩德納-雷焦·艾米里亞大學(University of Modena and Reggio Emilia)的德路卡(Michele De Luca)教授合作,選擇一種實驗性的基因治療(gene therapy)。由於哈桑是因體內缺乏LAMB3基因而致病。因此,研究人員取下患者身上一小部分(約一張郵票大小)的皮膚,並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透過反轉錄病毒攜帶正常的LAMB3基因,並將此皮膚細胞培養至50~150平方公分。
 
隨後,利用手術將所培養的皮膚重新植回哈桑的手臂、背部和胸部等部位。一個月後,這些移植的皮膚已經開始進行再生,且有80%已覆蓋在哈桑身體表皮上。2年後,哈桑移植後的皮膚已不再出現水泡,並且在2016年已出院,現今已能上學、踢足球,過著與一般孩童無異的生活。
 
德路卡表示,雖然此治療方法能讓基因缺失導致蛋白質缺乏的患者得以被治癒,不過卻無法運用在基因突變導致蛋白質功能失調的患者。德路卡進一步表示,未來科學家在面對基因突變這種錯誤時,將需仰賴像CRISPR的基因編輯技術來進行相關的基因治療。
 
雖然此案例的成功帶給研究團隊更多的信心,不過,其他的科學家卻也擔心反轉錄病毒隨機的插入基因組,可能會導致癌症的發生。因為在21世紀初,有5名罹患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SCID)的兒童因參與基因治療試驗,最後引發了白血病。
 
即使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其基因的插入影響或活化其他的癌症基因,不過,能否不再重蹈覆轍先前的案例,未來需要研究人員進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新聞來源:Kelly Servick, A boy with a rare disease gets new skin, thanks to gene-corrected stem cells, Science, 20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