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科技報導
特別報導
文章專區
2025-10-15
矽谷的誕生:從晶片到新竹科學園區「生活就是科學」講座側記
526 期
Author 作者
張慈媛/本刊編輯
半導體
電晶體
臺灣
積體電路
今(2025)年夏天,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上映,介紹臺灣的半導體發展史。乘著這股熱潮,《科學月刊》也於7月18日舉辦「生活就是科學」講座。搭乘時光機返回57年前的7月18日,正是美國半導體公司英特爾(Intel)的創立日。英特爾等半導體公司當初如何成立,並造就了今日了美國矽谷?背後竟有一段「老闆失職,員工集體出走」的驚人故事?本次講座邀請科學史作家、同時也是臉書粉絲專頁「科學棋談」版主的張瑞棋,帶領讀者回歸「造山者」的原點──美國矽谷,一窺晶片的發明與矽谷的起源。
▲ 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原址。(張瑞棋提供)
半導體的初登場
現今電腦、手機、電器用品都有各種晶片或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而在全世界的電腦供應鏈中,臺灣可說是占有一席之地。為什麼臺灣能夠做到如此?電影《造山者》回顧了上個世紀的臺灣訂定半導體發展目標,派人前往美國矽谷學習技術的歷程。美國矽谷又為什麼成為世界的半導體重鎮?張瑞棋說,這個問題必須從「半導體是什麼」談起。
因此演講之初,張瑞棋先解釋半導體之所以特別,在於電子能隙恰好介於導體及絕緣體之間,可以因環境或摻入雜質而呈現不同導電性。人類對半導體的使用,則需回溯到19世紀末。1879年,美國發明家休斯(David Hughes)在改良電話時意外發現碳(C)能作為感應器接收電波訊號。到了1902年,美國工程師匹卡德(Greenleaf Pickard)進一步測試碳塊,無意間發現除了碳之外,還有不同礦石能接收無線電波。深入探究之後,匹卡德發現矽石搭配銅或銀的效果最好,於是依此原理發明了「礦石檢波器」(crystal detector),並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半導體商品──礦石收音機。由於既便宜又耐用,礦石收音機在1920年代風靡一時。雖然隨後真空管技術迅速崛起並取代了礦石收音機,但礦石檢波器的經驗,為後來的半導體研究埋下伏筆。
貝爾實驗室與電晶體的誕生
接著,張瑞棋提到了關鍵人物之一:美國工程師歐偉(Russell Ohl)。1920∼1930 年代,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 AT&T)開通跨洋電話,需要更高頻的無線電,但AT&T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s)無法突破真空管技術的瓶頸。此時,歐偉回頭研究礦石檢波器,試圖藉由提煉純度更高的矽礦石,解決高頻無線電波的問題。實驗中歐偉觀察到在提煉礦物時,先熔化後冷卻的過程中,由於硼(B)和磷(P)沉澱速度不同,使得礦石上半摻有較多硼,下半有較多磷,礦石本身則因不均勻而裂開,歐偉稱為「PN接面」,而這也正是半導體導電的關鍵。PN接面形成一道屏障,礦石不會導電,但在光照下,自由電子會被激發並越過屏障,形成電流。於是歐偉開始思考利用此種矽石產生高頻無線電的可能性。
戰後,接手相關研究的美國物理學家布拉頓(Walter Brattain)和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一直試圖取得進一步突破。蕭克利起初提出「場效應三極體」(field-effect transistor)構想,認為可藉由改變電場達成開關訊號的效果。但實際上卻受限於「表面態」的問題,也就是改變電場後,電子會落入矽原子外層軌域之中,而不是成為自由電子,因此無法導電。
