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5-10-01在山林中,過去人們的所見、所到與所感?地理資訊系統與空間分析帶你走進考古地景 670 期

Author 作者 劉崇宇|臺大人類所博士,崇古文資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在 Threads 上是一位考古大叔。

Take Home Message
.考古學者會利用 GIS 工具分析山林間的舊社遺構,但由於系統本身擅長自然地理資訊的分析,有時得到的結果可能會過度強調環境資源的重要性。
.為了更加「身歷其境」貼近過去人群在地景中的生活模式與視野,考古學者會利用 GIS 中的環域分析、集域分析及視域分析等方法,理解過去人群的生活範圍和眼前所見,藉此找出體現在空間地景之中的社會關係與文化。
.臺灣考古學者不只將 GIS 分析工具及方法所得到的成果當作唯一,更深度結合歷史文獻、民族誌纪錄、口述歷史與傳說等資料進行比較辯證,藉由多元分析視野從包羅萬象的地景空間中層層剖析,加深我們對於過去臺灣原住民的理解。

空間包羅萬象,它無所不在,廣泛地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周遭。我們總認為空間是被人類加以建造的事物,但卻很難察覺自己的行動正受到空間的限制,生活節奏也會受空間的影響而有所調節。空間被我們建造的同時,更會傳達出我們的想法、意念、關係差異甚至衝突,例如博物館各展廳所安排布置的展品擺設與空間配置,無形中都隱含著策展團隊背後想傳達的展示理念。

 

文字以外的線索:山林間的舊社遺構

相信喜歡健行或是爬山的人,都有在臺灣山林中偶遇由石板或石頭堆疊而成的平臺、砌石結構、駁坎、房舍等遺構的經驗。這些遺構是原住民族過去生活所留下來的痕跡── 過去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聚落、追尋獵物、耕種農作物、與其他部落互動,以及進行傳統祭儀的活動證明。原住民族群因自然或政治等因素主動或被動遷徙後,這些遺構依然留在山林之中,為我們保留了關於原住民地景的珍貴資訊,體現過去臺灣原住民族與自然環境互動、人群社會關係、歷史文化、傳統規範、土地知識體系等事物。

上述原住民過去所留下的居住地遺跡被考古學界稱為「舊社」,現今對舊社的理解大多來自荷治與日治的歷史文獻與民族誌〔註〕紀錄、各原住民族的口述歷史與傳說。其中少部分的石板屋聚落遺址尚能跟原住民傳說或是口述記憶有所連結,但絕大部分的遺構已無任何口傳記憶可供考據。

〔註〕人類學者透過直接觀察、分析與詮釋等方式研究人群,並加以書寫的研究方法。

在山區進行考古發掘的調查模式又因為地形限制顯得困難重重── 光是將整組發掘工具帶至山上,就是一件很大的工程。因此如何在這片廣大的山林中,更有效率地搜尋散布的石板遺構,又如何以這些石板遺構的物質為中心,在原住民人群與整個山林地景互動關聯上,找出有別於文獻紀錄或口傳記憶的詮釋,顯得格外重要。

 

自然資源是人類做選擇的首要考量嗎?

隨著全球定位系統、遙測技術、空間資訊相關電腦分析工具的普及與發展漸趨成熟,考古學者逐漸能在衛星影像、空載光達、航遙測圖等科技的幫助下,快速進行大範圍區域的田野或數位調查。此外,考古學者也開始逐步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軟體,透過強大的運算能力與資訊整合能力,將山林景觀中的石板屋聚落遺址所在的自然地理環境變數與屬性特徵,進行高效率整合與複雜統計分析,由此理解過去人群生活在聚落中的樣貌。

然而在運用 GIS 時,也會因為此系統本就專注處理自然地理環境資訊的關係,而必須面對「自然決定論」的缺點,也就是過度從自然環境因素或者單一空間要素來解釋人群的行為。舉例來說,在討論人群選擇聚落地點的原因時,有些分析方法往往會過度放大環境資源的影響力,認為聚落一定是建立在資源豐富的的地方〔註 1〕,或者只從聚落中的房舍數量等單一要素劃分它的社會發展與位階〔註 2〕。

〔註 1〕例如採用「泰森多邊形分析」(Thiessen polygons),從各石板屋聚落遺址的位置延伸出泰森多邊形,討論聚落所掌控的資源勢力範圍,從中推導出聚落建設於此處的緣由。詳見《科學月刊》第 646 期。

〔註 2〕例如推論聚落中的房舍數量愈多代表社會發展愈高,房舍數量越少代表發展愈低。


身歷其境的地景分析

雖說不能否認自然環境與資源利用是決定史前文化發展的關鍵因素,但若過於著重此部分,可能反而會忽略社會互動與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影響。為了跳脫上述問題,再加上 GIS 隨著時間推進,衍伸出更強大的運算分析功能,考古學者開始嘗試利用電腦建模或是情境模擬,思考史前人群當時因應自然環境所做的行為反應,也就是以「身歷其境」的方式來分析史前人群的行為。這讓我們對史前人類的理解,從「人們受限於自然環境,只能順應環境做出有限的選擇」,轉變為「人類如何在眼前生活的環境中做選擇,建構社會文化意義」。

那麼,要實現這樣的轉變,需要哪些分析方法呢?

● 環域分析 Buffer analysis
利 用 GIS 在 某 個 指 定 的 點、 線或面往外創建各種特定距離的範圍,使考古學者能夠在模擬的量化視覺空間範圍圖中,進一步推斷出過去人群的活動範圍,或代表某特定空間的區域。環域分析是 GIS 最基礎的功能與分析方法,後續兩種分析法也是由環域分析的概念發展而來。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70期】
● 集域分析 Catchment analysis
在此分析法的模式中,GIS 不只單純地延伸研究者所指定的特定距離,更透過移動模型方程式的運算,模擬出人在當下自然地形的狀態中,於固定時間內或是固定能量消耗所能行走的範圍。例如,透過集域分析,考古學者能找到各石板屋聚落遺址中,人群移動所呈現的偏好區域,並進一步思考這塊區域對人群的重要性為何。藉此深入探索過去人群如何在地景中適應自然環境、建立生活模式,甚至找出不同人群的互動模式。

● 視域分析 Viewshed analysis
模擬過去人群站在所處位置上旋轉 360 度時,視線所涵蓋範圍。此分析法使考古學者能從過去人群的角度,模擬人們對地景的感知,與他們視野中的重視與偏好之物,甚至可捕捉到具有社會意義的空間區域,以及此感知所形塑的文化選擇與習慣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