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5-08-01觀看的意義 原廠設定與迷失的主體 668 期

Author 作者 潘奕瑄 | 臺灣大學臨床心理碩士,英國華威戲劇教育碩士,於治療所及醫院執業的臨床心理師。喜歡透過藝術和戲劇思考人類情感。

Take Home Message
• 從古代開始,人們就會利用觀看悲劇來反思人生、宣洩情緒,讓生活中的壓力與挫折得到撫慰。
• 演化機制使人在本能上對負向情緒更敏感,現代生活壓力也使人們很需要快速簡單的情緒宣洩管道。因此有些內容創作者會為了吸引閱聽者,而刻意發布引發負向情緒的影音內容,稱為sadbait。
• sadbait 容易持續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但大量暴露於高強度的情緒刺激,將影響身心健康。我們應透過限制觀看量、自我覺察、主動思考等練習,不讓外在影音內容主導了自己的思想與感受。

你是否曾經在忙碌的生活中潛入網路世界,放任自己專注在一段段影片?影片裡面的人、事、物比現實生活更加歡樂、憤怒、悲傷,使我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總覺得下一段影片可能會更加刺激自己的情緒味蕾……然而看久了,卻有那麼一些空虛、麻木、倦怠;回到現實世界時,一切又是這麼蒼白。


大腦知覺與判斷,不一定根據客觀現實

我們的大腦為了在充滿複雜視覺刺激的世界中,對關鍵訊息做出快速、有利生存的判斷,經常會用「抄捷徑」的方式處理資訊,雖然未必正確,但能爭取時間。舉例來說,有時我們會注意到天空中的雲朵像是某種動物,或者三叉插座孔看起來很像人臉。這是因為人類天生傾向從雜亂圖形中尋找意義,尤其是臉孔。從演化的角度來說,這可以協助我們在叢林等環境中快速辨識潛在敵人。由於演化,使我們的大腦在處理視覺資訊時,會有偏好與優、劣勢。讓我們再看看幾個例子。

倒轉臉孔錯覺:把一張人臉圖片的眼睛、嘴巴放為顛倒,再把臉倒過來看,我們幾乎不會覺得有異常;但轉回正向時,卻會發現這張臉非常詭異。這是因為人類生活中幾乎只會遇到正向臉孔,因此對正向臉孔的辨識極為敏感,對倒反臉孔的判斷就弱了許多。
熟悉性偏誤:當我們重複接觸某個資訊,即使它不正確,我們也會傾向相信它。
情緒推理:人們往往根據自己的情緒來判斷事物是否真實,意即,引發我們情緒感受的事物,我們就容易信以為真。
確認偏誤:我們傾向尋找、相信並記得那些支持我們原本信念的資訊,而忽略與我們既定立場相左的內容。

以上的大腦思考習慣,也都是在演化過程中為了協助我們快速判斷、融入群體生活,並增加存活率而發展出來的。然而,人類大腦的演化追不上生活型態改變與科技進步的速度,在影片充斥的網路世界,上述這些思考習慣,可能讓我們在重複看到一則激發情緒的火紅影片後, 就傾向相信該影片的內容是真實的,即便知道那些有可能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生成或變造過的假影片,我們對影片內容的信任也很難再抹去。


為什麼人本能上對負面訊息更加敏感?

大腦為了引導我們趨吉避凶,演化出特定腦區來加強人對負面訊息的敏感度,這稱為「負向偏誤」。畢竟相較於欣賞風景,遠古人類更需要敏感地偵測獅子出沒的跡象── 假警報總比漏失逃生良機要好。此外,人類也傾向被引發情緒的刺激所吸引,稱作「情緒優勢效應」。例如同伴遭遇敵人襲擊,出現憤怒的臉、哭泣的聲音時,這些情緒刺激會引發我們的恐懼與悲傷,讓前扣帶皮質、前額葉皮質、杏仁核、海馬迴等區域高度活化,促使我們奮力求生,並發揮同理心、照顧夥伴。腦部神經元的活動也會讓這段記憶刻骨銘心,保護我們未來勿犯相同疏失。