後來同為物理學家的巴丁(John Bardeen)與布拉頓發現並解決了表面態問題,在1947年以「點接觸」的方式成功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晶體。然而,貝爾實驗室在申請點接觸電晶體專利時,並未將蕭克利的名字列入。身為主管的蕭克利深感遭受背叛,一方面憤而在1948年發明了「雙極接面式電晶體」,另一方面從此對下屬始終懷疑猜忌。
由於電晶體極為重要,美國軍方要求貝爾實驗室必須將技術授權給其他機構,促成半導體廠商紛紛林立。1952年助聽器上市,是世界上第一個採用了電晶體的商品。眼見其他廠商在電晶體市場大有斬獲,早就心懷不滿的蕭克利開始尋找自立門戶的機會。
八叛徒與矽谷的起點
1956 年,蕭克利在貝克曼儀器公司(Beckman Instruments)資助下,於緊鄰史丹佛工業園區(Stanford Industrial Park)的山景城(Mountain View)創立「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不同於貝爾實驗室,他以矽(Si)取代鍺(Ge),生產場效應電晶體,這也是美國西岸第一家半導體公司。其實當時美國西岸的研發人才、據點皆遠不如東岸,因此蕭克利原本傾向於東岸徵才,但時任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教務長的特曼(Frederick Terman)期望就近在校園附近打造工業園區,達成產學合作的雙贏互助局面,因此以低廉租金吸引大量科技廠商進駐。蕭克利的半導體實驗室加上史丹佛工業園區,正是現今的矽谷濫觴。
無奈的是,儘管延攬了優秀的年輕學者加入公司,蕭克利仍籠罩於過去遭布拉頓與巴丁「背叛」的陰影中,對於下屬極度不信任。因此蕭克利管理作風強硬,不但限制員工之間的交流,更出言貶低下屬、要求審視下屬的論文並將自己列為共同作者、對下屬實施測謊以及智力與性向測驗等,令員工心生不滿。甚至在場效應電晶體的開發尚未完備之際,蕭克利便不顧既有產品開發進度落後問題,宣布未來將另行開發「四層二極體」,方向與架構和過往完全不同。蕭克利的獨斷,加上看不見前景的發展計畫,讓八位核心員工開始密謀集體離職,另行創立「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史稱「八叛徒事件」(the Traitorous Eight)。
快捷半導體成立於1957年,具備步進式曝光機、平面製程、積體電路等關鍵技術,種種技術突破使得電腦體積大幅縮小,各領域也廣為採用。但1961年之後,原始八位員工也紛紛自行創業,各自成立積體電路公司、創投公司等,於史丹佛工業區及周邊開枝散葉,開啟矽谷創業文化。此後愈來愈多公司成立、進駐,矽谷漸漸發展成今日的科技業重鎮。有趣的是,張瑞棋特別提及,演講當日正好是英特爾公司成立57週年,英特爾公司由八叛徒中的諾宜斯(Robert Noyce)與摩爾(Gordon Moore)兩人成立,原先想將兩人的姓氏合併作為公司名稱,但諾宜斯與摩爾令人聯想到「more noise」,即「雜訊更多」的意思,為避免負面諧音,後來才將公司名稱改為英特爾。
最後講者將視角拉回臺灣。1974 年,在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 RCA)任職的潘文淵返臺,與孫運璿等人確立發展積體電路的新興工業。1977年李國鼎訪美,特地拜訪特曼,受到他開創史丹佛園區的啟發,回國後推動新竹科學園區的規畫。也正是這一步,開啟了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奠定重要地位的第一步。
技術的演進背後有人的歷史與冒險
從最初的軍用需求,到今日的AI應用,半導體的發展可說是引領了現代科技發展的大功臣,臺灣更在產業中扮演關鍵角色。在觀賞《造山者》紀錄片之餘,不妨回首想想,這一切的起點又在哪裡?跟隨張瑞棋的腳步返回過去,我們將發現這也許不只是一段技術演進的歷史,更蘊藏著人與人的分合、競逐與冒險故事。
▲ 快捷半導體原址附近的碑,上面說明了第一顆商業化的積體電路在此處發明、製造。(張瑞棋提供)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 10月號/2025 第670期:科技考古
特別價
$266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