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科技報導
精選好讀
文章專區
2025-09-15
外貌《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
525 期
Author 作者
桑德拉.卡恩(Sandra Kahn)、保羅.R.埃利希(Paul R. Ehrlich)
長臉症候群
下顎
牙齒
天擇
現代的懶散姿勢加劇了肌力不足的問題;同樣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下顎肌肉在休息狀態時沒有良好的張力,就會抑制下顎的發育,並導致人們認為較不具吸引力的臉型。儘管我們尚未確定整體姿勢與頭部該維持什麼程度的張力才能保障口腔顏面的健康,但鬆弛無張力的肌肉習慣,確實可能對下顎發育產生負面影響。
我們通常會以「可愛」這個實用但難以定義的詞語,來形容幼兒所擁有的那種對成人具吸引力的特徵:包括比例小巧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和較高的額頭等。有點類似其他哺乳動物身上會有的迷人外觀,例如「可愛」的小狗小貓或米老鼠等。不過,人類這個物種對可愛的理解和反應,確實有很大的差異。
圖 23:不良的口腔姿勢可能會讓以前看起來「可愛」的孩子,隨著年齡增長,減少其吸引力。(John Mew 提供)
圖 24:不良的口腔姿勢和用口呼吸,可能會導致孩子隨著成長而改變外表,牙醫稱此現象為長臉症候群。John Mew 提供)
(a)左
(b)中
(c)右邊
圖 25: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都患有長臉症候群。舉例來說,觀察霍姆(Robert Home)於 1804 年繪製的威靈頓公爵肖像(a),可見其牙齒和下顎後縮,讓他的鼻子和下巴顯得突出。而在維拉斯奎茲(Diego Velazquez)1656 年創作的《侍女》(Las Meninas)中,西班牙公主特蕾莎表現出五歲兒童時期的正常臉部發育(b)。但當特蕾莎長成一名年輕女孩時,已出現了長臉症候群,這可以從一位佚名藝術家在 1662 至 1664 年間創作的肖像畫中看出(c)。
圖 26:注意雷諾( Jay Leno,美國知名主持人)和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美國知名演員)之間的對比。雷諾的側面呈凹陷狀,可能是他的牙齒和舌頭擁擠所致,而勞勃瑞福臉部中央的位置更靠前,讓他的口腔空間更加寬大。(John Mew 提供)
大多數非人類的動物在成熟後,便會失去那種對人類來說特有的吸引力,很多人類的孩子長大後也是如此。如圖23所示,不良的口腔姿勢和用口呼吸會讓過往「可愛」的孩子隨著年齡增長,變得相當不具吸引力。這些習慣通常會導致臉部過度延長,而且這種外觀的變化之大,甚至被牙醫命名為「長臉症候群」(long face syndrome)。
這種長臉症候群的外貌曾在某段時期具有優勢,請看圖25(a)這幅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的肖像。這位著名的英國將軍曾於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擊敗並結束了拿破崙的豐功偉業。威靈頓是英國的偉大英雄,也是上層社會男性的典範,然而正如肖像中所見,他也有長臉症候群。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鷹鉤鼻,這是由於他的下顎和牙齒退縮,讓鼻子和下巴顯得突出所致。根據後世對當時肖像畫的調查顯示,長臉症候群在富人階級中十分常見。這種現象在西班牙公主特蕾莎(Margaret _eresa of Spain)的兩幅肖像畫中尤為明顯(請見圖25﹝bc﹞),其中一幅是她的兒時肖像,另一幅是她成年後的長臉肖像。
幾個世紀前,歐洲某些地區因鼻子突出的這種特徵與個性或貴族血統的關聯,讓這種外貌成為一種優勢。況且,威靈頓公爵展現了即使下顎和臉部發育不良,人生也並非全無希望—他贏得許多戰鬥,成為首相,與女性的關係也非常良好,並在八十三歲時安詳去世。
