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5-07-01航道暢通的真相是地球失控? 北極冰消失之後的全球氣候風暴 667 期

Author 作者 嚴宏洋 |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Take Home Message
• 科學家預測,北極的北冰洋最快將於2027 左右出現無冰狀態。雖說這將完成疏通西北航道的「大業」,但也連帶產生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等嚴峻挑戰。
• 北冰洋融冰可謂惡性循環,不僅回過頭來加速地球暖化,還會威脅沿海城市、破壞極地生態系統,甚至影響全球洋流循環。
• 透過加速節能減碳、推動再生能源與碳捕捉技術,更有效地從空氣中直接捕捉二氧化碳,才有機會減緩暖化、搶救北冰洋,扭轉這場氣候與生態浩劫。


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絕佳航線

19 世紀時,歐洲的海上強權國家注意到,要從歐洲的大西洋航行到太平洋,只能沿著非洲東岸通過最南端的好望角,橫渡印度洋再穿過麻六甲海峽後才能抵達。歷史上因這段長途航程釀成的悲劇不計其數,所以人們又找到了另一個選項,那就是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圖一):從英國出發,穿越北大西洋後經由拉布拉多海(Labrador Sea),通過加拿大北極群島的水域進到北冰洋(Arctic Ocean),接著向南通過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抵達北太平洋。這條通道之所以被發現,關鍵就是北極北冰洋的融冰。


圖一 | 西北航道(Adobe Stock)

圖一 | 西北航道與其他線路比較(Adobe Stock)

最早意識到北冰洋在夏季時會有局部融冰的是英國海軍。1845 年,英國海軍派遣探險家富蘭克林(John Franklin)率領兩艘船前去探索西北航道的可行性,然而1846 年後船隻一直被海面結冰圍困,停留在威廉王島(King William Island)附近無法離開,使得全部隊員最終在1847 年陸續死亡。1903 年,挪威探險家亞孟森(Roald Amundsen)搭乘小船從大西洋進入西北航道,三年後到達阿拉斯加,成為首個乘船通過該航道的人。但是當時的西北航道對普通商船來說並不安全,在經濟上並非可行路線。

如果北冰洋的冰全數消失,西北航道就能暢通無阻,而來自歐洲、美國東岸的船舶也無需再繞道巴拿馬運河,可直達北太平洋水域。根據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資深氣候學講師鄂潔(Céline Heuzé)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大氣與海洋科學專家賈恩(Alexandra Jahn)發表的數學模式推估,這個「理想狀態」最早可能會在2027 年左右發生。


航道通了,地球也更熱了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NSIDC)於2012年8月26日的衛星觀測結果顯示,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已經縮減至410 萬平方公里,相比於1979 ~ 2000 年,夏季的海冰量也已減少超過40%。

更有甚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科學家科米索(Joey Comiso)表示,2012 年不僅北極的夏天氣溫出現不尋常高溫,北冰洋夏季的融冰量更令人驚訝。NSIDC 指出,海冰量減少是長期氣候暖化的強烈訊號,不少科學家均預測2020 ~ 2030 年可能會出現夏季北冰洋完全無冰的情況。

為何北冰洋會在21 世紀時就面臨這種無冰窘境?這要從工業革命談起。1740 年起,歐洲興起工業革命,人們開始大量燃燒非再生性的煤碳、石油和天然氣作為能源使用,同時將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在此之前,地球大氣層外就已有薄薄一層因生物作用和地球活動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