除了逃避天災與掠食者,在社群生活中,如果可以即時感知他人情緒,在他人沮喪時提供安慰、憤怒時適當讓步、焦慮時面對問題,甚至辨別陰險狡詐與巧言令色,將有助於融入群體生活以及爭取社會地位。雖然與他人一同歡笑也有助於維繫感情,但患難之交總是更為可貴吧。研究的確發現,人們在觀看臉部表情時,能更快辨識憤怒或恐懼的臉,而不是中性的臉。反過來想,如果要製作吸引人、有記憶點,促使大家按讚、訂閱、分享的影音作品,提供負向刺激並激發負向情緒,很可能就是流量密碼之一。


記憶與情緒,形塑影像偏好

不只演化,生活經驗也影響了我們對影像資訊的偏好,使人對特定類型的負面資訊更加敏感。從小到大和家人互動的經驗會形塑我們的依附模式,生活故事則累積成許多情緒腳本,這些經驗加上人類對熟悉感與控制感的需求,或許使人傾向接觸那些和生活經驗相仿的刺激。例如童年曾感到孤單的人,可能容易被觸動孤單感受的影片吸引;戀愛經驗中有許多遺憾的人,可能偏好看失戀主題的內容。

當下的情緒狀態同樣會影響我們對刺激的選擇。或許你也有這樣的經驗, 感到悲傷時, 不一定會立刻想聽愉快的音樂讓自己開心,憂傷的音樂反而更能引發共鳴,彷彿可以透過這樣的旋律來確認自己的痛苦、讓悲傷的情緒有個出口,透過音樂、影片等藝術形式表現的悲傷, 有時甚至使我們感到被淨化。根據情緒一致性與情緒調節理論,我們會傾向注意、選擇、記得那些和當下情緒相符合的刺激。於是當媒體平臺無限推送各種影片時,我們可能會讓自己陷在椅子裡,不斷滑過一支支影片,不自覺地等待那些滿足個人情緒需求的影片出現、再出現。


影像作為情緒調節的工具:主動選擇負向刺激

從前面的討論可以發現,大腦與環境之間是持續互動的。演化造就的大腦特性,讓某些刺激格外吸引我們的注意;個人的生活經驗與情緒狀態,也影響我們對影音內容的選擇。今(2025)年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的一則報導提出了新概念sadbait,這個單字由悲傷(sad)與誘餌(bait)所組成,描述近期許多內容創作者刻意製作能引發人們悲傷、憤怒情緒的內容,有些影片甚至沒有劇情內容,只是一人憤怒吼叫或AI創造的虛擬角色在虛擬情境中悲傷哭泣,藉由引發悲傷情緒,吸引人們持續觀看。這些內容顯然能更有效地吸引流量,並藉由演算法迅速增加觸及率。在現代生活中,生命危險雖然已降低許多,但取而代之的是由社會環境造成的心理壓力,這似乎讓負向情緒刺激從過往的生命危險警告訊號,逐漸轉變為我們渴求的消遣。

從希臘悲劇時期(事實上,肯定還要更早),人們就會利用觀看悲劇來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洩與救贖。也許是跟著劇情大哭一場,藉機發洩生活中的挫折與壓力(可能根本和劇情無關),或透過劇情省思人生哲理,讓自己的傷痛得到昇華。悲傷的故事在引發共鳴後,讓我們感到被同理與撫慰。在現代極端忙碌、高壓的生活中,我們的壓力更大,卻更缺乏時間,很難花費一整天觀看一齣完整的悲戚故事。於是,從兩小時的電影到短於一小時的影集,再到數分鐘、數秒鐘的短影音,我們需要快速、強烈的刺激,立即滿足宣洩情緒的需求。

現代社會的情緒表達規範也是嚴謹的。在漫長的工時中,我們待在講求專業、高效的工作場所,負向情緒被視為可能干擾效能的不專業表現。此外,崇尚樂觀積極、讚賞強大的內心、鼓勵享受人生的社會文化,更讓我們很難有機會好好表達負面情緒。想想社群平臺上,多少分享美食、聚會、美景、成就的圖文。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生活中的憤怒與悲傷累積到終於讓自己提高音量或掉下淚來的瞬間,卻反而對這些負向情緒感到陌生。此時,觸發悲傷、憤怒等負向情緒的影音,就提供了一個私密出口,讓我們在安全的情境中探索,和負面情緒共處。

