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5-09-01你不是不會數學,只是沒有做出來!三分鐘搞懂3D繪圖與建模 669 期

Author 作者 嚴志弘 | 嘉義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數學藝術展覽「玩藝數」策展人。(本文圖片皆由作者繪製)

Take Home Message
• 隨著數位工具與製造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與數學的隔閡正逐漸被打破。
• 以 3D 繪圖與 3D 建模為核心的 3D 技術讓原本靜態、抽象的數學世界,化為一個可視、可觸、可創造的空間。
• 3D 繪圖與 3D 建模不只是設計或工程領域的工具,也是教育創新的利器,尤其適合用於 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課程中。

數學可謂最抽象也最理性的學科, 它存在於符號、公式與邏輯推理之中,總讓人覺得遙不可及。其中,幾何學被視為是「連結抽象思維與具體世界的重要橋梁」,但在許多學習者腦海裡,其形象多為平面圖稿與公式推演,只能憑空想像,難以真實觸摸、觀察其立體結構。

3D 繪圖與建模技術的快速發展,正逐漸改變數學教學與學習的樣貌,不僅打破傳統幾何只停留在二維空間的限制,更讓數學在三維空間中成為能被看見、觸摸,甚至被創/改造的實體,將抽象思考與動手實踐緊密結合,促進「思維變實體」的學習轉化。接下來,筆者將帶領讀者初步認識3D 繪圖與建模,看它們如何在數學教育場域中活化幾何學習、幫助學習者從符號操作走向實體創作,進而發展出跨領域的空間素養與問題解決能力!


幾何:數學中的形與空間

幾何學,簡稱幾何,是數學中最早與人類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分支之一。從古埃及的土地測量、古希臘的幾何學派、到現代的建築與工程,幾何總是能幫助我們連結抽象思考與真實結構。然而,當代課堂與教室中的幾何學習,往往仍停留在紙筆作業、公式推演與計算,學生通常只「看得到」平面示意,很難「摸到」或「做出」真正的空間結構。

我們以「柏拉圖立體」為例。傳統上,老師可能會讓學生用竹棒、吸管、紙模等材料製作這些立體,但受限於形狀複雜度與精準度,往往難以調整、修改與保存。幸運的是,3D 繪圖建模軟體和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的日漸普及,加諸 3D 印表機的售價與操作門檻降低,現代學生已有機會透過這些工具,間接或直接把腦海中的幾何概念建構成虛擬或實體的模型,這恰好補足了傳統紙筆教學的不足。就正四面體(正三角錐)的平面圖形來說,乍看之下很難讓人相信它所有的邊皆等長,但透過 CAD 軟體實際描繪與建模後,我們可以從中更清楚地理解正四面體的立體結構(圖一)。


 圖一 | 正四面體的平面圖形(左)與立體建模(右)。


化想像與推演於實物!開啟 3D 列印之旅


3D 繪圖:概念成形的第一步

立體設計流程的常見起點──3D 繪圖(3D drawing)是一種在虛擬三維空間中,使用滑鼠、觸控筆或其他輸入裝置拉出線條、畫出草圖,再依據幾何性質或原理延伸成平面或曲面的方法。

以雲端 CAD 建模平臺 Onshape 為例,學生只要能掌握幾何基礎概念,就能在 3D 空間中畫出直線、矩形、圓形、弧線等,然後利用繪圖工具將平面草圖上封閉的區域「擠」成立體物件。這種「所見即所得」的操作介面門檻極低,也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如截面、投影、對稱與旋轉等幾何概念。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則可設計如「觀察三視圖以建構立體圖形」的活動:先讓學生理解立體圖形與三視圖間的關係,再經由觀察三視圖並使用 3D 繪圖軟體還原或重製原本完整的立體圖形(圖二);這個過程不只是畫圖,更是空間感知與邏輯思維的鍛鍊。


圖二 | 三視圖,也就是前後、左右、俯仰視圖的總稱。


3D 建模:從線到面,再到立體

利用 3D 繪圖完成草圖後,就要來做 3D 建模(3D modeling)啦。3D 建模強調的是把線與面系統性地轉化為完整、可輸出的數位資料,包括建立封閉曲面、進行布林運算(例如移除、合併)、設定厚度與曲率,最終生成符合物理特性的數位模型。

像是 Tinkercad 這套新手友善的雲端 3D 建模軟體,就能讓我們使用現成的立方體(cube)、圓柱體(cylinder)、球體(sphere)等幾何形狀積木進行堆疊、組合與裁切,快速組成複雜物件。對小學生或初學者而言,這種積木式建模方法讓幾何從「數值推導」轉為「空間拼裝」,便於學習之餘,也能培養對體積、面積與對稱的直覺。

進階的學習者則可以玩玩前面提過的 Onshape 或Fusion 360 這類參數化建模軟體,它們能讓你練習更嚴謹的草圖繪製、尺寸標註、關聯性設定,這對日後學習工程製圖或商品設計有莫大幫助。舉著名的「魯賓之杯」(Rubin vase)為例,我們只需以紅線為中軸,繞著軸線 360 度旋轉那看似人臉側面輪廓的不規則曲線,就可輕易產生數位模型(圖三)。


