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封面故事
2025年
668期 - 不停觀看(8月號)
文章專區
2025-08-01
窗外的風景:心中的景色 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陳建中談腦中影像的重建
668 期
Author 作者
撰稿採訪|林郁熹 本刊編輯。
影像
相機
X-ray
MRI
讀心術
相機,是一種儀器。1839 年的法國,一臺結合化學反應與光學原理的木箱誕生。法國發明家涅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將它對準家中窗外,歷經八小時曝光,成功地將風景固定在一面金屬板上――這是世界上第一張照片(圖一)。這項技術首次讓人類能以機械方式,將世界的形體與時間凝結。相機的出現,從此改變了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
圖一 | (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從最初依賴感光化學的攝影技術到笨重怕光的機械裝置,再到可攜帶並可外接閃光燈的戰用底片機,直到今日手中的手機鏡頭。影像技術的進步,讓攝影變得不再僅是記錄植物樣貌、權貴肖像、戰爭畫面或旅行證據;而是成為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停地拍攝,同時,也不停地觀看。影像被快速地產生也被大量地觀看。
但影像真的只是現實世界的複製品嗎?我們拍下這一瞬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而這些影像代表什麼?我們又如何理解一張影像的真正意涵,而不僅停留在它的表面形式?
或許,我們該從觀者的「詮釋」切入。而如果影像的意義來自觀看本身,那麼影像的範疇將不僅局限在透過機械創作出影像。現實世界中的一朵雲、一幅畫,在未被觀看之前, 它們只是自然現象、生物或物體的存在。然而被觀看時, 它卻成為了一個「影像」。
帶著這樣的問題意識,我們離開編輯室,走進臺灣大學心理系,拜訪長期研究視覺與大腦的教授陳建中。他帶我們一窺科學家是如何透過腦造影技術,建構觀者腦內的影像。訪談當日,陳建中爽朗的性格,與我們暢聊將近三個小時。本篇內容將重新爬梳整體脈絡,深入探討「心中的景色」如何被拆解與理解。
在正式進入內容前, 先與讀者簡單介紹生物體神經的運作方式, 以及科學家主要會用哪些儀器來拍攝及量測大腦的活動。
●
神經訊號的傳遞:
神經元的細胞膜上有許多離子通道蛋白(ion channel protein),當離子通過這些離子通道蛋白時,會造成細胞內外產生電位差,進而形成膜電位,而神經便是靠膜電位將訊號一路傳遞。
●
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fMRI):
主要是在量測神經活動的代謝,透過量測神經細胞微血管的血液含氧量變化,來了解神經元對氧氣的消耗。
●
腦磁波儀(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
偵測神經細胞產生電流時所產生的電生磁效應,由於產生的磁場非常微弱,所以MEG 測量磁場的量測儀需要非常敏銳。
●
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將電極貼於頭皮上,並量測神經元傳遞訊號時產生的電位差,形成一連串具有時間性的電波圖。
第零之地:潛進腦中活動的開端
:「當時正值二戰結束,研發核彈的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不再運作,科學家開始在想核子技術還可以拿來做哪些應用?生物學家開始思考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能不能拿來量測生物體?不過當時,「核」這個詞非常負面,所以生物學家將NMR中的N去掉; 加上量測出來的結果是一張影像,所以科學家就再把image加上去,MRI 一詞便因此誕生。相比X 射線(X-ray),MRI 可以從各種角度,包含由上而下拍攝身體的結構,有助於各種醫療診斷。不過當時MRI 拍攝的速度非常慢,照一張影像大約需要數分鐘, 所以在MRI 剛出現時, 它的應用僅限在醫療上,從來沒有人想到拿來拍攝神經活動。一直到1980 年代,MRI 有了很大的突破,也就是造影的速度變得非常快速,這也讓科學家開始將MRI 拿來量測大腦神經活動的變化。1992 年, 同時有兩個研究團隊成功拍攝出大腦神經活動變化的MRI 影像。而幾乎也在此同時,EEG 的技術發展出能同時量測100多個電極的訊號,MEG 也在當時成功提高量測生物體磁變化的靈敏度。」
其實一開始MRI並不是拿來測量腦的,這是歷史上第一個MRI。陳建中指著螢幕與我們分享,這是被稱為「MRI 之父」的醫師達馬迪安(Raymond Damadian)研發出的第一臺MRI 與受試者。(Huettel, S. A.
et al.
, 2009 )
該如何了解一個人在想什麼?究竟fMRI是如何「拍攝」出人類大腦的活動?
:「我先從原理講起,神經只要有活動,就會消耗大量的氧氣,而當血液中的氧氣被消耗時,fMRI的訊號就會下降。不過科學家其實不是在看下降的訊號,因為下降的幅度太小了!我們在看的是,當血液中氧氣被消耗的瞬間,身體偵測到血氧濃度降低時,會認為該處缺氧,因此讓周圍血管擴張。此時,大量的帶氧血紅素透過運輸系統送達,使得fMRI 的訊號會瞬間變強, 一路衝上去,之後訊號才會再漸漸趨平。而這大幅提升的訊號,便是科學家在觀測的指標。所以fMRI 並不是在量測大腦活動,而是在量測神經細胞附近微血管中的血氧變化。也因此,許多科學家在剛開始將fMRI 拿來量測大腦時,便提出了許多質疑,他們質疑或許量測出來的訊號只是因為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讓微血管血氧有變化而已。一直到2000年左右,科學家量測猴子大腦的電反應及fMRI,結果顯示兩個訊號高度相關,才讓科學家鬆一口氣,fMRI 是真的在量測神經活動!」
Mind Reading
《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
)在2005 年,刊了一篇報導並將標題稱作Mind Reading〔註〕,當時正值fMRI、電腦運算及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的起步,神經科學家藉此將fMRI 與電腦運算結合在一起,而帶來了嶄新的研究結果。
……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68
期】
〔註〕
中文譯作讀心術。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 8月號/2025 第668期:不停觀看
特別價
$266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