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5-07-15工研院推出智慧餵飼機、清糞機器人與乳牛聲紋辨識聯手產試所邁向綠色農業 523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張慈媛

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於上(6)月11日舉行的「第九屆臺南亞太區農業技術展」中展示多項智慧技術及系統,為畜牧業產業效率提升、維持永續經營,以及填補勞動力空缺等問題提出解決方法。相關成果若能落實於產業中,或許將成為臺灣畜牧業向前邁進的一大助力。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於新聞稿中表示,過去臺灣酪農業使用的設備大多來自荷蘭、法國、丹麥與美國等畜牧大國,這些國家以大規模農業活動為主,因此常見的機具也大多適用於規模較大、飼養數上千的畜牧場域。至於臺灣酪農戶的飼養規模通常僅數百頭,規格化的大型機具未必能完全符合需求。因此這次農業技術展中,工研院提供有效的設備、零件及即時維修服務等項目,期待能為本地農民帶來貼近需求的服務與機具。

舉例來說,工研院與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合作開發「全國產智電型餵飼車」配有馬達動力系統,不使用傳統機具的柴油動力,能避免汙染及噪音等問題,減少牛隻驚擾。性能上兼具供料與推料功能,在餵飼車協助下,乳牛每日餵食次數可從兩次提升至四次。過往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未必能夠達成每日多次餵食的目標,但其實少量多餐的模式餵飼,可讓乳牛的泌乳量提升約二到三成。清潔方面,餵飼車修正後產生的「國產乳牛畜舍清糞機器人」能依據不同環境調整動線,採用智慧導航功能,避開牛隻與障礙物執行清潔工作,減輕人力負擔之餘也提升整體清潔度。

另一項展示技術為「乳牛聲紋辨識系統」,同樣與畜產試驗所合作開發,除了辨識乳牛聲紋之外,更進一步建立3D乳牛聲紋資料庫,藉由分辨及判讀乳牛的聲音進行牛隻情緒管理,可用於分娩預警等場合。目前乳牛聲紋辨識系統已於屏東及彰化部分地區落實,分娩預警準確度達八成,情緒判讀準確度則達七成,有助於未來實施精準照護,在有限人力下給予動物妥善照顧。

畜產試驗所長期關注智慧農業議題,過去也曾研發種豬體型3D自動量測機、母豬發情辨識系統、水牛自動化管理系統等有助於畜產管理的技術及機具,並持續完成技轉。工研院與畜產試驗所目前以低碳協作、精準照護與精準生產等項目為目標持續合作。未來若可以廣泛落實於全臺酪農戶,將能推動臺灣農業邁向綠色永續。

新聞來源
工業技術研究院新聞稿(2025年5月10日)。工研院與畜試所共同打造 智慧型餵飼車、清糞機器人 科技養牛效率大升級。工業技術研究院。 https://www.itri.org.tw/ListStyle.aspx?DisplayStyle=01_content&SiteID= 1&MmmID=1036276263153520257&MGID=114061112330927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