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5-09-01地核主要是由「鐵」組成的嗎? 669 期

Author 作者 劉玲根│國際礦物協會以筆者之姓名,分別於2004 年命名一種新礦物為玲根石,且於2017 年命名另一種新礦物為劉鈦鐵礦,得此殊榮史無前例。

Take Home Message
• 雖然教科書說明地核主要由鐵所組成,但並無直接證據能證明此說法。根據震波波速與密度的關係(柏奇圖),鐵有可能是構成地核的主要元素,但鉻、釩或其他元素也可能符合。
• 柏奇圖顯示各元素的波速/密度關係會隨原子序規律變化,但此關係在每個元素週期中會重複循環。而鋅、鎘、錫等的異常行為實則是密度週期性變化的常態。
• 由於科學家無法直接觀測地核,對地核組成的理解只得依賴推論與間接數據,但不能把錯誤的推論當證據而做出肯定的結論。

地核是由鐵組成的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於絕大多數的人而言是肯定的,畢竟教科書這樣寫。不過,證據又在哪呢?若仔細探討,會發現科學家其實並沒有任何直接證據證明地核主要由鐵(Fe)所組成。美國地球物理學家柏奇(Francis Birch)於 1961 年發表的論文可說是最能證明此論點的文獻。根據此論文的結論,幾乎可以不考慮化學元素在自然界的多寡,該文所提出的證據足以證明地核主要是由鐵組成。而柏奇的證據也成為了 1960 ~ 1980 年代教科書的主要觀點, 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這不僅是地核組成的問題,其實也與地核溫度、熱源和地磁場來源有關。


發現地核的存在和組成

科學家在 1906 年的舊金山大地震後,確認了地球具有地核。依據收集的地震資料分析,英國地震學家歐德漢(Richard Dixon Oldham)推斷地球中心必定有一個半徑約 2550 公里的液態地核。地核半徑後來被德國地震學家古騰堡(Beno Gutenberg)於 1914 年修正為 3470 公里,自此科學界確認地核的存在和大小。後續丹麥地震學家雷曼(Inge Lehmann)又發現了固態的內地核。

但在地震學確認地核的存在和大小之前,19 世紀末的德國文獻其實早已出現了具有地核的地球內部結構圖,且地核主要是由鐵組成。事實上,這個地球內部結構的雛型與現代大眾所認知的地球十分類似,都是一個鐵質的地核被厚厚的石質地幔所包裹。那時的科學家之所以構想出這樣的地球結構,主因是根據觀察和收集到的鐵隕石和石質隕石。


地核組成物的證據是什麼?

國外的教科書裡幾乎都引用了柏奇論文中的圖解和結論,筆者在 1974 年發表的論文中,將此圖稱為「柏奇圖」。美國、英國和澳洲在 1970~1990 年代出版的許多教科書都引用了柏奇圖以說明地核主要由「鐵」組成。在諸多的教科書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澳洲地球物理學家史泰希(Frank Donald Stacey)曾於 1969、1977、1992 和 2010年的四版《地球物理學》(Physics of the Earth),此書可說是世界上最為廣泛採用的地球物理學教科書。史泰希在前兩版書中也都引用了柏奇圖以說明地核主要由「鐵」組成。但在第二版書中提醒讀者,要注意劉玲根在 1974 年論文裡提出的不同見解,在第三版和第四版的書裡,史泰希乾脆把柏奇圖取消了。


圖一 | 柏奇圖綜合了柏奇在 1961、1963、1968 年發表的三篇論文資料。圖中呈現了當時測量到的各種化學元素的震波波速與密度關係。其中部分元素,如鈉和鐵因引用不同年分的資料而具有多條的關係。柏奇發現各元素的「波速/密度關係的位置」和「斜率」均會隨元素原子序增大而改變,密度愈大,斜率愈小。而原子序愈大,元素會愈靠近圖的右下角。比較地幔和地核與各元素的相對關係,柏奇推論地核只可能主要由鐵組成。值得一提的是,若只根據此圖,也能推論地核是由鉻或釩所組成。(作者提供)

根據柏奇的論文,圖一中呈現了不同化學元素的震波波速與密度的關係:他發現各元素「波速/密度」關係的位置和斜率,均會隨元素原子序增加而改變,也就是密度會愈大而斜率會愈小。柏奇認為這個關係會隨原子序增大而「維持不變」。

換句話說,原子序更大的元素會更往圖的右下方外移。不過,他也注意到柏奇圖中的鋅(Zn)、鎘(Cd)與錫(Sn)三個元素的關係是反其道而行的。柏奇對該現象的解釋是:這三個元素不具正方晶系。

此後柏奇把地幔和地核的波速/密度關係加到圖上,便能找到地幔和地核分別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由於鐵與地核最為接近,於是柏奇推論地核主要是由鐵組成。而且比起地核,純鐵的密度甚至還大了一些,波速也小了一些,因此柏奇更主張除了鐵之外,地核的組成還必須再加入一些較輕的元素,例如氫(H)、碳(C)、矽(Si)、氧(O)和硫(S)等。上述的主張已是今天地球科學的金科玉律。


柏奇的證據可信嗎?