儘管經常有人嘗試確立一種持久的審美標準,但正如威靈頓公爵的例子所示,外貌在任何時代都具有某種主觀性,一個人眼中的「英俊」很可能是另一人所認為的「平凡」。文化對美的標準往往瞬息萬變,經典的例子便是對於「肥胖」的文化觀點差異。肥胖在目前的西方社會中,多半承載著缺乏吸引力與自制力的負面含義,然而在許多文化中,肥胖卻被視為美的象徵。在太平洋地區的某些傳統社會中,人們會努力增大自己的體型。當西方人首次到達大溪地時,他們回報說年輕的大溪地男女會被挑選出來,帶到一個特殊的地方,在那裡吃下大量食物讓自己變胖,因為肥胖在該社會中被認為更具性吸引力。即使他們的價值觀已經逐漸被西方文化同化,但這些太平洋地區的肥胖者仍然不會對自己的體型抱有負面看法。
有趣的是,這場大溪地儀式的另一個目的是讓皮膚變得更白,因為臉部膚色也是魅力的來源。諷刺的是,在波利尼西亞、日本,以及過去某些非裔美國人社群中,臉部皮膚較白曾被視為更具吸引力;然而擁有白皙肌膚的西方人卻喜歡在一年四季努力曬黑皮膚,以此增加吸引力,儘管這麼做可能會對生命造成風險*。雖然各種文化對美的定義和標準有所差異,但某些被認為能增加或減少吸引力的臉部特徵,幾乎在每個社會中都有類似的觀點。評斷這種吸引力(尤其是與對稱性相關的吸引力),以探索其中是否有普世共通的元素是很困難的,且這在演化意義上也存在爭議。舉例來說,科學家曾經討論是否存在某種天擇作用,會讓某些人的特定外貌特徵更容易吸引伴侶,因而得以繁衍後代。
毫無疑問,我們對美的概念已發生了一些變化,特別是當個體被認為缺乏吸引力,且外貌遠離人類平均時,這種變化尤其明顯。此外,幾乎在世界各地,人們對女性外貌的關注都比男性多。許多研究顯示,平均面容、年輕感、對稱性以及臉部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特徵,都在與吸引力相關的測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腦會有特定區域參與這種對吸引力的評估,而且這些腦區不同於用來辨識個別面孔的腦區。因此,如果在一個會改變下顎配置的特殊環境下發育,就很可能會因為外貌改變而影響生活的許多層面。
然而,演化信號也會在不太明顯的層面上發揮作用。舉例來說,女性臉部吸引力的細微變化,很可能反映了在生殖週期中是否處於「可生育階段」的訊號。研究顯示,人們往往基於部分身體特徵來選擇配偶,當然也包括他們對配偶臉部吸引力的看法,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都認為自己的伴侶很有魅力!
儘管對於天擇如何影響「吸引力」的討論中也存在一些相當荒謬的想法,但臉部美麗與否的判斷,對於生活在工業化社會中的人來說仍然十分重要。雖然吸引力的標準會受到時代與文化的影響,但現在的情況似乎與以往有所不同。在這個高度視覺化的社會中,隨著充滿照片和插圖的出版物、商業電視、電視廣告、YouTube影片、短影片、自拍照、FaceTime視訊等媒體的盛行,人們對臉部以及整體「美貌」的概念不斷被強化。那些被當成有吸引力的典範呈現出來的人:電影明星、模特兒、新聞主播等,無論男女,通常都擁有明顯的下顎線條和相對纖細的身材。也許有一天,日益普及的吸引力概念,也會成為解決口腔顏面問題的輔助工具。
有大量證據顯示,在西方及西化社會(依其審美標準)中,被認為「英俊」或「美麗」的人在社交方面往往表現得更好,而且健康狀況更佳(相較於那些被認為比較不具吸引力的人)。這些人在孩童時期往往會得到較好的對待,也不太會遭到罷凌。他們會在選舉中獲得更多選票,收入也會更高,更加健康或得到其他優勢。他們甚至會在陪審團的判決中獲得更寬容的對待。此外,也有證據顯示,不同評估者之間對於吸引力的判斷相當一致,且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甚至連六個月大的嬰兒,也出現能辨識成人吸引力相關文化標準的跡象。他們會花更長時間注視那些被成人認為更具吸引力的人的照片。