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文章專區
2025-07-01系統變複雜後就回不去了 揭開「湧現」的原理
667 期
Author 作者
施奇廷 | 清華大學物理系博士,任教於東海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從事計算神經科學研究;並致力於將影視、動漫畫等娛樂作品與物理教育結合,希望吸引更多人進入物理學的世界。
Take Home Message
• 傳統物理學可以透過化約主義解釋萬物,但當複雜系統出現無法預測的「湧現」現象時, 化約主義便難以解釋。
• 透過鳥群飛行、自旋系統及人工神經網路,簡單的單元互動可產生複雜行為,科學家利用簡單模型解釋湧現。
• ChatGPT 等語言模型是類神經網路系統擴大產生的湧現現象。當參數數量達到百億等級以上時,AI 將展現出各種高階能力。
傳統上,大部分的物理學家都信奉「化約主義」(reductionism)。這種觀點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不論複雜程度,都可以被拆解為更小的部分加以理解。只要能理解「物質的基本組成」及「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就可以了解宇宙的萬事萬物。在20 世紀後半,探索上述兩者的高能與粒子物理,堪稱物理學界的顯學。
根據此標準,科學家應該已十分接近宇宙的「終極解答」:物質由夸克(quark)與輕子(lepton)等基本粒子組成,物質之間則透過玻色子(boson)傳遞四種基本交互作用:強核力(strong nuclear force)、弱核力(weak nuclear force)、電磁力(electromagnetism)與重力(gravitation)。當然,理論架構尚未盡善盡美,強核力、弱核力與電磁力皆已經被整合到「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唯獨重力尚未納入。不過,理論上可以透過基本粒子的特性及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解釋一切事物!
數量愈變愈大,最終「湧現」而出
然而,隨著對自然界的理解日益深入,科學家發現事情似乎並不單純。根據化約主義,可以分析一個基本單元。例如微觀世界中的基本粒子或巨觀世界的生物個體,也可以分析單元之間交互作用所構成的系統,並藉此徹底了解系統的所有特性。最初系統中的單元數逐漸增加時,似乎除了系統變大之外,並沒有不同之處。然而當數量擴大到某個程度時,系統會展現出全新的行為與性質,此現象即為「湧現」(emergence)。
舉例來說,基本粒子之間會互相碰撞、散射、分裂、結合,科學家可根據基本的物理定律預測這些行為,但是一旦數量驚人的粒子依據前述基本交互作用結合,則有可能組成一個人類個體,擁有複雜的身體構造進行各種活動,並且具備意識與思考能力。這些都與基本粒子的特性及交互作用天差地遠。因此,生命即是一種湧現。
從鳥類飛行觀察湧現行為
自然界也經常可見湧現的現象。例如幾隻在空中飛的鳥, 看似在進行互相跟隨或各自飛行等簡單行為,但當一大群鳥出現時,則會顯現出完全不同的複雜行為──牠們既不會互相衝撞,也不會各飛東西,而是充滿協調感,隨時變換各種奇妙的隊形(圖一)。
圖一 | 群體行動的海雀,排列成奇妙的形狀。(D. Dibenski,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如前所述,鳥是極為複雜的系統,而一大群鳥顯然又比一隻鳥更為複雜。因此若要研究鳥群的飛行,恐怕是幾近不可能的任務。2021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來自義大利的物理學家帕瑞西(Giorgio Parisi)發現,透過非常簡單的模型就可以解釋這種現象。他將三臺相機架設在羅馬中央車站周邊建築的屋頂上,記錄椋鳥的群聚飛行,並且以簡單的二維模型模擬椋鳥的運動模式。
假設所有鳥的飛行速率都是v0,而飛行方向會受到附近鳥的影響,可歸納成……【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67期】