影片中打破規範的情緒表達,尤其能提供人們渴望的情感連結。他人的表情、動作會啟動我們的鏡像神經元,讓我們感同身受;情緒的自我揭露可以讓我們靠近、信任彼此;當我們感到被理解時,催產素激發我們的親密感受,讓我們不再孤單。當我們看見內容創作者在鏡頭前展現脆弱,我們的生活經驗與情緒似乎也投射其中,彷彿能從鏡子中看見自己,那或許是日常生活中難得的真實與親密。可能就是透過這層情緒共鳴,開啟了一個空間,讓觀看者在影片下方,向不認識的人們寫下自己的悲傷故事。人們透過閱讀他人的故事,獲得普同感,知道「我不是孤單一人」,並在沒有社交關係包袱的空間裡,用最個人、真誠的言語安慰陌生人。透過「情緒」這個世界共通的語言,不同族群、性別、階級與生活經驗的人們,都能在這隱密且不需要政治正確的空間分享觀點。或許網友們會吵架,會進一步留言互相激怒,但何嘗不是種相對安全的情緒發洩呢?而當人們持續留言討論,演算法就會將該影片推送得更廣更遠。


演算法與心理機制的共謀

既然激發情緒的影片更吸引點閱,創作者就會製作更多這樣的影片,於是開啟了獎勵的循環。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讓我們容易受到觀看、按讚、留言數量的影響,我們傾向認為流量高的影片有意義、獲認同,甚至更真實,所以自己應該也要和它有所共鳴、分享給朋友。自身情緒投射加上從眾效應,使一支刺激情緒的影片一旦獲得初步關注,就會開始受到演算法的大量推送。

社群平臺的使用者明瞭參與式經濟的概念,也就是自己的參與、互動能讓創作者獲利,更知道演算法會利用情緒共鳴、從眾效果來將利益最大化。但人類對情緒刺激的偏好,以及緩解情緒壓力的需求,仍持續推動我們觀看影音。試想,既然大腦在生存壓力下,演化出對於情緒刺激的偏好,人類主動給予自己大量情緒刺激的行為,會不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大腦呢?


影像如何影響情緒與思考

網路影音平臺讓我們可以輕鬆觸及來自世界另一端的有趣點子,然而短影音不只左右當下的情緒狀態,對我們的專注力、心智、情緒都有長期影響。首先是注意力的碎片化,短影音的快節奏、高刺激性,讓大腦習慣不斷切換注意力。研究顯示,腦部的前額葉皮質,也就是負責專注、自我調控的腦區,會因為持續分心而變得更難啟動,人們保持專注的能力將因此下降,長時間閱讀、深度思考也更加困難。

有趣好笑的影片當然會刺激腦部的獎勵迴路――多巴胺(dopamine, DA)系統,讓我們繼續滑、繼續看。但事實上,讓我們產生共鳴或宣洩情緒的負向情緒影音,也會刺激大腦依核(nucleus accumbens, NAc)、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讓我們得到多巴胺,對類似刺激產生渴望,因此繼續投入下一段影片。此外,發洩負面情緒後的解放感,更是我們觀看影片的獎品。可以想像,當短影音只需要短短數秒,就能讓我們感覺被獎勵,我們將會對閱讀、深度對話、藝術創作等慢節奏活動感到無聊與排斥。沒錯!我們也將更加受不了「無聊」本身。事實是,大腦需要「發呆時間」來啟動預設模式網絡,此網絡涉及多個腦區,對創造力、自我反思、記憶整合等功能非常重要。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發呆時光都被影音所取代,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與創造力都會下降;表面上是獲得大量資訊,但因為未被反思、整合,這些資訊將只會是雜訊,而非知識或智慧。

此外,由於情緒影音會刺激多個腦部區域的活動,若缺乏休息,腦部可能會進入過度激發或麻木狀態。想像我們連續觀看悲劇和痛苦影像,缺少放鬆時間,腦部和身體會增加壓力賀爾蒙――皮質醇(cortisol)的分泌,長期下來將影響身心健康。此外,當我們長時間暴露於負面情緒,而沒有思考故事內容對自身的意義,這些未經消化的影音或情緒累積,甚至可能導致次級創傷反應,也就是過度警覺、睡眠困擾、反覆想到畫面、悲觀、麻木而難以同理他人。

