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5-09-01今年夏天就是要衝浪 669 期

Author 作者 林郁熹/本刊編輯

每逢假日,清晨六、七點前往宜蘭的道路上,車輛便已大排長龍。對許多人而言,到宜蘭已成為假日的例行公事,而這座「臺北人的後花園」更是衝浪愛好者的天堂。近日,筆者與朋友們選擇更聰明的方式——搭乘火車,輕鬆展開我們的衝浪之旅。

不過,你可否想過衝浪,到底是在衝什麼樣的浪?為什麼海面上有這麼多人在外海靜靜等待,而不追前方翻湧的白浪花呢?每每聽到「颱風來了就是要衝浪」更是會讓浪人直翻白眼,那到底是什麼時候會讓浪人趕緊請假,衝往海上呢?

要了解這些問題就要先知道海浪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常說「無風不起浪」,但事實上,海洋起浪的原因並不只有風。海底地震、火山爆發都可能引起巨浪,甚至引發海嘯,前陣子俄羅斯發生的 8.8 強震,便引起日本發生海嘯。另外,當氣壓發生劇變時,也有可能造成氣象海嘯,克羅埃西亞就曾發生過在晴朗無雲且無地震的日子裡,突然發生海水倒灌的情形;而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則可能會在水下產生內波(internal waves),讓水產生上下移動或水平位移。不過上述這些引起的浪,都不是浪人在衝的浪(怎麼可能衝海嘯,實在是太危險了)。

真正適合衝浪、又相對安全的浪,多半來自風吹形成的長浪。這種「造浪風」並不是騎機車時迎面撲來的微風, 也不是新竹那種狂亂、毫無規律的強風,而是一種有規律、有耐心的風。它通常需要持續吹拂數十小時到數天,跨越數百至上千公里的海域,才能將足夠的能量傳遞給海水,孕育出週期較長、力量穩定的浪。

當風吹過海面時,會與表層海水產生摩擦,將能量傳遞給最上層的水分子,形成細小而雜亂的波紋。隨著風的持續時間與強度增加,表面的能量會漸漸地向下滲透到淺層水體,形成更穩定的波浪結構。

這股能量在廣闊海面上持續地累積與成長,就會離開風區,成為能夠遠距傳播的長週期湧浪(swell)。而當浪漸漸往淺灘靠近時,會因海床摩擦而減速,海底深度漸漸變淺,也會讓浪抬升。最終因底部速度減慢,而浪的頂部仍然保持較快的速度,浪的形狀便會開始變得不穩定,浪頂最終破裂。

所以在衝浪時,主要的騎乘區域並不在白浪花所在地(inside)。白浪花區的浪已經破碎,混合了大量氣泡與亂流,水體密度下降、阻力增大,加上該區通常較淺,浪破後的推力與回流會在此集中,既消耗體力,又難以保持速度與穩定度(長期困在這裡,體力會迅速被消耗)。

因此,在宜蘭海邊常見的景象,是一群衝浪者破浪而出,或是順著離岸流划至浪的外側(outside)等待浪來臨。當他們看到外海有湧浪能量推進、浪峰開始堆起時,便會迅速調整位置,移動到浪剛拉起但尚未潰堤的最佳追浪點。這時當這道浪漸漸朝衝浪者前進時,衝浪者會全力划水,讓自己的速度接近浪的速度,而奮力追到時,便可以享受浪的速度,並依著這道由自然塑造的曲面執行動作。


颱風天就是要衝浪?

「拜託千萬不要!」事實上當颱風進到警報區時,浪是由來自各個方向的波浪同時疊加而成,此時的浪非常的不穩定,浪高變化劇烈,不僅極度消耗體力又非常危險,所以千萬不要在颱風進入警報區,跑去衝浪。不過,當颱風尚未登陸或颱風中心位於遙遠的外海時,這樣的強風會在海面上形成長距離的吹程,把龐大能量注入到海洋,所以常常可以聽浪人說:「能量漸漸進來了!」……【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