圖三 | 將看似人臉側面輪廓的不規則曲線,以紅線為中軸轉一圈,就可生成立體的杯型。


3D 列印:從數位模型走向實體

畫完 3D 建模,下一個關鍵步驟就是把虛擬空間裡的數位模型「實體化」,而這正是 3D 列印(3D printing)的核心價值。3D 列印是一種「加法製造」技術(additive manufacturing),即透過材料的層層堆疊逐步構建數位模型,與傳統雕刻或切削這類「減法加工」技術相比,不需要模具與繁複工序就能將數位模型做成實體,而且材料浪費也比較少。另外,3D 列印還可以製作形狀複雜、內部結構精細的幾何立體,尤其適合數學模型的建立。就學校場域來說,桌上型的熔融沉積建模(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印表機最為常見,材料多為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ABS),有安全、環保且操作簡便的特性。

當學生把在 3D 建模軟體中完成的數位模型輸出為stl 檔(常用於 3D 列印和 CAD 的檔案格式,以三角形網格描述 3D 物體的表面幾何形狀),再透過切片軟體進行路徑規劃產生 gcode 檔(用於指導機器動作的指令檔案)後,就可以送到 3D 印表機列印(圖四)。許多老師喜歡以「柏拉圖立體」或「阿基米德立體」當作一開始的幾何教學案例,因為學生可以在列印完成後親手摸到、比較這些經典立體。


圖四 | 於 CAD 軟體中繪製的數位模型與 3D 印表機印製出的實體。


盤點 3D 教學的優勢與困境

當 3D 繪圖、建模與列印完整串連後,學生就不會只停留在解題與畫圖的階段,而是真正創造一個可被測量、分析、應用的數學物件。透過這樣的流程,學生能發展空間視覺化(把平面草圖轉換成立體結構)、邏輯推理(如何設計草圖與結構,使它能順利列印與組裝)、 跨領域應用(從數學概念延伸到藝術、設計、科技)等諸多能力。有些老師會引導學生以幾何原理設計拼圖、玩具、可動結構、建築模型,甚至是校園內的公共藝術裝置等(圖五)。這讓學生不只練習數學,更是在解決真實世界裡的問題。


圖五 | 3D 教學現場以終為始,帶著學生從零開始設計、建模,最後做出實體。

只是, 許多老師常會有這樣的疑問:要怎麼開始?事實上,現在有許多免費或入門門檻低的 3D 工具,非常適合進行課堂嘗試 。課程設計上,不需要一開始就很複雜龐大,可以一堂課完成一個小模型,或結合數學課本單元,甚至做跨科合作。當學生完成數位模型後,可用 3D 印表機列印出實體,或以虛擬方式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圖六)。許多學校也會辦小型「藝術展覽」或「成果發表會」,讓學生在同儕面前解說自己如何從草圖構思到成品製作,在培養表達能力的同時也增進學習成就感。


圖六|教學現場不用一次就想發揮到技術的 100%,建模階段就已經可以展現接近實體的樣貌。

FREE 免費好用的3D繪圖與建模軟體!
這些軟體都可以讓使用者「畫」出自己想要設計的幾何物件,再輸出為可列印的檔案格式(例如 stl 檔),然後送入 3D 印表機中實體化。有關這些軟體的教學資源,也可在全球資訊網、網路影音平臺、社群媒體等輕易找到。

1. Onshape
為雲端專業 CAD 建模平臺,支援多人即時協作與版本控制,適合進行工程設計、教育專案與跨地協同開發。

2. Tinkercad
操作簡單、適合初學者的雲端 3D 建模工具,讓使用者能快速拖拉形狀、輕鬆創作並匯出列印模型,是入門 3D 設計與創客教育的理想平臺。

3. Blender
免費開源專業級 3D 創作工具,具備建模、動畫、渲染、視覺特效與影片剪輯功能,廣泛應用於藝術設計、動畫製作與遊戲開發領域。

4. Fusion 360
整合3D建模、CAD、製造(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AM)與工程分析(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 CAE)於一身的全方位平臺,適合創客、設計師與工程師從概念到製作的完整流程。

5. GeoGebra
結合幾何、代數、函數與統計的互動式數學工具,能即時動態呈現數學概念,幫助學習者在操作中理解抽象原理。

當然,將 3D 繪圖、建模與列印納入課堂,同樣也會面臨設備與經費、時間安排,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等的挑戰 。 然而 , 隨著近年軟硬體的日漸普及,許多學校開始共享設備或建立創客空間(maker space), 也有不少教育平臺提供了能協助教師快速上手的教案 。 更值得期待的是 , 生成式人工智慧 (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正快速結合 3D 領域,未來透過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輔助設計,將讓學生更容易從概念躍升至成品,開啟新的創作可能!


讓數學「成形」於生活之中

3D 繪圖作為形構思維的起點,讓使用者可以在虛擬空間中自由描繪線條、草圖與曲面,將抽象的幾何概念初步具象化;3D 建模進一步將這些草圖轉化為可度量、可分析、可製造的實體模型,使數學圖形不只是平面的示意,而是可觀察、可拆解、甚至可實際列印操作的立體物件。

從平面到立體,從螢幕到真實世界,3D 繪圖與建模的搭配串起數學概念與真實實踐。當學生親手把圖像繪成立體,再把立體做成實體,他們經歷的不只是技術操作,更是跨越抽象與真實、想像與創造的學習歷程。這樣的學習,不僅引發了學生對空間與形構的好奇,更為跨域創新奠定基礎。

延伸閱讀
丘成桐(2015)。3D 改變未來-泛談數學的 3D 應用。數理人文,(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