不同年齡層受到的影響也略有不同。兒童透過觀察他人來學習情緒的反應與表達,過多的負向情緒影音刺激,可能導致他們以為情緒必須激烈地表現出來,或必須利用負面情緒才能博取注意力。青少年面對自我認同與情緒調節的挑戰,可能會更容易利用負面情緒影音來紓解寂寞與挫折,加上衝動性偏高而難以自制,大量觀看易導致情緒陷入泥淖,以及「世界充滿悲情與憤怒」等偏差信念;追求更強情緒刺激的過程,也讓青少年漸漸誤以為情緒就是自己,以為自身特質與價值就是被一系列的情緒波動所定義。成年人則因工作與家庭壓力龐大,既有的負面情緒更易受到影音影響,在沒空確認資訊品質的情況下,容易因為情緒激發而專注於單一立場資訊,加劇社會意見對立。長者則因過往缺乏網路使用經驗,容易誤信不實資訊,加上對疾病、意外、死亡等訊息較敏感,又較難從負面情緒中恢復,相關影像可能強化長者的不安全感,增加身心壓力與退化風險。


化被動為主動:從情緒影音誘餌脫鉤

負向情緒影音刺激是如此吸引我們主動持續觀看,然而過量的刺激又會影響身心健康,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好好地保護自己,建立良好的界線?

先讓我們深呼吸、吐氣,看完這一大段資訊後,認知到我們需要改變內在行動,想必又是一種壓力。所以我們先暫停一下,給讀者深呼吸,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休息完再繼續。

準備好了嗎?現在我們來看看建立健康的情緒消費習慣,可以有哪些行動。

第一步:管理資訊輸入量
培養主動搜尋的習慣來奪回主導權。當我們被動接受推播時,演算法將成為決定我們該看哪些內容的主導者,而這時我們會更容易暴露在情緒刺激強烈的內容,因而更加沉浸其中。專注於自己主動搜尋的內容,就是奪回主導權的行動。另外,限制使用時間也是一個好方法,例如每天只看 20分鐘。

第二步:練習自我覺察
自問「看完某個影音片段,我感受到什麼?」請練習使用情緒詞彙描述感受,不只是「好看」,而是思考「我被吸引了嗎?」、「吸引我的是什麼?」影片內容呼應了生活經驗、配樂突然令人傷感,或發現「原來有人和我一樣」等。接著再問「我喜歡這樣的影響嗎?」

人們有時喜歡來點憤世嫉俗、自怨自艾,但幾個悲情影片後,情緒愈感低落、失去動力,而這可能其實並非自己想要的生活心態。藉由探問自己對影音內容有何心得,分辨哪些觀點是自己認同或不認同的,可以促使我們跳脫情緒、開始動腦。

第三步:進行深度思考
我們需從兩種面向來思考,分別是自己和他人。關於自己,自問「我為什麼會被某類影片吸引或感到共鳴?」是因為我有這類情緒需求,或是因為它符合我的價值觀?這部影片是否利用了一些傷感的畫面、興奮的音樂、吸睛的標題或關鍵字,來傳遞特定立場、銷售某種服務或商品?

關於他人,思考「人們可能因為哪些原因,受到這部影片吸引?」自己是否認同?我想要堅定自己的想法與偏好,還是偏向接受大眾的喜好?若想將這部影片分享給某位朋友,我為何選擇他?是因為我想透過分享來和朋友保持連繫?還是基於對朋友的了解,認為他會喜歡?相較於單純轉傳影片,反思自身對影片的評論與感受,更能促進深度思考。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沒有對錯,但當你在思考,你就主動掌握了大腦的活動!

第四步:培養多樣化紓壓活動
如果目的是放鬆,我們可以尋找其他替代活動。舒服地在床上動動手指滑手機,是緊湊生活中最隨手可得且廉價的放鬆方法。但當我們只依賴影音來紓壓,上述的負面效果就愈來愈顯著;當有些壓力無法用影音紓解或沒有網路時,怎麼辦?為了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我們需要培養運動、手藝、閱讀、社交等多元紓壓方法。


不受影音平臺主導的人生

演化使我們的大腦敏感於負向情緒資訊,這套機制幫助我們在史前生活中存活下來。現在,人類透過科學研究了解自己的大腦特性,製作出能夠吸引閱聽者的影片,讓人一次次獲得短暫的情緒抒發。但反覆而大量的情緒影像刺激,其實會造成身心負擔、干擾認知能力與情緒調節。與其被動上鉤,放任影音阻斷大腦思考,不如主動篩選內容、控制觀看量、覺察自我,並練習思考與消化,讓影音平臺成為紓壓、連結世界、整合資訊後,激發創造力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