與成人一樣,「平均」的特徵似乎是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我們通常能迅速辨識出在我們的社會中會被視為「有吸引力」的那些人,因為其中某些特徵特別引人注目:較高的顴骨、強健的下顎、分明的骨骼結構、整齊的牙齒、燦爛的笑容以及光滑無瑕的肌膚等。繁衍後代是我們心智會關注的重要部分;異性戀者傾向於選擇一位健康且「英俊」或「美麗」的繁殖夥伴。演化背後理所當然的解釋是,某些基因會驅使我們潛意識地尋找具有這些特徵的伴侶,因為他或她,有很大的機會生出同樣健康且具吸引力的後代,這些後代本身也將會在繁衍方面取得成功。這種說法似乎很合邏輯,但支持這種說法的科學證據很少。不過,對於正常的下顎結構與性吸引力之間的關聯,則有更為充分的證據。
一般被認為具有吸引力的臉部結構,通常是指各個特徵都處於其應有的位置,並且不會與一般人接觸過的平均面孔差異太大。然而,現代的趨勢卻是對人口中一小部分人的外貌—尤其是演員和模特兒們的外貌過度關注。這些人經常在無所不在的視覺媒體中出現,還可能「掩飾」了西方社會人群的吸引力普遍下降的現象。這種下降最明顯的其中一種表現,就是「肥胖」的盛行。而吸引力和「健康」經常相互關聯,纖瘦的身材也因而被視為女性吸引力的理想標準。
對於像卡恩這樣受過專業訓練、能夠判斷「口腔—臉部」發育問題的人來說,已經可以看到一場「健康危機」正在醞釀。由於這種口腔發育不良的問題,造成傳統定義下的臉部吸引力普遍下降,就像體重問題對健康的影響一樣。如果口腔—臉部問題延續下去,人類對於吸引力的標準可能就會發生轉變,這種轉變可能會明顯到連外行人也能察覺。
當牙齒擁擠,臉部就會塌陷,使其基本輪廓變得更內縮,不再符合我們認為的具有吸引力的結構。我們可以看到顴骨後縮、下顎線條變得柔和、牙齒歪斜,以及用口而非用鼻子呼吸—這一切都是因為在新的工業環境中,臉部的不良發育導致下顎容納牙齒或舌頭的空間不足所致。
當對健康有害的習慣被社會接受,甚至受到積極鼓勵時,改變行為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吸菸曾經因為被視為「正常」而受到大量宣傳,以至於在二戰期間,士兵的K口糧(K-rations,一種提供給作戰人員的密集包裝食物盒)中都包含了一包十支的香菸。在1930年代,埃利希和他的朋友會從街上撿起菸蒂吸食,只為了看起來「成熟」(並享受尼古丁成癮的快感)。即使在七、八歲時,他們就會把香菸稱為「棺材釘」,但當時的社會為年輕人帶來必須吸菸的社交壓力。相對而言,今天在美國及許多其他國家,都已經把吸菸視為不光彩的行為。美國民眾在1980年代開始瞭解吸菸對公共健康的影響,因此採取了大量行動,逐步透過法律以及使用和買賣限制來改變社會規範。
我們的社會也已經開始意識並著手解決肥胖流行帶來的重大健康問題。然而,目前導致肥胖的原因並未被廣泛瞭解,所以人們仍傾向將其錯誤地歸因於個人的缺陷,亦即「缺乏自制力」。雖然肥胖帶來了重大的健康威脅,但即使只是簡單的立法限制含糖軟性飲料的瓶裝容量,想要通過也極為困難。對工業化飲食上癮的愉悅感,以及工業化飲食業者的財務利益,都會阻礙我們對這場對肥胖流行病採取有意義的行動。因此這種潛在的口腔—臉部健康危機,當然就更容易被忽視了。
書 名|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
作 者|桑德拉.卡恩(Sandra Kahn)、保羅.R.埃利希(Paul R. Ehrlich)
譯 者|吳國慶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 2025年7月
牙醫能幫你矯正牙齒,
卻沒告訴你,齒列不正背後隱藏著更大的健康危機
齒列不正、下顎後縮、用口呼吸……
這場現代流行病,正在我們眼皮子底下悄悄發生。
本書能幫助您解決身體和口腔姿勢問題,
培養更強壯的下顎,使其可以容納三十二顆牙齒,
並打造寬敞、健康的呼吸道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 9月號/2025 第669期:毛毛的
特別價
$266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