筆者曾對柏奇的論文感到好奇,並思索為何各個元素波速/密度關係的位置和斜率會隨原子序的增大而往另一個方向外移,以及為什麼鋅、鎘、錫的趨勢與其他元素相反。不具正方晶系是正確的解釋嗎?

筆者利用狀態方程式導出單一物質波速和密度的關係,再考慮元素的密度隨原子序產生週期性改變的事實(圖二)。圖中顯示當原子序增加時,每一週期左側元素的密度會增大,波速/密度的斜率會變小。當元素密度達最高後,例如第二週期的硼(B)、第三週期的鋁(Al)以及第四週期的銅(Cu)等右側元素的密度會遞減,而波速/密度的斜率會增大。所以隨著原子序的增大,柏奇圖中的關係會隨著週期不斷來回重複,並非像柏奇所認為的關係會隨原子序增大而維持不變。


圖二|單一物質波速和密度關係
常溫常壓下,元素的密度會隨原子序的不同而改變。圖中的虛線為氣體元素,上方橫軸的數字為週期數。在每一週期中,元素的密度會先隨原子序增加而增大,接著再隨原子序增加而遞減,並如此周而復始。(作者提供)

圖三|其他元素的波速/密度關係
以第二、三、四和五週期元素為例所畫出的各元素的波速/密度關係圖。圖中包含各週期的起始元素如鋰(3)、鈉(11)、鉀(19)、銣(37),密度最大的元素如硼(5)、鋁(13)、銅(29)、銠(45),以及各週期的最後一個固態元素如碳(6)、硫(16)、硒(34)、碘(53)。圖中也加入了柏奇圖中的所有元素。虛線箭頭方向為各週期原子序增大的方向。(作者提供)

然後,當把氣體元素排除後,以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週期的元素為例,各元素的波速/密度關係如圖三所示。圖中包含了大部分柏奇圖中的元素,並將每一週期的第一個元素如鋰(Li)、鈉(Na)、鉀(K)、銣(Rb),每一週期密度最大的元素如硼、鋁、銅、銠(Rh),以及每一週期最後一個固態元素如碳、硫、硒(Se)、碘(I)都加入圖中。為求簡便,所有元素的波速/密度關係全以直線表示。需注意的是,除了柏奇圖中已有的元素,圖三中其他元素的波速/密度關係全為本文筆者虛構。雖然是虛構,但所有元素的起始密度都正確,而波速/密度關係也是根據理論所推論而出。圖三主要顯現出各週期中,各個元素波速/密度的關係會隨原子序增加而重複來回。而虛線箭頭所指的方向,則是各週期原子序增大的方向。


地核真由「鐵」組成嗎?

也許有人會認為,由於地球具有磁場,便能證明地核是由鐵所組成。該推論是基於地磁場最有可能是由帶電的粒子在地核內移動所產生。但這並不等於就證明了地核是由「鐵」組成,否則,在物理學家觀察到移動的帶電粒子能產生磁場的那一天,不就證明了地核是由「鐵」組成的嗎?因此,目前科學家對地核組成的知識和了解,似乎還是回到了柏奇 1961 年論文發表之前的時代。

事實上,筆者也相信和主張地核主要是由鐵組成的。首先,鐵是自然界最多的金屬,而地球內部的密度分布和地球的平均密度,也需要一個由鐵組成的地核來解釋,更不用說地球磁場,只有液態鐵地核才最有可能解釋地磁場如何產生。不過,這一切並不表示科學家已證明了地核是由「鐵」組成。當然,有許多地球內部的事物,很可能永遠都無法找到直接證據,但不能把錯誤的推論當證據而做出肯定的結論。

筆者與柏奇圖的軼事
1972 年 4 月筆者參加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在華盛頓召開的學術研討會時,認識了臺大地質系的學長毛乃先先生。在和毛先生交流地球物理學後,赫然發現他是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教授柏奇的學生!筆者此後持續與毛先生保持通信,同時也把筆者未發表的「柏奇圖」論文郵寄給毛先生評閱。1973 年初,筆者又請毛先生幫忙,把這篇論文轉請柏奇評閱,毛先生也答應協助幫忙。不久後,筆者收到了柏奇的來信。柏奇透過信中的一句短語「要完全忽略對元素多寡的認知十分困難,而這點很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當初的觀點。」便總結了整個研討。


延伸閱讀
1. Birch (1961). Composition of the Earth's Mantle,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F. 295-311.
2. LIU, L-G. (1974). Birch's diagram: Some new observations,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8(1), 56-62.
3. Stacey, F. D. (1977). Physics of the Earth, John Wiley & Son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